摘要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既為沿線國家帶來了經濟社會發展和加強區域合作的歷史性機遇,也面臨著諸多約束與挑戰。水資源安全問題便是我國在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過程中應該高度重視的戰略性和前瞻性問題之一。本文以絲綢之路經濟帶所涉及的我國西北地區、中亞地區和西亞地區等重點區域為案例,對這些典型區域存在的水資源安全問題(包括水資源分布特征、水資源需求特征、生態環境條件)以及跨界水資源的爭端與合作歷史等進行了深入分析。針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過程中面臨的這些水資源問題,并借鑒中亞和西亞地區跨界河流管理中的經驗和教訓,從戰略布局角度為我國政府和決策部門提供了對策建議。絲綢之路經濟帶所聯系的地域范圍遠超出某一具體跨界河流流域的范圍,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所面臨的水資源安全保障問題將受到更為復雜多樣的多元化約束。我國應以制定與中亞鄰國間的水資源協同開發戰略框架為牽引,通過倡導構建沿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水資源合作走廊,完善跨界水資源合作機制,加強跨地區水資源合作;并注重加強跨地區水資源協同開發和保護的關鍵技術研究和信息監測工作,完善水資源安全的支撐體系。
關鍵詞絲綢之路經濟帶;水資源安全;合作;跨界河流;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P968;TV21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5)05-0114-08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505015
絲綢之路起始于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連接著亞洲、非洲和歐洲,是中國古代的商業貿易路線,也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之一。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于2013年提出了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1]。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一條以亞歐大陸古絲綢之路概念為范疇的由沿途各國共建的創新型經濟發展空間區域帶,東端連著充滿活力的亞太地區,中間穿過資源豐富的中亞地區,西邊通往歐洲發達經濟體,沿線國家的經濟互補性強、互利共贏的合作潛力巨大。絲綢之路經濟帶并非封閉性的區域,而是開放性的。以中國作為東端起點,向西一帶可劃分為功能有所差異的三大層段[2]:一是中亞經濟帶,包括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二是環中亞經濟帶,涵蓋中亞、俄羅斯、南亞和西亞,包括俄羅斯、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伊朗、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格魯吉亞、土耳其、沙特、伊拉克等以及上述中亞地區;三是亞歐經濟帶,涵蓋環中亞地區、歐洲和北非,包括歐洲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烏克蘭等地區,北非埃及、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等地區,以及上述環中亞地區。其中,中亞經濟帶、環中亞經濟帶和亞歐經濟帶分別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重要區和拓展區。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將極大地拓展我國的經濟發展戰略空間,同時也會促進沿線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自從中國提出這一計劃以來,得到了中亞、西亞、中東歐、西歐各國不同程度的積極響應和配合。然而,這一經濟帶在帶給相關國家巨大地緣政治和經濟利益的過程中將不可避免地受制于所經地區脆弱的水資源和生態條件的約束。縱然已有不少學者對絲綢之路經濟帶所涉及的能源[3]、經濟產業[4]、中亞國家態度[5]等重要問題開展了探討,也有大量關于經濟帶所經干旱地區(中亞和西亞地區)跨界河流水資源問題的研究成果[6-11],但是尚未見到關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過程中的水資源安全問題方面的報道。在全球淡水資源日益緊張、極端氣候頻繁發生[12]的背景下,深入分析和研究絲綢之路經濟帶所經重點區域(我國西北地區、中亞地區和西亞地區)的水資源安全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建議,將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水資源安全問題分析
