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進入p2p網絡借貸平臺,p2p行業的發展迅猛而令人矚目,隨之而來的是部分網絡借貸平臺的詐騙事件、卷款跑路、提現困難等負面問題。本文在梳理了P2P網絡借貸的發展歷程、現狀,提出了目前行業普遍存在的問題,并從立法、行業自律和監管三個大方面提出解決思路。
【關鍵詞】P2P網絡借貸 交易模式 風險 監管
一、前言
P2P網絡借貸,英文全稱為Peer To Peer Lending,是2005年問世的新金融形式,核心要義在于基于互聯網思想的金融,它部分取代了傳統金融業的信用中介職能,可以說是對解決個人和小微企業融資難題和替代民間金融的積極嘗試,是傳統金融的有益補充形式。
二、我國的P2P網貸發展情況
(一)近年我國P2P網貸發展現狀
1.總數增長快,區域分布不均。從2007年的拍拍貸至今,我國的P2P網貸已走過8個年頭,近年更呈現井噴式高增長態勢,年均增幅近200%。截止2014年底平臺已達1575家,多數分布在經濟發達、資金需求量大的地區。位居首位的是廣東省,有349家平臺;其次是浙江、北京、山東、上海、江蘇,這六省市平臺總數占全國總數的71.30%。四川、安徽、重慶等民間借貸比較活躍的內陸省份,平臺的數量也在快速增長中。
2.平臺交易活躍,分布區域集中。據網貸之家年終數據顯示,截止2014年底,全國P2P網絡借貸行業歷史累計成交量超過3829億元,全年累計成交量高達2528億元。成交量居前五位的省市是廣東、浙江、北京、上海、江蘇,累計成交量占據全國的81.72%。其中,廣東省以846.44億元的成交量位居首位。P2P網貸發展呈現出四個梯次,廣東、北京、上海、浙江位于第一梯隊,特點是網貸平臺數量眾多,成交規模較大,發展十分迅速。江蘇、山東、四川、湖北、重慶位居第二梯隊,其網貸成交量隨著平臺數量的不斷增加而穩步增長。
天津、河北、安徽、貴州等省市雖然傳統金融業欠發達,卻有較為活躍的民間借貸市場,網貸平臺發展潛力較大,是為第三梯隊。其余的省份如黑龍江、廣西、寧夏等地正常運營的網貸平臺數量均不到10家,為第四梯隊。
3.借款期限平均較短。據網貸之家2015年3月的行業數據看,我國P2P網貸的平均借款期限是6.71個月,期限在1至3個月的平臺數量達到51.34%,相比前兩個月已有下降趨勢;期限12個月及以上的平臺主要是一些“高大上”、具有穩健、收益率低、平均借款期限較長等特點。
(二)我國P2P借貸的主要交易模式
1.無擔保線上模式。抗風險能力較弱,除了借款人審核外,依賴純數據控制風險,強調平臺的中介地位。代表平臺:拍拍貸等。拍拍貸鼓勵貸款人充分分散投資來降低風險,僅針對借款人收取服務費。
2.有擔保線上模式。抗風險能力居中,對借款人有擔保、并提供部分風險管理服務。代表平臺:紅嶺創投等。該類公司往往通過線下操作比如實地認證等方式加強對借款人的資格審核。
3.線上線下結合模式。抗風險能力最強,以線下為主,對借款人要求抵押、對貸款人提供擔保,代表平臺:宜信、陸金所等。這類公司對借款人的審核最為嚴格,收取的費用也最高,例如宜信的宜人貸在借貸交易成功后需收取收益10%的擔保服務費。
三、P2P借貸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P2P借貸有著明顯的公眾性,極其容易觸及到法律和監管紅線,像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以及非法發行股票債券等情況。本著鼓勵金融創新的原則,監管當局表現出較高的風險容忍度,這使得網貸行業目前處于監管較弱的狀態中,而各P2P網貸模式隨著規模日益增大問題越發凸顯。僅2014年出現的問題平臺就達275家,是前一年的3.6倍。這表明,P2P網絡借貸平臺的發展已經進入調整期,要克服現存的種種障礙和困難,必須識別存在的問題及風險。
