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華
[摘 要]隨著網絡信息時代的發展,網絡成為大學生生活、學習、休閑、娛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在給大學生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網絡倫理道德問題。分析大學生網絡非倫理的行為和現象及產生根源,提出思政教育中網絡倫理素養的培養路徑,以期促進其身心健康的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倫理素養;培養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5918( 2015) 08- 0052- 03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5. 08- 025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目前,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顯示,目前中國網民數量已經達到6. 32億,截至2014年6月底,手機網民規模已達到5億人,占總網民數的81. 0%,網民手機上網使用率達83. 4%,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網民數量最多的國家。大學生作為網絡的主要使用人群,網絡已成為其生活、學習、休閑、娛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中小學校普遍設置了網絡教學課程,但內容均以網絡知識技能為主,缺乏對應的網絡行為規范、網絡信息辨別能力及網絡道德修養等網絡倫理素養教育的整體規劃和知識。高校也只是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融入科目“網絡法規的知識”即《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大學生違反網絡倫理,做出了許多違法甚至犯罪的行為。因此,大學生的網絡倫理素養亟待提高。如何充分利用發揮好網絡這把“雙刃劍”,傳遞正能量,促進當代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如何有意識地在高校宣傳網絡倫理道德,通過理論知識的不斷積累,增強鑒別網絡信息真偽的能力,提高大學生的網絡倫理素養是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網絡倫理素養的內涵
所謂倫理,就是指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及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關系時所應遵循的道理和準則規范。素養則指經過一定的訓練和實踐而獲得的某種技巧或能力。故有軍事素養、理論素養、信息素養、文化素養等各種素養之稱。而網絡倫理素養則是網絡社會的產物,是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和普及而產生的,是在網絡活動中人們應具備的網絡知識技能和所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和準則。網絡倫理素養包括網絡倫理知識、網絡倫理道德、網絡倫理意識和網絡倫理行為等四個方面的內容。
二、大學生網絡非倫理的行為和現象
眾所周知,網絡具有方便,快捷,靈活等許多優點,它的出現,改變了人們傳統的思維方式和生活學習休閑娛樂的方式,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網絡這把“雙刃劍”其負面作用所引發的網絡倫理問題也層出不窮。尤其對于使用網絡媒體最多、追求個性、追求時尚和流行的90后來說,加強其網絡倫理素養教育勢在必行。目前,大學生網絡非倫理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隨意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和信息
網絡上的信息魚目混雜根源于網絡自身的開放性、虛擬性、隱蔽性等特點,加之網絡監管不易不力。由于大學生往往鐘情于新奇事物,缺乏網絡法制觀教育,而客觀評價和識別網絡信息的能力又不強,很容易被網絡中的表象所迷惑,大量消極、不健康和腐朽的思想觀念給正確的輿論導向造成了相當大的沖擊。致使一些大學生在思想上、認知上出現混亂迷失方向。許多大學生的一些網絡行為失范,如隨意發表不負責任的虛假的言論和信息,隨意謾罵他人,認為在網上可以自由自在沒人管等等。面對這些需要教師及時有效地幫助引導大學生正確地選擇信息,加強對大學生的“三觀”教育,培養引導學生對是非、美丑、善惡的判斷能力,塑造學生良好的道德自律意識。
(二)抄襲論文作業成風
根據調查走訪發現,許多高校的文印部生意都非常火爆。多達百分之九十的大學生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或是學位論文,他們不必像過去整天泡在圖書館查幾十本書,而是在寢室、電子閱覽室或網吧手指輕輕敲擊鍵盤就可以輕松完成。不只如此,有些大學生以幫別人做作業、寫論文成為其賺錢的門路。為了評職稱許多老師也是上網下載、惡意剽竊他人研究成果,這主要反映了部分人知識產權觀念極其淡薄,學術倫理早已被拋之腦后。
(三)沉迷于網絡而荒廢學業
網絡的直觀性、開放性對于自我監控能力不強、極富好奇心的大學生具有極大的誘惑力,使其沉湎于此而難以自拔,出現了不少相當程度的網絡成癮。在校生因迷戀網絡游戲造成學習成績下降,甚至曠課、逃學的現象日益普遍。調查數據顯示:認為容易上癮,很難控制自己的占65%;玩起來就沒完,自己控制不了的占18.1%;總想玩游戲,不想上學也不愿做作業的占5%;認為花很多時間和精力玩游戲會使學習成績受影響的占73.4%。徐州工程學院113名考試八門以上不及格的學生被勒令退學,156名四門以上不及格的學生被留級一年,這些被處理的學生當中絕大多數是因為染上網癮而荒廢學業的。
(四)網絡交往引發不良后果