無論從歷史上絲綢之路的興衰經驗,還是現實中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的自然條件看,水資源安全始終是沿線各國的戰略約束條件和矛盾沖突的焦點。絲綢之路經濟帶范圍內的跨國界(或邊界)河流眾多,主要有中亞咸海流域的阿姆河和錫爾河,中國與哈薩克斯坦之間的伊犁河和額爾齊斯河,中國與俄羅斯之間的黑龍江,西亞兩河流域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東南亞和南亞的瀾滄江-湄公河、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恒河、印度河以及歐洲的多瑙河和萊茵河等。在這些河流流域地區,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流域國之間的水資源分配、水電開發、水污染等矛盾,尤以中亞咸海流域和西亞兩河流域的跨國界河流最為典型。中亞地區咸海流域和西亞地區兩河流域,具有相似的水文氣象條件(干旱少雨、水資源量短缺、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流域國間劇烈的用水矛盾沖突(上下游國之間因水資源和能源資源分布不均而產生的水能-供需矛盾)、脆弱的生態環境特征(人類活動影響造成的咸海萎縮和生態危機以及美索不達米亞濕地的消失)。歷史以來,這兩個流域上各國之間跨界水合作在伴隨著跨界水沖突的此起彼伏中緩緩演進。新時期,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不斷推進過程中,這兩個流域區域的跨界水資源問題更容易成為影響經濟帶建設及區域發展的重要約束之一。以下主要從水資源分布、水資源需求及生態環境特征三個方面分析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水資源安全問題。
1.1水資源缺乏且時空分布不均
世界上的淡水資源儲量有限且地區分布不均,表1列出了世界部分地區的年降水量和可更新淡水資源量統計值。對比可以看出,在絲綢之路經濟帶范圍所涉及的主要地區中,除了北非以外,中亞和西亞地區是水資源最為短缺的地區。水資源缺乏且時空分布不均是當地經濟發展及區域合作的重要約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水資源是深刻影響該地區國家間地緣政治關系的重要戰略資源。絲綢之路經濟帶所跨越的中亞地區、西亞地區和中國西北地區都是干旱少雨區(其中中亞部分地區的多年平均降水量統計值見表2),具有相似的干旱氣候特點和水資源缺乏特征,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背景下的人類活動更是激化了突出的水資源供需矛盾和生態環境脆弱問題[13-15]。中亞地區咸海流域地處亞洲內陸干旱半干旱地區,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冬夏分明、冷熱懸殊,冬春季降水量明顯大于夏秋季(以夏季最小),河流徑流量的季節性變化明顯(河流有春汛和夏汛且夏汛較大,多數河流有結冰期)[16]。西亞兩河流域地處亞熱帶,流域降雨量北多南少(土耳其境內年降雨量500-1 000 mm,敘利亞和伊拉克境內降雨量不足200 mm),年蒸發量大于年降水量,降水主要集中在10月-次年4月,而農作物生長需要灌溉的5-9月則很少有降水[9]。由于在流域中所處地理位置的不同,中亞咸海流域和西亞兩河流域內各個國家在占有流域水資源量上相差較大(見圖1)。在中亞地區,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的水、土資源時空分布極為不均,加上不合理的水資源利用、浪費和污染致使該地區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矛盾突出[17-18]。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內高大山系眾多,水資源量占流域總水資源量的80%左右,耕地資源僅占流域總耕地面積的13%;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則多平原低地,區域內產流量較少,耕地資源豐富,主要依靠上游來水發展灌溉農業。我國西北地區與鄰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同屬中亞干旱內陸區,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同樣面臨著水土資源分布極不均衡、水資源缺乏且開發利用難度大、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多樣且嚴重等問題。在西亞地區,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徑流補給來源主要為上游冰雪融水,土耳其位于兩河的河源和上游主要產流區,是西亞地區水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水能資源可利用率較高;敘利亞和伊拉克地勢較為平坦,是徑流的主要耗散區,可開發利用的水資源較少[19]。endprint
1.2水資源需求的結構性矛盾突出
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穿越的我國西北、中亞以及西亞干旱和半干旱區,降水量不足以維持當地的雨養農業,灌溉農業成為流域各國的唯一選擇,農業用水是各流域國家的主要用水大戶。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用水的競爭矛盾十分突出,結構性缺水問題已經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制約。中國、中亞地區、西亞地區不同國家對水資源的需求特征依各國的水資源和能源分布特征及經濟結構特征而異。
