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治強
摘 要 當前,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加強管理和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既是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必然需求,也是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效益的必然需求。基于此,立足于農產品質量安全面臨的現狀及問題,分析了其問題原因,針對其今后的發展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 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15--02
隨著我國人居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食品的消費需求逐漸發生了變化。現階段,人們不再只是要求吃飽,而是變成了基于健康之上的吃好,因而對農產品的質量與安全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嚴格。所以,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是社會普遍關注、政府高度重視熱點。因此,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刻不容緩。
1 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面臨的現狀
1.1 數量增長,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高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家出臺并實施了一系列對農業發展、農村經濟發展有利的政策與措施,促使我國農業經濟與農村經濟發生巨大改變。1990年以來,四川省敘永縣落卜鎮主要的農產品總量呈現持續增長的態勢,農業連年豐收,食用農產品發生歷史性轉變,由以往的長期總量短缺變成基本平衡、豐年有余[1]。自從2001年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得到正式實施以來,有效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
1.2 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已初見成效
1.2.1 逐漸形成農業技術標準體
最近幾年,國家制定出臺的農業國家標準有420多項、無公害食品行業標準有199項,而農業地方標準超過了1.6萬項。農業技術標準的范圍也發生變化,廣泛涉及農作物種子、漁業、畜牧業、農業高新技術、農機化等領域,正在向加工、包裝等領域拓展[2]。
1.2.2 執法監管已經初顯效果
為切實保護好農民與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國家制定并實施了《種子法》《農藥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加大了監管農產品投入與環境力度,執法監管的成效開始顯露。
2 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因素
2.1 質量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成效初顯,但依舊有一些突出問題存在。一是農民自身及農產品生產方式存在缺陷。以往生產經營的分散方式已無法滿足標準化要求,加上農民對于生產無公害農產品的技術掌握不到位,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加強起到一定的阻礙作用。二是農藥、化肥等在農產品中的殘留較嚴重,這對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有巨大的消極影響。三是一些農民為促使蔬菜瓜果能早日成熟上市售賣,在生產和加工農產品的過程中濫用化學添加劑、激素等,導致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性嚴重下降,甚至一些農產品還含有危害人體健康的成分,頻繁引發食物中毒事件。四是農產品面臨較嚴重的污染問題,使用大量農藥等有害物質后,少量化學制劑污染通過食用農產品進入人們的身體,對健康造成慢性傷害,如汞、鉛等重金屬。
2.2 主要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因素
造成農產品質量安全存在各種問題的因素有很多,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農產品生產者的認識問題。由于我國人民曾經在溫飽線上長期徘徊,導致生產者輕質量重數量,一味關注怎樣才能多打糧食。同時,農產品加工人員對于原料缺乏一定的常識,而生產農產品的人員又不具備足夠的加工知識,于是造成概念混淆,甚至很多食用農產品的名稱至今都沒能得到統一。二是我國農業經營體制存在問題。自從我國廣泛實施農業生產責任承包制以來,農產品生產經營規模很小,加上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較低,很難在市場規范下得到統一的指導,導致農民在農產品生產經營過程中進行無序競爭,生產的農產品品種雜亂,標準與質量安全很難得到有效的保障。三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檢測能力較弱。目前,雖然我國目前制定了一系列農產品、食品標準,但基層檢測還處于起步階段,對食用農產品的檢測頻率、方法和力度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四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支撐保障體系存在缺陷。這主要包括農產品檢驗依據的配套性較差,監測工作沒能及時制度化,質檢人員的專業素質亟待提高等,導致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得不到徹底的解決。
3 對策及建議
第一,把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對待,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和措施,落實專職監管人員職責,制定年度工作計劃。
第二,加強農產品生產環境監管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開展農產品生產過程中農資使用監管,對不合理使用農業投入品可能造成的環境污染進行監管。
第三,開展農產品日常監管和監測。將農產品生產主體(生產基地、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及其產品(進入流通環節前)和農產品收購、貯存、運輸主體全部納入監管;指導轄區內農產品生產主體和收購、貯存、運輸主體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制度和生產記錄檔案;開展農產品日常抽檢,保證轄區內農產品抽檢合格率達到98%以上。
第四,協助縣級部門開展農業投入品市場監管。將轄區內肥料、農藥、漁藥、魚飼料經銷商全部納入監管范圍,指導建立進銷臺賬,杜絕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肥料、農藥、漁藥、魚飼料等違禁農業投入品在轄區內銷售。督促和指導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按照標準使用農業投入品,建立健全農業投入品使用檔案,嚴格執行農產品、水產品農藥安全間隔期和休藥期規定。
第五,實施產地準出制度。指導轄區內農產品生產主體執行產地準出制度,實現與市場準入的銜接。
第六,實施標準化生產和“三品一標”品牌創建。指導轄區內農產品生產、生產主體按照農業標準化進行生產,實施品牌創建,開展無公害、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保護農產品的認證申報工作。
第七,大力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標準化生產技術等宣傳培訓及示范。通過“科技趕場”“科技宣傳月”“124法制宣傳日”等活動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增設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和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培訓內容,進行轄區內農產品生產、收購、貯存、運輸主體從業人員培訓;同時,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結合本轄區內主導產業建立無公害農業標準化示范區。
4 結語
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不僅與人們的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聯系緊密,而且還關乎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國家與政府的形象。現階段,人們必須正視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現狀及面臨的主要問題,并采取切實可行的、有效的措施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提高,為消費者提供可靠保障,促進農產品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卞玲莉,何煒,竺云.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原因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4(19):305,307.
[2]潘明正.家庭農場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5(8):295-296.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