1.流動性風險。眾所周知,投資者大多青睞期限短、收益高的投資品種,借款人則傾向期限長、成本低的借款條件。為了吸引客戶量,提升網站交易的活躍性,某些P2P網貸平臺對借款產品重新調整,利用期限錯配、金額錯配等手段,將長期借款標的拆成短期,大額資金拆分為小額,這就叫拆標。拆標行為本身會對平臺的資金流動性產生風險隱患,不僅需要專業人士的精確設計,還需要投資者的持續跟進投資。
例如,一項額度500萬、期限為10個月的借款產品,平臺可將總額度拆分10等份或更多,期限縮減到至一個月,滾動放標10次,以便借款能夠盡快推銷出去。如此一來等同于建立了一個資金池,進行期限錯配、短資長投。在運行期間若突遇產品集中到期或大量提現等狀況,資金的墊付則需要平臺自行籌備。在引爆流動性風險的案例中,許多平臺皆是因拆標而引發了擠兌,如網贏天下,中財在線等。
2.中間賬戶監管缺位風險。P2P網絡借貸運營的最大隱患當屬金融詐騙與卷款跑路,究其原因在于托管巨額資金的中間賬戶監管缺失。中間賬戶是平臺在銀行或第三方支付平臺間開設的資金賬戶,通過監管資金流的來源、托管、結算與歸屬,分析借貸過程中各方的實際作用,并對中間賬戶的專戶專款專用的合規情況進行監控,杜絕平臺卷入非法集資或金融詐騙的可能,同時為監管當局統計數據和監測分析提供資料來源。目前,考慮到收益成本問題,銀行和第三方機構只提供開戶服務,未實行資金的操作和監管實質。國內大多數網貸平臺的中間賬戶普遍處于監管真空狀態,資金支配權由平臺掌握,這種制度缺陷極易引發道德風險。
3.非法集資風險。當前在P2P領域主要有三種情形導致非法集資:一是將借款需求設計成理財產品公開出售,或先投放虛假需求籌集資金再尋找借款對象等方式,使資金先行進入中間賬戶,由平臺實際支配;二是P2P平臺并沒有盡到核查借款人身份真實性的義務,未能識別偽裝成多個借款人身份發布的虛假借款信息;三是個別平臺假標自融,或發布的虛假高利借款標的,采用龐式騙局的 欺詐模式,為滿足自身資金需求短期募集大量資金。
4.產品異化問題。一些P2P平臺大量投放秒標、凈值標等超短期限產品和杠桿產品,制造高交易量、高收益、高人氣的“三高”景象吸引投資者投資。秒標是平臺用來為客戶提供投資體驗而設計的一種營銷手段,它要求平臺在滿標后自動還款。過度使用秒標會造成平臺假繁榮的表象,從而誤導投資者。同時,利用秒標進行金融詐騙的情況可能會出現在一些安全等級較低的平臺內。此外,一些平臺對投資者利用信用卡透支而秒標逃離的行為是默許的,投機性投資者用大量資金搶購秒標產品套利等行為也潛伏著風險隱患。
凈值標就是平臺的投資者在平臺上發布以其債權為抵押標的的借款需求,能夠多次循環投放,其設計初衷是解決投資人借出資金的臨時周轉需求。實際操作中,有投資者反復多次循環交易,會出現多個借款人和投資人,實際增加了杠桿率和擔保次數,一旦某個環節資金鏈斷裂,會引發整個信用鏈條違約。
5.財務披露風險。P2P借貸平臺作為新金融形式,在行業上尚未建立財務披露制度,也很少有平臺主動披露自己的財務信息。壞賬率、平臺流動性等投資者關心的有效決策指標難以在平臺上查到的。因為目前對平臺身份的界定并非金融機構,而是中介屬性,對其財務報告沒有明確的指標性要求。甚至有平臺為吸引投資刻意隱瞞借款者信息,進行虛假披露。對投資者來說通過平臺信息的披露來了解平臺真實的財務狀況很困難。
四、對P2P網貸發展的幾點建議
P2P網貸在爆發式發展過程中出現多家平臺涉嫌金融詐騙,卷款跑路、非法集資、倒閉等事件,說明行業在經歷自發性發展后進入調整階段,這個新金融形式的未來能走多遠,是曇花一現,還是蓬勃繁榮為更多投資者服務。為了行業健康發展,需要從如下幾點著手。
(一)確立系統的法律法規作為監管依據
日前銀監會已經明確P2P網絡借貸的信息中介地位,此前各平臺都以《合同法》為法律根據。鑒于它的發展現狀和前景,這一新金融形式必將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因而整個行業和相關的傳統金融業都在呼吁期待相關的法律、法規的擬定頒布,為P2P網貸的合規經營發展確定規范的法律框架,為監管當局有法可依確立系統的監管依據。