中亞和西亞兩個跨界河流流域各國家的用水結構比例[17]見表3。在中亞地區的咸海流域,在蘇聯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上游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水能資源優勢與下游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及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資源優勢形成互補,上游的水庫蓄水主要供給下游灌溉耕地所需。但蘇聯解體后,上下游國家之間的能源結構、農業模式和經濟結構沖突問題凸顯,國家間的水資源爭端日益暴露[17]。獨立后的中亞五國,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恢復,用水需求量日趨增加,水資源供需矛盾不斷升級。
在西亞地區的兩河流域,土耳其擁有相對豐富的水資源和水能資源,除農業用水之外,其最廣泛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方式便是水力發電,已開發的水能資源量占經濟可開發總量的35%,水力發電量占其全國總發電量的40%。伊拉克和敘利亞的用水需求則主要是農業發展,農業用水比例(分別達92%和87%)均超過世界平均水平[17,23]。對于敘利亞,幼發拉底河及其支流是其主要用水水源,大部分的農業區分布在敘利亞北部和幼發拉底河下游靠近伊拉克的地區,農業產值在其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伊拉克自古以來就依賴兩河的水灌溉美索不達米亞濕地平原,是兩河流域的主要用水方,上游國家建造大壩將有可能損害其作為下游國家的既得利益。
中亞地區和西亞地區都存在著跨界水資源問題與能源問題相互交織的特點。在這兩個跨界河流流域,上游國家(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因其地理位置優勢具有相對豐富的水資源和水力資源,但是能源資源(石油、天然氣、煤炭)卻相對缺乏;而下游國家(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伊拉克)則雖然擁有豐富的能源資源但是缺乏生產、生活所必需的水資源。因而,跨界區域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模式就造成了各國對水資源需求的結構性矛盾。
與世界上其他多數干旱地區一樣,我國西北地區也存在著用水結構不合理,用水效率和效益較低等特征。農業灌區是西北地區農產品的主要供應基地,特別是寧蒙引黃灌區、陜西關中灌區、河西走廊和新疆等地已成為我國重要的糧棉生產基地[24]。然而,“綠洲經濟、灌溉農業”的經濟結構使得西北地區的農業用水占國民經濟用水總量的比例很高,這一數值在新疆、寧夏、甘肅和整個西北地區分別為95%、91%、78%和90%[23]。西北地區的水利建設滯后,水資源和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日益尖銳,水資源管理面臨嚴峻挑戰[25]。
1.3生態環境條件脆弱
歷史上,中亞地區在通過進行大規模的農業開發和水利建設創造經濟發展奇跡的同時,也曾造成了該區域的河流斷流、湖泊干涸等一系列水文地理系統和生態環境狀況的重大變化,釀造了咸海流域不可逆轉的生態災難[17]。又如,西亞兩河流域農業生產所依賴的灌溉實踐也產生了明顯的負作用,伊朗、敘利亞等國的土壤條件曾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鹽堿化現象[17]。兩河流域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建設、灌溉農業發展、排干濕地等人類活動,加上該地區頻繁的政治動蕩,曾造成了美索不達米亞濕地的消失。盡管自2003年起在國際社會的幫助下美索不達米亞濕地得到了部分恢復,然而這將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
絲綢之路經濟帶沿途所經干旱地區的生態環境條件較為脆弱,生態安全受到當地氣候變化特征、水資源分布特征、水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和開發程度、水資源利用效率、不同用水戶間的水資源配置等因素的影響。水資源開發利用不當將會產生態環境劣變,從而引發諸如中亞和西亞歷史上出現的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樣性消失。中國西北地區、中亞地區和西亞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將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過程中的重要約束條件之一,對經濟帶建設中的資源開發與保護提出了嚴格要求。在極端氣候頻繁發生、水資源缺乏和生態環境脆弱且跨界水資源問題復雜共同交織的背景下,水資源安全及與之相應的生態安全問題將是我國在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不得不面對的一項重要戰略問題。
2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跨界水資源爭端與合作歷史
2.1跨界河流流域的水資源爭端
跨界水資源矛盾對區域各國間及區域間的合作具有重要影響。絲綢之路經濟帶貫通的中亞、西亞地區分布有眾多跨界河流,歷史以來流域國間存在著復雜的跨界水資源矛盾[18,26-28],影響著各國及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
在中亞地區,前蘇聯時期已在阿姆河和錫爾河上游建設了很多水利設施,塔吉克斯坦控制了阿姆河58%以及錫爾河9%的水量,吉爾吉斯斯坦控制了錫爾河58%的水量。下游國家(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雖然擁有廣闊的土地資源卻沒有足夠的蓄水,唯有依靠上游國家的水庫下泄水量來滿足需求。蘇聯解體后,一方面,上游國家因自身發展所需改變了阿姆河和錫爾河上游水庫的運行方式,滋生了上下游國家之間的水資源供需矛盾。另一方面,下游國家開始通過各種條約和協議限制上游國家的用水和水資源開發,上游國家則全然不顧,繼續加大水電開發力度,造成了上、下游國家間的水沖突日益激烈[17]。
