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璐
【摘要】名曲欣賞是音樂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能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還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在現實的名曲欣賞課程中,會有諸多問題存在,本文立足于此,首先簡略的分析了當前名曲欣賞中存在的不足,然后就提升名曲欣賞的效果提出了幾點針對性的建議:構建名曲欣賞環境、培養學生欣賞名曲的興趣、引導學生多層次體驗名曲、鼓勵學生說出內心感受。
【關鍵詞】音樂教學;名曲欣賞;效果
名曲是音樂中的精華部分,它能夠深入地影響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的精神。因此,在音樂教學中,名曲欣賞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然而,在現實的教學活動中,名曲欣賞卻存在著不少問題,諸如欣賞環境不佳、學生興趣不高、學生體驗不夠,以及課堂參與度不高等等。
一、構建名曲欣賞的環境
名曲是聽覺的藝術,它需要學生側耳傾聽,用耳朵去分辨樂曲的節奏、旋律、調性、力度,用心去感受樂曲背后所蘊藏的內涵與情感;既然名曲是聽覺的藝術,它就必然存在于一定的客觀環境之中,環境的優良與否與名曲欣賞效果的好壞息息相關。因此,教師在名曲欣賞的課堂中,一定要注重欣賞環境的構建。首先,就硬性條件而言,課堂環境的好壞,音響設備、名曲教材質量的高低,都會影響到樂曲的品質。低質的音響、教材不僅難以播放出動人心弦的名曲,還會消減學生欣賞名曲的興趣。因此,百首經典名曲進課堂,創造優良的環境是首先應該做到的;其次,名曲欣賞除了需要良好的設備以外,還離不開一定的欣賞氛圍。契合名曲感情特質的環境氛圍,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欣賞名曲的興趣,還能加深學生對樂曲思想感情的理解。這種欣賞氛圍的構建有兩種方式:(1)針對宏觀的音樂欣賞而言,教師可以在課堂的墻壁上掛上中外音樂家的肖像以及各種音樂小故事,為學生構建出一個學習音樂的整體氛圍;(2)針對特定的名曲欣賞而言,教師可以根據樂曲的情感特質,選擇相應的畫面、視頻或故事介紹,例如在欣賞《彩云追月》時,教師就可以展示一幅“明月當空、浮云繚繞”的場景圖,而在欣賞《十面埋伏》時,教師則可以展示一幅“大軍馳征、殺機四伏”的示意圖。
二、培養學生欣賞名曲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名曲欣賞也是如此。學生只有對名曲有了充分的興趣之后,才會主動地投入于名曲欣賞之中,從而提升名曲欣賞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該通過多種途徑來培養學生對于名曲欣賞的興趣,比如:(1)情景教學法。名曲是高度抽象的藝術形式,完全依托于聲音的高低強弱來展現特定的情感內涵,因此,名曲欣賞對于那些生性好動、注意力難以持久的學生而言,效果可以預見。教師在名曲欣賞的課堂上,可以采用情景教學法,通過情景創設,來將抽象的樂曲形象化,使學生在特定的情景之中,感受名曲的內涵,加深對名曲作品的理解。比如在《彩云追月》的欣賞過程中,教師可以播放《彩云追月》的舞蹈視頻,讓學生一邊欣賞名曲、一邊觀賞視頻,通過眼與耳的調動,來提升學生名曲欣賞的興趣;(2)故事導入法。不少名曲,尤其是古典名曲,其背后都有著動人的故事,這些故事不僅有助于調動學生名曲欣賞的興趣,還能加深學生對于作品內涵的理解,比如在《十面埋伏》欣賞之前,教師可以向學生講授楚漢相爭的故事,重點突出戰爭中諸如“九里山大戰”的場景,這能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十面埋伏》中慷慨激越的情感基調。
三、引導學生多層次體驗名曲
名曲欣賞是一個作為主體的學生與作為客體的名曲相互交融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體驗是關鍵因素。在現實的教學活動中,不少教師將名曲欣賞課程僅僅視作學生被動接受名曲的課程,忽略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從而難以取得良好的欣賞效果。因此,教師必須轉變這一教學觀念,積極引導學生從多個層次,逐漸深入地體驗名曲之美[2]:(1)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體驗名曲的形式之美。名曲之美,首先美在形式,學生們在傾聽名曲時,一開始感到的便是悅耳的旋律與節奏,這是一種感官上的享受,比如學生在傾聽《彩云追月》時,第一印象便是節奏明快、旋律優美,讓人從身到心產生愉悅之感;(2)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體驗名曲的情感之美。名曲的形式與內容大都是完美結合的,一首形式優美的樂曲,通常背后的感情也十分動人。因此,教師第二步就要引導用心去感悟名曲的思想內涵,從旋律的高低、力度的強弱、節奏的緩急中去把握蘊藏在名曲中的情感,比如《彩云追月》的第三段,極富動感,跳動的樂音猶如云和月在天空嬉戲,生動地表達出了清新明快的感情色彩;(3)教師要引導學生理性地思考名曲中價值。名曲欣賞不僅僅是傾聽名曲與體驗感情而已,它還需要學生用自身的理性去思考,名曲創作的目的,作者的意圖等等,比如在《十面埋伏》欣賞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思考戰爭的悲壯與激烈,以及作者創作這首曲子的意圖。
四、鼓勵學生說出內心感受
“一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一本文學作品,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感受,名曲欣賞也是如此。學生由于自身的心境不同、審美趣味不同、名曲感受力不同,在名曲欣賞的過程中,也會產生不同的見解,這些見解有些是學生聽完名曲后的直觀感受,有些是學生深入思考后的產物。因此,教師在名曲欣賞的過程中,要與學生展開互動與交流,鼓勵學生說出內心的真實感受[3]。并且,同一首樂曲,學生在聽第一遍和第二遍、第三遍時,內心的感受并不一定相同,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說出真實的感受,來提升名曲欣賞的效果。比如,在《十面埋伏》欣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邊聽便記錄下心中的想法,等第一遍聽完后,讓學生紛紛闡述自身的感受,教師對這些感受做一些針對性的點評,然后再讓學生聽第二遍,并且記錄下自身的感受,學生會在教師的引導下,展開重新思考,從而逐步提升名曲欣賞的能力。這種互動式的教學方式,不僅加大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也有助于教師實時掌握學生的名曲欣賞狀況,有助于提升名曲欣賞的效果。
結語
名曲欣賞是一個過程,它需要具備外在的欣賞環境和學生內在的欣賞興趣,只有具備了這兩點,教師才能從耳到心地去引導學生展開名曲體驗,提升名曲欣賞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淑娟.淺談名曲欣賞課如何提高學生名曲藝術審美能力[J].中國校外教育,2009(08):589.
[2]劉奎民.提高名曲欣賞教學效果淺析[J].金色年華,2010(02):9-10.
[3]劉敬明.淺談對名曲欣賞的再認識[J].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11):306-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