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率市場化和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意味著傳統銀行物理網點的優勢將逐漸減弱,但同樣是具有物理網點形態的社區銀行卻迎來了發展良機,將成為傳統銀行業擁抱“互聯網+”時代的有力工具。
【關鍵詞】互聯網+ 社區銀行
面對利率市場化和互聯網金融的挑戰,銀行業急需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社區銀行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必將為成為各家銀行爭先布局的新市場、贏得客戶的新利器。
一、社區銀行是服務于新型城鎮化不可或缺的金融機構,是踐行普惠金融的重要載體,是金融機構未來利潤增長的主要來源之一
(一)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國家為此出臺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社區銀行以居民小區或社區為依托,按照市場化原則和監管機構要求,以居民和中小型企業為客戶主體提供方便快捷、成本低廉、針對性強、個性化鮮明的金融服務,能夠很好的滿足新型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需求。
(二)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零售銀行業務的市場潛力開始逐步顯現,各類“寶”的走紅也突顯了中國草根階級的巨大金融需求和消費能力;另一方面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傳統銀行在拓展傳統大企業客戶時所面對的挑戰越來越多,議價能力和獲利空間受到較大削弱,亟須拓展新的客戶和收入來源,即以往未觸及的社區居民和小微企業,社區銀行將成為傳統銀行未來利潤增長的重要來源。
(三)從發達國家的實踐來看,社區銀行的確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以美國為例,大約8000家社區銀行,從當地住戶和企業吸收存款,并向當地住戶、中小企業、農場主提供金融服務。社區銀行采取典型的“求異型戰略”,在目標客戶、服務區域及業務品種的選擇上凸現了自身特色,最大限度地滿足社區中小客戶和居民的金融需求而獲得空前的發展。社區銀行具有經營機制靈活、定位明確、信息對稱、成本低廉等優勢。
(四)傳統意義上的社區銀行依靠渠道下沉優勢形成與社區聯系緊密的服務通路。但伴隨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樣面臨成本增加、盈利能力減弱等問題,如果采取目前的發展模式,必然進入投入增加、成本高企、利潤下降的惡性循環,必將遭到市場的淘汰。因此,必須要轉變思路,拓寬視野,調整戰略。將社區銀行的發展放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
二、“互聯網+”社區銀行應具備泛在、跨界、融合的特點,方能滿足客戶的多樣化需求
(一)“互聯網+”的商業模式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互聯網創造了一個新的營銷及服務渠道,有了這個渠道所有的交易都不成問題,渠道是互聯網交易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社區銀行的“泛在”提供了可能。社區銀行可以利用物理環境和互聯網手段為客戶提供各種金融服務,客戶既可以在物理網點獲得貼身式服務,也可以與網點以外的專業客戶經理進行遠程視頻,進行業務咨詢;既可以服務于擁有閑置資金的中老年客戶,也可以服務于購買理財的年輕人,服務伴隨客戶的不同生命周期,能夠增強銀行與客戶之間的粘度。
(二)互聯網發展到3.0時代,進入互聯網+綜合服務的時代。“跨界”是對社區銀行的必然要求。社區銀行不僅應設置電子銀行體驗區,供客戶進行現場體驗,讓客戶全面了解該銀行可以提供的各種服務,還應該提供諸如查詢社區附近便民設施,如賓館、交通等“一站式社區生活信息”的服務。甚至還可以提供日常繳費充值、門禁寫卡、便捷快遞等服務,延伸社區銀行的服務范圍,為客戶帶來普通銀行網點沒有的超值服務,增強客戶體驗。
(三)“互聯網+”的這個“+”意味著未來商業及企業已經不分線上與線下,整個社會都是一個“大一統”的狀態,金融服務融合在其中。社區銀行應能夠針對供應鏈上的中小企業,提供除了在線支付等一般電子商務已有的功能外,還應該提供“訂單管理”、“倉庫管理”、“運輸管理”和“收付款管理”等小型ERP系統服務。同時針對個人及企業還可以推出類管家服務,隨時隨地記錄個人和企業的收支,提醒收賬還款等。使金融服務融合在企業經營的全過程中,伴隨客戶的整個生命周期。
三、社區銀行在“互聯網+”大背景下的發展思路
(一)從“渠道”向“平臺”轉變
即通過服務渠道的優化與改進,向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平臺轉變。
優化社區銀行網點布局,優先考慮低成本、廣覆蓋的位置布點;同時提升服務效能,如在自助終端上增加開卡功能,通過視頻拍照、身份信息確認的方式快速辦卡;設置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體驗區,引導客戶體驗便利的互聯網金融服務;同步發展在線服務,補足物理網點輻射覆蓋不足的區域。通過主動營銷和內容引導,將社區客戶分流到網站、手機、客服中心等在線平臺,從而實現成本的降低。整合搭建連接客戶及銀行內外部產品的開放平臺,形成利益共享、深度協作、交叉銷售的多邊網絡體系。通過業務的互相滲透發揮社區銀行的交叉銷售能力。
(二)從以產品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轉變
根據客戶需求來優化流程、提升服務和設計產品,通過資源整合的業務模式獲取客戶與利潤。
如與物業公司合作,豐富金融IC卡應用,將金融服務、小區門卡、水卡等多功能集于一身;與社區一同舉辦子女教育、戶外活動等方式擴大客戶基礎。通過構建定制的社區手機應用,深度整合物業服務、信息通知、物業繳費、周邊商鋪、社區活動等諸多生活信息及服務,為社區住戶帶來便捷與實惠,提升客戶的體驗。
(三)加快金融產品的創新步伐
社區銀行未來面對的是大量的客戶、海量的行為和苛刻的客戶要求,其精細化管理要求遠高于傳統商業銀行。
應樹立數據即資產的理念,通過大數據技術詳細記錄社區銀行每個環節的客戶行為,為社區銀行管理水平的提升建立良好的大數據環境基礎。按照覆蓋客戶整個生命周期的思路不斷創新產品,打造基于云服務的智能線上線下互通服務模式,為客戶提供金融及非金融的綜合性、定制化的一站式服務,打造銀行和客戶共同成長的生態環境,更好地滿足社區內小微企業和居民的金融消費需求。
四、提升社區銀行員工的軟實力。將社區銀行的功能優勢、渠道優勢轉變為競爭優勢
社區銀行的員工應具備較高專業素質和較豐富工作經驗,既要熟悉社區,又要具有較強的風險識別能力,能夠以家庭為中心提供特色服務,并以社區服務與商戶服務為切入點,通過跨界合作的方式批量拓展客戶,這都對社區銀行員工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只有不斷的提升員工的工作能力,才能建立起差異化的品牌形象,強化客戶的歸屬感,提高客戶黏性。
總之,在“互聯網+”大潮來襲的時候,金融業面臨的挑戰最大,實現脫胎換骨轉型升級的機遇也最大,社區銀行作為應對挑戰的有力工具,在改變現有競爭格局、應對深刻社會變革、實現銀行業持久健康發展過程中必將發揮無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簡介:林彤宇(1970-),男,漢族,遼寧阜新人,任職于建設銀行阜新分行,研究方向:電子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