在西亞地區,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水資源分配問題具有高度政治化的特點,流域國之間很難達成各方都滿意的分水協議[17]。在過去幾十年中,土耳其、敘利亞和伊拉克都單方面地開發兩河的水資源,用于發電和灌溉。1961年以來,土耳其在兩河上游大規模修建水利工程,減少了流入敘利亞和伊拉克的水量,由此引起了土耳其與敘利亞和伊拉克兩國的關系緊張[29]。近些年來,伊朗在卡倫河和卡爾黑河上進行的水利工程開發又導致了伊朗與伊拉克之間的水資源爭奪。歷史以來,兩河流域水資源的爭議主要集中要幼發拉底河上,近年來隨著土耳其和伊朗對底格里斯河及其支流的開發,底格里斯河的水爭端問題開始逐漸顯現。endprint
2.2跨界水資源合作實踐
中亞和西亞地區的跨界河流流域國家在伴隨著跨界水問題沖突不斷的過程中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合作[17]。在中亞咸海流域,獨立后的中亞五國圍繞著水資源的分配、利用和保護等問題經歷了從沖突、爭吵到走向協調、合作的艱難歷程[30]。曾創建了國際水資源協調委員會、咸海國際基金會、咸海盆地問題國際委員會、哈吉塔烏國際委員會等機構來協調解決中亞水資源問題,并簽訂了一系列協議。但由于各方對自身利益的過度維護,相互間缺乏理解和合作,這些協調和協議最終都無法有效實施。在西亞兩河流域,盡管自1921年起各流域國通過雙邊條約或協議進行了不斷的合作嘗試,但該地區的國家間水資源爭奪一直沒有停息。兩河流域是西亞地區水資源相對富裕的地區,土耳其、敘利亞、伊拉克在水資源利用問題上尚沒有發展到極端對立的緊張狀態,這一地區的水沖突基本上都能在土耳其-敘利亞及敘利亞-伊拉克之間的雙邊協議框架內進行緩和。但是,兩河流域濕地(美索不達米亞濕地)的生態恢復則是一項艱巨而又漫長的任務。
伊犁河、額爾齊斯河、額敏河和阿克蘇河-塔里木河是我國西北地區與中亞毗鄰國家間的重要跨界河流。西北地區跨界河流水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對我國新疆和鄰國的人民生活、社會經濟發展及流域生態保護均具有重要作用。我國雖然處于這些國際河流(除阿克蘇河-塔里木河外)的上游,具有進行水資源開發的相對地理優勢[31-32],但是長期以來對西北地區國際河流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低于當地非國際河流,也遠低于相應河流境外部分的開發利用程度[33],與周邊鄰國之間沒有突出的跨界水資源問題。中國和哈薩克斯坦之間就跨界水資源相關問題進行了一系列切實有效的合作[34],并正與吉爾吉斯斯坦磋商關于中吉跨界河流水資源利用和保護方面的合作[35-37]。
中亞和西亞地區跨界河流流域國家在跨界水問題上的爭端與合作實踐經驗表明,各流域國家必須面對其水土資源分布不均、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各異、生態環境條件脆弱的現實,在跨界水資源的矛盾沖突中不斷嘗試著合作才能獲得流域水資源的利益共享,并維護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社會經濟的共同發展。我國在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過程中,應關注這條經濟帶所涉及區域的水資源安全問題,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等方面積極推進與相關國家的跨地區、多元化合作。跨界河流的水資源合作是這一區域各國在經歷矛盾與沖突之后的共同需求和未來趨勢,保障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水資源安全更是沿線各國加快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一項關鍵戰略性和前瞻性任務。
3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水資源安全合作的對策
針對絲綢之路經濟帶所經重點區域的水資源安全問題,亟需加強國家間及區域間的水資源安全合作,為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進程提供保障。作為國際河流的上游國家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的發起國,我國需要謹慎處理與周邊國家的跨界水資源問題,并從全局角度把握好跨界水問題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從總體戰略布局角度為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水資源安全合作走廊提出以下五個方面的對策建議。
(1)制定中國-中亞地區水資源協同開發的戰略框架,加強地區間水資源合作。我國應積極研究絲綢之路經濟帶所涉及中亞國家的水資源需求與約束特征,并注意防范或規避域外勢力(如俄羅斯、美國、歐洲國家、日本等國家及其他國際團體)對中亞地區水資源和能源安全的影響和干預,創造有利的水資源協同開發環境,制定中國與中亞諸國之間的水資源協同開發戰略框架。中亞國家也應該充分發揮其地理位置的戰略優勢、資源和能源富裕的自然條件優勢積極主動地發揮其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推動作用,加強中亞國家相互之間及中亞諸國與中國之間的水資源合作,為順利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提供基礎性和戰略性資源條件支撐。