大學生由于缺乏社會經驗,思想單純,在面對虛擬的網絡世界時,缺乏應有的明辨是非能力,尤其是在現實世界的人際交往中遇挫以后,大學生就會選擇逃避現實,轉而投向虛擬的世界去尋求感情寄托,不愿面對現實,將真實的自己隱藏起來,沉溺于網絡交往中而迷失自我。長此以往,不僅問題得不到解決,還會滋生新的人際交往障礙問題。美國曾做過一項調查,上網時間越久,人越感沮喪和孤獨,這說明互聯網確實會影響人的心理健康,使人產生孤獨、苦悶、焦慮、壓抑,甚至產生心理疾病。此外,每年由網戀、網婚而引發的詐騙、強奸等違法活動的案件頻發,甚至在上當受騙之后引發的出走甚至自殺的悲劇也屢見不鮮。這主要反映了大學生的婚戀觀念淡薄、西化,也是缺乏中國傳統婚戀倫理道德的表現。
(五)網絡違法和不道德行為日趨增多
互聯網所特有的隱蔽性和虛擬性造就了大學生“他律道德”弱化,加上自律意識不強,就會放縱自己,喪失責任感和法律意識,造就網絡違法和不道德行為日趨增多。如隨意在網上散布虛假信息,或對他人進行誹謗、侮辱等人身攻擊,或非法竊取、破壞、濫用他人信息,侵犯知識產權,制造和傳播計算機病毒,甚至散布反動言論,擴大反面影響等不道德的犯罪行為。這一現狀值得引起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深思。如不加強和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尋求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努力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和鑒別是非的能力,勢必會危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和社會主義前途。endprint
三、大學生網絡非倫理行為和現象原因分析
針對以上大學生在網絡倫理素養方面存在的問題,本人認為主要根源在于:
(一)學生自身和網絡自身的特點
追求自由、個性張揚,自我意識強的90后。在網絡環境下一是由于網絡的直觀性使得自控力差的學生易上網成癮;二是虛擬的網絡空間使得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的大學生易產生交際障礙;三是開放性的網絡決定了其提供的信息魚目混雜;四是大學生網絡違法和不道德行為日趨增多源于網絡的隱蔽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網絡環境下缺乏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
在網絡時代,高校教師上網人數遠遠少于學生上網人數和上網時間,因此,在網絡技術方面和充分運用網上信息資源上就會處于劣勢地位。面對迅猛發展的計算機和網絡科技,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知識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盡管現在大多數教師上課都借助于課件這種多媒體形式,但其內容仍局限于教材,方法仍多局限于單方面灌輸。網絡的廣泛應用,其宏大的信息量對學生的思想會產生強大的沖擊,進而會出現對教師傳授的知識不關心,不認同,甚至產生抵觸情緒,其教育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所以,培養大學生網絡倫理素養學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
(四)家庭教育
調查發現,多數家庭在對待孩子上網的問題采用的方法要么是禁止要么是放縱,這是非常不理性也不正確的。現在的大學生百分之九十五有智能手機,百分之四十有手提電腦,足可以看出家長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支持力度。有時過于禁止,加上孩子又處在叛逆期,好奇心又特別的旺盛,其結果只能適得其反。
(五)社會因素
現在的社會教育,關注大學生網絡倫理素養的相對比較低,相關的網絡倫理教育也比較少。大多注重網絡技能知識和網絡犯罪的教育。同時政府對電腦網絡出現的不健康內容和行為缺乏有效的管制和監督。加之學生的防范意識差,自律自控意識弱,也造就了大學生的網絡失落行為和日益猖狂的網上犯罪。
四、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網絡倫理素養的培養路徑
學校是大學生活動的主要場所,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學校中度過的。因此,在當前的網絡環境下探析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網絡倫理素養的培養路徑,提高大學生的網絡倫理素養,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育大學生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的《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重要講話中強調,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因此,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擺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夯實實現“中國夢”的思想基礎。要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有關網絡倫理道德教育,提高大學生的道德自律意識
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在網絡倫理素養培養中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普及有關網絡方面的法律、法規,規范所有上網者的網上行為;使大學生掌握網絡道德規范,增強網絡道德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引導學生正確運用互聯網選擇信息、判斷信息、評價信息以及合理利用信息資源,自覺抵制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擾與侵蝕。學校應時常開展網絡道德專題討論活動,營造正確的輿論氛圍。通過輿論力量,發揚善舉德行,從而使整個高校的網絡環境形成揚善懲惡、扶正法邪的良好道德動力,隨時引導、激勵、敦促大學生做有德之人和守法公民。加強學生自我修養,實現學生的網絡道德自律。
