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和聲是一門重要音樂理論課程,由于此課程理論知識相對繁雜,并且需要與實踐聯系相結合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總是出現一些問題,具體體現在教學方式單一,理論與實踐脫節,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幾個方面。針對以上教學中的不足,本文擬對藝術院校音樂表演專業和聲教學進行改革,以具體的合理化分班、分層次教學、分專業考核提出具體的教學構想。
【關鍵詞】和聲;教學改革;構想
和聲學是多聲音樂中重要的技術理論基礎課程,是音樂表演各專業必修課之一。通過基礎和聲課的學習學生應當對西方古典時期和浪漫派時期音樂作品的和聲技法與風格特點予以初步了解和把握。特別是提高并發展學生對多聲音樂的感悟能力,建立起較強的音樂多聲思維能力,提升對于音樂作品多聲音樂的審美。由于和聲課程具有很強的思辨性與邏輯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較弱,和聲課程教學改革成為了音樂專業永恒的教改課題。
一、和聲課程的教學理念
筆者針對所教授的三本院校音樂專業學生特點,擬從和聲教學的合理化分班開始,進行分層次的和聲教學,并擬定不同的教學計劃,同時以不同專業方向對教學進行考核,提高和聲教學的教學質量。
由于生源結構的不同,因此和聲課程教學改革的第一個構想就是以專業方向的不同來進行合理化分班,并根據不同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確立好和聲教改的教學理念。“在和聲教學中不能脫離音樂作品孤立的傳授理論知識,應該充分利用音樂作品的多樣性,通過音樂作品來理解和聲理論的共性與作品個性之間的關系,將理論傳授與聽覺感受緊密的結合起來,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結合,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效果”。
毋庸置疑,學以致用應該是和聲教改的核心教學理念,培養學生對于多聲音樂實際地、有效地分析能力,建立起較好的和聲分析思維是和聲教改的宗旨所在。
二、合理化分班及具體教學計劃的擬定
依據第一學年樂理課程及視唱練耳課程的學年考核成績與專業主修方向,擬定每班少于35人進行合理化分班。教學以理論、實踐結合為主,以周課時為單位,每課時固定安排鍵盤和聲練習。學制一年,兩個學期,每個學期擬定17周教學計劃,周課時為2節/周,每節課時為45分鐘。和聲課教學教材為《和聲學教程(上下冊)》斯波索賓等著,參考教材為《和聲學教程習題解答(上下冊)》黃虎威著。擬以分班具體教學內容如表1所示。
三、分層次的推進教學及考核
以上一學年的和聲課程教學只涉及了教材理論講授內容上冊的二十個章節。在整個和聲教學計劃中,理論課程的教學完成了調式內各級和弦的講授及運用,并把和聲分析的教學內容提前到了上學期進行講授,和聲分析貫穿教學的始終,特別是在實踐課程中加大分析譜例的比重,有效提高學生和聲分析的能力,建立良好的縱橫向研讀譜面的和聲思維模式。
分層次的推進教學計劃:要求學生完成規范的四部和聲寫作,并按照鍵盤和聲的譜例重新寫作譜例;鍵盤和聲的練習作為重點的實踐課程教學,與理論課程課時量并重,鍵盤和聲的練習以鋼琴即興伴奏為導向,邊彈奏邊分析,練習如柱式和弦,分解和弦,琶音等;此外,和聲分析譜例也分層次教學,從上表可以看出,和聲分析基本上是教授一類和弦,就講授一類和弦的分析,除專門的和聲分析譜例外,依據不同專業方向進行選擇,例如,聲表方向選擇帶伴奏的藝術歌曲,鋼表專業選擇例如車爾尼599、849等作品進行和聲分析,并根據課程進度選擇較難的音樂作品提高和聲分析能力。
而重屬和弦等重要的教學內容準備在三年級開設,所設的課程類型為選修課程類型,重點進行和聲理論課程教授,深入和強化和聲教學的理論知識。當然,期末考核也采用多樣化考核形式如表2所示。
以上就是具體的考核措施及要求,期末總評的100%*70%+平時成績30%=期末總成績。其中100%的期末總評由理論及實踐考核兩部分組成。上學期理論課程考核所占百分比略大一些,下學期各占50%,對實踐操作的考核區別于傳統和聲四部和聲寫作及和聲分析的常規模式,加重實踐考核的目的希望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各項改革構想具體落實到了和聲課程的每一個教學環節,期待在新學年的教學中能有效的提高和聲學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張建華,張春林.音樂教育專業和聲改革構想[J].中國音樂教育,2006.
作者簡介:趙盈娜(1982—),女,漢族,云南昆明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音樂分析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