(2)布局沿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水資源合作項目,構建水資源合作走廊。亟需深入分析絲綢之路經濟帶所涉及范圍內的水資源分布特征、生態環境約束條件以及不同國家或地區對水資源的利益訴求,研究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水資源安全合作項目布局,構建水資源安全合作走廊。利用地緣關系緊密的優勢,通過水資源合作開發與利用,尋找區域經濟增長極,實現區域“水資源-生態-經濟”和諧發展的戰略目標,助推絲綢之路經濟帶進展。
(3)加強跨地區水資源協同開發和保護的相關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究。亟需深入研究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跨地區跨國水資源協同開發和保護合作中的相關理論和關鍵技術,包括:干旱地區節水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流域整體概念下的生態系統保護與生態修復的理論和關鍵技術,極端氣候變化對區域水資源和生態系統影響的應對策略,干旱地區水資源安全與社會經濟發展需求間的適應策略,以及虛擬水交易的理論和應用等。
(4)構建跨界水資源合作機制,提高水資源綜合管理能力。面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過程中的水資源安全保障的多元化約束,亟需加強跨界水資源合作機制建設,提高對跨界水資源的綜合管理能力。具體措施包括:加強各國之間流域水資源綜合管理的知識交流,開展國家間、地區間不同層次的水資源合作(包括政府、企業等),加強涉水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與處置能力,加強我國政府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多元合作中的水資源合作政策指導,研究跨地區水資源合作的有效運行機制。
(5)加強水資源與環境信息監測工作,完善水資源安全的支撐體系。通過對絲綢之路經濟帶范圍內水資源協同開發的可行性與戰略風險分析,研究并確定中國與中亞國家及其他國家進行水資源協同開發實施過程中需要監測的情報要素(如戰略環境信息、水資源分布特征、生態環境信息、土壤退化及荒漠化信息、水資源利用信息、水資源沖突信息、水資源合作信息等),建設水資源協同開發的信息監測平臺,為水資源安全合作走廊構建提供信息和情報支持。
4結束語
“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的提出為促進沿線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加強區域合作提供了歷史性機遇。然而,在全球淡水資源日益緊張、極端氣候頻繁發生的背景下,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水資源安全保障問題是其面臨的眾多安全保障中的重大挑戰之一。我國西北地區、中亞地區和西亞地區是貫通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地帶,也是這一經濟帶上的水資源條件和生態環境條件脆弱區。中亞地區和西亞地區雖然在跨界水爭端和沖突的不斷演進中圍繞跨界水問題都嘗試進行了各種形式的合作,但是這些地區的跨界水問題及其相關問題至今并未徹底解決。氣候干旱、水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條件脆弱、跨界水問題突出等依然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所經的中亞地區、西亞地區及我國西北地區現在及未來面臨的重要水資源安全問題。絲綢之路經濟帶所聯系的地域范圍遠超出某一具體跨界河流流域的范圍,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所面臨的水資源安全保障問題將受到更為復雜多樣的多元化約束。在現有跨界河流流域合作機制的基礎上,中國應以制定與中亞鄰國間的水資源協同開發戰略框架為牽引,通過倡導構建沿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水資源合作走廊,完善跨界水資源合作機制,加強跨地區水資源合作;并注重加強跨地區水資源協同開發和保護的關鍵技術研究和信息監測工作,完善水資源安全的支撐體系。水資源安全保障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成效至關重要,亟需從戰略高度重視這一經濟帶的水資源安全問題。endprint
(編輯:王愛萍)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楊恕, 王術森. 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及其挑戰[J]. 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 42(1):23-30. [Yang Shu, Wang Shusen. The Strategic Conception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Its Challengas[J]. 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2014,42(1):23-30.]