(二)建立自律性行業組織
行業自律作為自我約束自我監管機制,能夠很大程度上規范行業發展。較之外部監管,行業自律在作用范圍、空間和效果等方面有顯著優勢。由我國小額信貸聯盟發布的《P2P小額信貸信息資訊服務機構行業自律公約》得到很多平臺積極響應。各省市的行業自律性協會也在籌辦中,一些地方性行業協會、民間借貸服務中心等都可以在行業自律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2013年互聯網金融全球峰會”上,Zopa的創始人指出,國際水平的風險管理能力和完全的公開透明制度是P2P網絡借貸平臺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這就確定了行業自律的核心是提高P2P網貸平臺的風險管理水平和增加行業透明度。通過搭建行業平臺實現信息共享,建立行業授信聯防機制,發起并制定行業標準,承擔起道義監督和風險警示責任。
(三)明確P2P網絡借貸的監管內容
1.建立市場準入機制。英國的P2P網貸平臺需要通過金融形為監管局批準設立的最低資本標準和風險控制等項目,美國將其作為證券類理財產品,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頒發證券經紀交易商牌照。P2P網絡借貸行業在我國沒有準入門檻。而行業的公信度則被一些自融性、欺詐性平臺嚴重損害,影響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為防范風險,監管部門應考慮設置市場準入門檻,借鑒國外經驗,可以從注冊資本金、技術管理人員專業度、內控機制和工作人員任職要求等方面做以約束。
2.將P2P網絡借貸納入征信系統。P2P網絡借貸本身是一種信用行為,而交易中又會大量產生新的信用信息,而這些信息在評價借貸人的信用狀況時又將發揮其參考作用。目前我國最有公信力的征信系統是由人民銀行建立的全國征信系統,只有傳統金融業內的信用行為被納入該征信系統。若將P2P網絡借貸信息也歸納入全國征信系統,將使經濟主體的信用狀況更全面準確地。
3.建立強制性風險準備金制度。目前各平臺對風險準備金的態度不一。在紅嶺創投的億元壞賬危機發生后,平臺墊付資金主要來源于紅嶺創投的利潤以及新增貸款時以1%計提的風險準備金。監管部門應考慮出臺相關條例,敦促各P2P平臺建立風險準備金制度,設置專戶,將注冊資本金的一定比例劃入風險準備金賬戶,在交易過程中按照一定的成交額比例提取風險準備金,實行浮動比例與固定比例相結合的準備金制度,當準備金總額達至貸款余額一定比例后不再提取。定期披露風險準備金的來源、用途、存管賬戶等信息,避免風險準備金挪作他用,也可考慮將該賬戶置于行業自律組織監管之下。
4.高風險、大標項目的報審制度。P2P網貸標種分布隨意,不少高風險標種如凈值標、天標等成交比重過大,而大額借款項目的存在將使借款結構趨于集中,對傳統金融業而言,可以分散在不同行業下,而P2P行業中,一兩個大額借款出現壞賬就將導致擠兌風險出現,因此考慮對具有較大風險隱患的標種實行審批出臺、超比重、超限額報備原則,由監管層進行重點監管,經過審核后方可面向投資者發售。
參考文獻
[1]劉金穎.《互聯網P2P借貸模式風險管控研究》.2014.6.
[2]楊薇薇.《P2P網絡信貸行為及風險評估研究》.2014.6.
[3]葉湘榕.《P2P借貸的模式風險與監管研究》.《金融監管研究》,2014年第3期.
[4]互聯網金融報告2015——聚焦P2P網絡平臺.
作者簡介:溫昭蘇(1980-),滿族,遼寧鳳城人,碩士,遼寧林業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