(二)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網絡技能培訓,創新教學方法,提高與學生溝通的能力
毛澤東同志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各個部門都要負責任,共產黨應該管,青年團應該管,政府主管部門應該管,學校的校長教師更應該管”.教肓者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居于主導地位,即使面對網絡時代的今天也不應有變化。信息傳播大師尼葛洛龐蒂指出“信息社會最大的鴻溝橫亙再兩代人之間,當孩子們霸占了全球的信息資源時,需要努力學習,迎頭趕上的是成年人,對教育來說,更是如此。”因此,教師應不斷學習充電,增強對網絡化進程的正確認識,加強業務、科技知識學習,轉變更新教育理念,使其成為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懂網絡信息技術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者。學生在當今的網絡時代一般都習慣于通過網絡來表達思想,因此,網絡時代需要我們的思政教育工作者革新教學方法,充分運用網絡媒體加強與學生的互動、溝通與交流。教育者只有熟知網絡語言,用受教育者喜歡的方式與其交流,才能貼近、了解和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才能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三)構建學校思想政治網絡教育陣地
1.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針對大學生網絡失范行為,要加強思政課中有關網絡道德規范知識的學習與宣傳。深化大學生的網絡自律意識,端正其上網動機,正確對待網絡上的各類信息,拒絕各類情色信息,自覺做到不訪問非法網頁,加強網絡素質教育,做到不過分癡迷于網絡,不長時間地進行網上游戲和聊天,讓學生正確認識網絡世界的虛擬性。幫助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與他人正確相處。
2.依靠網絡平臺,拓展主體性教學的空間和渠道,建立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網站,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容量大、速度快、瀏覽方便、交互性的特點,拓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空間和渠道。建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聊天室和BBS。在聊天室里,學生之間就可以在網上交流學習經驗,師生之間可以進行網上對話,還可以特邀一些專家學者在預約的時間針對某些特點、焦點和難題問題進行即時的現場討論。在BBS上學生既可以提出問題,尋求解答,也可以對某些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可以通過BBS即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學習,并為學生答疑解惑。同時與外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站建立多重鏈接,就會形成開放性立體式的教育空間,使各校資源共享、信息互補、形成合力,從而加大思想在理論課教學的輻射力。endprint
3.加強學生處的管理作用。針對學生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不適和障礙,我校已經建立了學生心理咨詢網站和熱線電話,各院(系)都建立了學生心理健康檔案。通過網上聊天、熱線電話和面對面咨詢三位一體的方式,及時解決和排除學生的心理問題。通過采取這些措施和辦法,我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初見成效。
4.充分發揮圖書館作用。高校的圖書館作為學生學習和獲取信息的主要場所,可充分利用自身的圖書資源優勢,構建圖書館網站,使其成為宣傳引導的網絡教學平臺。
5.充分發揮學校宣傳部門和校園廣播的宣傳作用。通過各種宣傳方式和途徑,讓學生明確健康綠色網絡,加強對主流思想的引導和疏導,科學合理地利用網絡資源,產生積極的思維和動機,獲得多種精神需求的滿足,從而提高網絡倫理素質。
(四)加強校園網絡的監管監控系統
高校應緊跟時代潮流,加強校園網絡管理,充分發揮網絡優勢,促進平安校園建設和學生健康成長。這就需要用相應的監管方法來應對在網絡的大量應用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網絡管理制度;二要加強技術手段監控監督校園網內部輿論;三要強化對新生和年紀較長的教職工做好相關計算機和網絡的知識普及,使其掌握應對網絡問題的相關知識和技巧;四要加強合理利用網絡宣傳正能量的力度。
四、結束語
互聯網已經滲透到了我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給高等院校學生帶來了諸多的網絡倫理問題。網絡時代高校學生網絡倫理問題需要我們從學校、家庭、社會各方努力,尤其是高校里從事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工作者們更應該承擔起教育的重任。
參考文獻:
[1]虎業勤.青少年生態倫理素質的現狀和成因探析[J].青年探索,2009(4).
[2]錢愛增.一種實用的校園網監控系統設計思想及實現[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9(7).
[3]倪慶軍.校園網監控對象的制定[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 (18).
[4]程琳,徐高翔.高校校園網流量分析與控制[J].科技廣場,2007( 11)
[5]鄒縣芳,孫道德.高校校園網絡安全問題及策略研究[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
[6]陸海,姜平波.網絡文化與和諧校園文化建設[J].江蘇社會科學,2007( S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