[2]胡鞍鋼, 馬偉, 鄢一龍. “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內涵、定位和實現路徑[J].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 35(2):1-10. [Hu Angang, Ma Wei, Yan Yilong. Connotation, Defintion and Passage of “SilkRoad Economic Belt” Strategy[J]. Journal of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14, 35(2):1-10.]
[3]龐昌偉. 能源合作:“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的突破口[J].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 35(2):11-18. [Pang Changwei. Enery Cooperation: Breakthrough in “SilkRoad Economic Belt”[J]. Journal of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14, 35(2):11-18.]
[4]郭愛君, 毛錦凰. 絲綢之路經濟帶:優勢產業空間差異與產業空間布局戰略研究 [J]. 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 42(1):40-49. [Guo Aijun, Mao Jinhuang. A Strategic Study on the Spatial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Competitive Industries on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J]. 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2014, 42(1):40-49.]
[5]曾向紅. 中亞國家對“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的認知和預期[J]. 當代世界, 2014, (4):38-40. [Zeng Xianghong. Cognitive and Expected Understanding of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to the Concept of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J]. Contemporary World, 2014, (4):38-40.]
[6]姚海嬌, 周宏飛. 中亞地區跨界水資源問題研究綜述[J]. 資源科學, 2014, 36(6):1175-1182. [Yao Haijiao, Zhou Hongfei. A Review of Transboundary Water Resources in Central Asia[J]. Resources Science, 2014, 36(6):1175-1182.]
[7]Varis O, Kummu M. The Major Central Asian River Basins: An Assessment of Vulnerabil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2012, 28(3):433-452.
[8]Lioubimtseva E, Cole R, Adams J M, et al. Impacts of Climate and Landcover Changes in Arid Lands of Central Asia[J].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2005, 62(2):285-308.
[9]胡文俊, 楊建基, 黃河清. 西亞兩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引起國際糾紛的經驗教訓及啟示[J]. 資源科學, 2010, 32(1):19-27. [Hu Wenjun, Yang Jianji, Huang Heqing. Lessons and Inspriation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Disputes Caused by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the TwoRiver Basin of West Aisa[J]. Resources Science, 2010, 32(1):19-27.]
[10]Altinbilek D.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the EuphratesTigris Basi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2004, 20(1):15 - 33.
[11]Kibaroglu A, Scheumann W. Evolution of Transboundary Politics in the EuphratesTigris River System: New Perspectives and Political Challenges[J]. Global Governance: A Review of Multilateralism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2013, 19(2):279-305.endprint
[12]Gleick PH. The Worlds Water Volume 8: The Biennial Report on Freshwater Resources[M]. Island Press, 2014.
