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穎 (吉林省梅河口市中心醫院婦產科,吉林通化135000)
產后大出血22例臨床分析
張 穎 (吉林省梅河口市中心醫院婦產科,吉林通化135000)
【摘 要】目的:分析引發產后大出血(PPH)的危險因素,探討產后大出血的預防、治療策略.方法:分析2014-03/2015-02我院產科收治的PPH產婦22例的臨床資料、出血原因、治療情況,總結誘發產后出血的危險性因素及針對性治療經驗.結果:22例PPH產婦中,分娩、治療過程中出現宮縮乏力者16例,占72.7%,明顯高于宮頸口撕裂、胎盤粘連產婦所占比率(P<0.05);在治療效果上,本組22例產婦21例治愈,1例自然分娩產婦繼發DIC死亡,治愈率為95.5%.結論:針對PPH誘發因素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可提高搶救效果,值得臨床實踐.
【關鍵詞】PPH;誘發因素;臨床治療
產后大出血(postpartum haemorrhage,PPH)在產科中較為多發、危害嚴重、搶救難度大,本研究對我院產科收治的22例PPH產婦的臨床資料、治療情況、預后、臨床表現進行了回顧分析,旨在分析PPH誘發因素、探討PPH的防治策略,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4-03/2015-02在我科完成分娩的1275例產婦中,22例在產后發生大出血,占1.7% (22/1275),其中經產產婦10例、初產產婦12例,年齡19~37(平均27.1±1.8)歲,孕周38~40(平均39.1± 0.6)周.
1.2 方法 對22例PPH產婦的臨床資料、治療記錄、分娩方式等資料進行調查,并通過對比來分析誘發產后大出血的危險因素.在產婦年齡方面,適齡組(19~30歲)產婦13例、非適齡組(>30歲)9例,經比較發現不同年齡段的產婦所占比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分娩方式上,剖宮產8例,自然分娩14例,分娩方式對產后出血情況的影響無顯著性差異;而在治療記錄方面,雖然產婦在不同產程中的出血量間差異不明顯,但在分娩和治療過程中產婦出現的宮縮乏力、胎盤粘連、宮頸口撕裂等臨床表現和并發癥情況間則有顯著差別,因此可將分娩過程的臨床特點作為誘發因素進行研究.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對數據進行分析,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誘發因素分析 在分娩和治療過程中出現宮縮乏力者占72.7%(16/22);出現胎盤粘連者占18.2% (4/22);出現宮頸口撕裂者占9.1%(2/22).宮縮乏力者所占比率明顯高于發生胎盤粘連產婦所占比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與宮頸口撕裂產婦所占比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誘發產后大出血危險因素 (n=22)
2.2 臨床治療情況 剖宮產8例產婦均治愈;自然分娩14例,治愈13例,1例產婦繼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死亡,總治愈率 95.5%.產婦的平均出血量(3100±30)m L,治療過程中并發休克3例.
PPH指產婦在分娩結束后24 h(包括第三產程、分娩結束后2 h內、分娩晚期)期間陰道出血量累計>500 m L的情況.PPH是我國發病率較高、治療困難的婦產科并發癥,也是導致孕婦、產婦死亡的首要因素[1].總結引發PPH的相關危險因素,并針對危險因素制定相應的預防、治療措施,對于減少PPH臨床發病率、提高PPH臨床救治效果具有積極作用.
調查結果顯示,22例PPH產婦中,分娩、治療過程中出現宮縮乏力者共有16例,占72.7%,明顯高于宮頸口撕裂、胎盤粘連產婦所占比率(P<0.05),表明子宮炎癥、細菌感染、貧血等因素可影響產婦的宮縮能力并誘發產后出血,而第三產程中由于操作不當造成的胎盤粘連、宮頸口撕裂等也是引發PPH的重要原因[2].本研究中,22例產婦21例治愈,1例自然分娩產婦繼發DIC死亡,治愈率為95.5%,表明我院針對上述危險因素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具有較為理想的效果.具體的治療情況、處理措施總結:①宮縮乏力:根據宮縮乏力發生的時間、分娩方式采取不同處理方法[3].本研究中,10例自然分娩產婦在分娩結束后出現宮縮乏力情況,此時應首先用手按壓子宮,并在宮頸口滴加10 U的縮宮素,然后采用靜注縮宮素并含服米蘇前列醇的方法治療;6例剖宮產產婦在術中出現宮縮乏力癥狀,此時則應墊溫莎條、行子宮按摩,并在宮口滴加縮宮素、欣母沛,最后縫合子宮完成手術.而針對子宮內膜炎、感染等誘發宮縮乏力的因素應輔以抗炎治療、抗生素治療以改善產婦宮縮狀況.②宮口裂傷:本組裂傷2例,裂口長度3~4 cm,伴隨較大量出血,臨床中通過縫合宮口達到了良好的止血效果.③胎盤粘連:及時鉗取位于子宮壁處的胎盤、胎膜等組織,并通過B超觀察清除情況,1例產婦行宮內清除術,后予以縮宮素增強宮縮能力,并在術后行抗感染治療.④其他:失血休克、DIC是產后大出血中常見的合并癥,對于3例休克患者采用靜脈擴容、吸氧、輸血等方法搶救成功,其體征得以恢復并痊愈;本組產婦發生DIC癥2例,在確定病因基礎上,行對癥治療、抗凝治療、輸血治療、其他輔助治療等,其中1例痊愈、1例由于未能明確病因而死亡.
【參考文獻】
[1]韋秀珍.產后大出血28例臨床觀察與護理[J].吉林醫學,2015, 36(9):1894-1895.
[2]李 宏,閆星妹,董永安.產后大出血發病因素及動脈栓塞治療效果分析[J].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2015,7(3):34-37.
[3]鄭興龍,張民杰,崔麗艷,等.產后大出血搶救成功1例[J].廣東醫學,2015,36(5):816.
【中圖分類號】R714.4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94(2015)07-068-02
收稿日期:2015-05-22;接受日期:2015-06-06
作者簡介:張 穎.大專,主治醫師.研究方向:婦產科學.Tel:0435-4250149 E-mail:9252187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