[13]Kharraz JE, ElSadek A, Ghaffour N, et al. Water Scarcity and Drought in WANA Countries[J]. Procedia Engineering, 2012, 33(0):14-29.
[14]Chen FH, Huang W, Jin LY, et al. Spatiotemporal Precipitation Variations in the Arid Central Asia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Warming[J].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1, 54(12):1812-1821.
[15]陳亞寧, 楊青, 羅毅, 等. 西北干旱區水資源問題研究思考[J]. 干旱區地理, 2012, 35(1):1-9. [Chen Yaning, Yang Qing, Luo Yi, et al. Ponder on the Issues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J]. Arid Land Geography, 2012, 35(1):1-9.]
[16]胡汝驥, 姜逢清, 王亞俊, 等. 中亞(五國)干旱生態地理環境特征[J]. 干旱區研究, 2014, 31(1):1-12. [Hu Ruji, Jiangfengqing, Wang Yajun, et al. Arid Ec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in Five Countries of Central Asia[J]. Arid Zone Research. 2014, 31(1):1-12.]
[17]夏自強, 李瓊芳, 郭利丹. 新疆可持續發展中有關水資源的戰略研究:國外干旱地區水資源利用及經驗教訓[M]. 北京: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2013. [Xia Ziqiang, Li Qiongfang, Guo Lid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Xinjiang on Water Resources: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Abroad Arid Regions [M]. Beijing: China Water Power Press, 2013.]
[18]姚海嬌, 周宏飛, 蘇風春. 從水土資源匹配關系看中亞地區水問題[J]. 干旱區研究, 2013, 30(3):391-395. [Yao Haijiao, Zhou Hongfei, Su Fengchun. Water Problems Based on Spatial Matching Patterns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in Central Asia[J]. Arid Land Geography, 2013, 30(3):391-395.]
[19]唐志堅, 夏自強, 王霞, 等. 幼發拉底河生態徑流計算[J]. 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 37(4):382-385. [Tang Zhijian, Xia Ziqiang, Wang Xia, et al. Computation of Ecological Runoff of the Euphrates[J]. Journal of Hoha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2009, 37(4):382-385.]
[20]蘇宏超, 沈永平, 韓萍, 等. 新疆降水特征及其對水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影響[J]. 冰川凍土, 2007, 29(3):343-350. [Su Hongchao, Shen Yongping, Han Ping, et al. Precipitation and Its Impact on Water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Xinjiang Region [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07, 29(3):343-350.]
[21]閆桂霞, 陸桂華, 吳志勇. 塔里木河流域降水特性時空分析[J]. 水電能源科學, 2009, 27(2):1-3. [Yan Guixia, Lu Guihua, Wu Zhiyong. Analysis of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Tarim River Basin[J]. Water Resources and Power, 2009, 27(2):1-3.]
[22]陳起川, 夏自強, 郭利丹, 等. 中亞湖泊地區降水量變化特征及趨勢分析[J]. 水電能源科學, 2012, 30(6):13-16. [Chen Qichuan, Xia Ziqiang, Guo Lidan, et 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 in CentralAsia Lake Zones[J]. Water Resources and Power, 2012, 30(6):13-16.]endprint
[23]鄧銘江, 李湘權, 龍愛華, 等. 支撐新疆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水資源供需結構調控分析[J]. 干旱區地理, 2011, 34(3):379-390. [Deng Mingjiang, Li Xiangquan, Long Aihua, et al. Regulation of Supply and Demand Structure of the Water Resources and Support Economic and Social LeapForward Development of Protection Measures[J]. Arid Land Geography, 2011, 34(3):379-390.]
[24]賈大林, 劉鈺. 西北地區發展節水灌溉的作用與途徑[C]. 節水灌溉論壇, 2002:1-8. [Jia Dalin, Liu Yu. The Role and the Way of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Saving Irrigation in Northwest China[C]. Watersaving irrigation Forum, 2002:1-8.]
[25]李宗禮, 康立蕓. 加快西部地區水利改革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探討[J]. 中國水利, 2011, (6):136-138. [Li Zongli, Kang Liyun. Discussion on Major Strategic Issues for Accelerating Water Resources Reform in Western China[J]. China Water Resources, 2011, (6):136-138.]
[26]楊恕, 王婷婷. 中亞水資源爭議及其對國家關系的影響[J]. 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 38(5):52-59. [Yang Shu, Wang Tingting. On the Impact of Water Resources Dispute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2010, 38(5):52-59.]
[27]王志堅. 從中東兩河糾紛看國際河流合作的政治內涵[J]. 水利經濟, 2012, 30(1):23-27. [Wang Zhijian. Political Connotations of International River Disputes Cooperation of the Two Rivers in Middle East[J]. Journal of Economics of Water Resources, 2012, 30(1):23-27.]
[28]Aggestam K, SundellEklund A. Situating Water in Peacebuilding: Revisiting the Middle East Peace Process[J]. Water International, 2013:1-13.
[29]Bagis A I. Turkeys Hydropolitics of the EuphratesTigris Basin[J].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1997, 13(4):567-581.
[30]皋媛. 中亞國家的跨境水資源問題及其合作前景[D].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 2012. [Gao Yuan. The CrossBorder Water Resources in Central Asia and Its Prospect in Cooperation[D]. Shanghai: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2012.]
[31]鄧銘江. 吉爾吉斯斯坦水資源及水電合作開發前景辨析[J]. 水力發電, 2013, 39(4):4-8. [Deng Mingjiang. Analysis of Hydroelectric Development in Kyrgyzstan and Prospect of Joint Development between Kyrgyzstan and China[J]. Water Power, 2013, 39(4):4-8.]
[32]何大明, 李運剛, 馮彥. 我國國際河流開發與地緣合作挑戰[J]. 地理教育, 2013, (7-8):4-6. [He Daming, Li Yungang, Fen Yan.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Rivers and Geopolitical Challenges [J]. Education of Geography, 2013, (7-8):4-6.]
[33]郝少英. 論國際河流后開發國家的權利與義務[J]. 河北法學, 2012, 30(7):87-94. [Hao Shaoying. The Discussion on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the Countries Developing International Rivers Later[J]. Hebei Law Science, 2012, 30(7):87-94.]
[34]王俊峰, 胡燁. 中哈跨界水資源爭端:緣起、進展與中國對策[J]. 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1, 39(5):99-102. [Wang Junfeng, Hu Ye. SinoKazakhstan Transboundary Water Disputes: Origin, Progresses and Chinas Countermesasures[J]. Journal of Xinjiang University:Philosoph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2011, 39(5):99-102.]endprint
[35]中央政府門戶網站.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吉爾吉斯共和國關于進一步深化睦鄰友好合作關系的聯合聲明[EB/OL]. (2007-08-14)[2014-08-01].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7/content_751739.htm.[The Central Government Gateway Website.Joint Declar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Republic of Kyrgyzstan on Further Deepening the Good Neighborly and Friendly Relations of Cooperation.[EB/OL].(2007-08-14)[2014-08-01].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7/content_751739.htm.]
[36]中央政府門戶網站.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吉爾吉斯共和國聯合宣言[EB/OL].(2012-06-05)[2014-08-01]. http://www.gov.cn/jrzg/2012-06/07/content_2155239.htm.[The Central Government Gateway Website. Joint Declar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Republic of Kyrgyzstan[EB/OL].(2012-06-05)[2014-08-01]. http://www.gov.cn/jrzg/2012-06/07/content_2155239.htm.]
[37]中央政府門戶網站.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比什凱克與吉爾吉斯斯坦總理薩特巴爾季耶夫舉行會談[EB/OL]. (2012-12-04)[2014-08-01]. http://www.gov.cn/ldhd/2012-12/05/content_2282577.htm.[The Central Government Gateway Website. Talks between Chinese Premier Wen Jiabao and Kyrgyzstans Premier Zhantoro Satybaldiye in Bishkek[EB/OL]. (2012-12-04)[2014-08-01].http://www.gov.cn/ldhd/2012-12/05/content_2282577.ht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