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濟源市委黨校 魏曉潔
關于基層集體經濟發展情況的調查與思考——以濟源為例
中共濟源市委黨校 魏曉潔
摘 要: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有效機制和實現形式,對于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筆者為了解研究濟源當前基層集體經濟發展現狀,掌握第一手資料,先后對濟源市城區和山區的基層集體經濟發展狀況進行了調研,掌握了大量真實可靠的數據,為研究濟源市基層經濟發展乃至全國基層經濟發展狀況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資料。
關鍵詞:基層集體經濟 收入來源 存在問題 思考
1.1 依托區位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三產
天壇的泥河頭、白澗等居委會圍繞工業大道、西環開發沿街商住樓、商場等,通過出租、入股等方式增加收入,每年的門面房租金總計達到100余萬元;泥河頭等居委會還圍繞中原國際商貿城先后開發建設了農貿市場、建材市場等,農貿市場每年可收租金35萬,建材市場每年可收租金40萬元,且按合同每5年逐年上漲。邵原的神溝村則憑借豐富的自然資源大力發展紅葉旅游,每年收入也在10萬元以上。
1.2 依托周邊企業的優勢,發展集體企業或勞務經濟
如泥河頭、白澗居委會圍繞濟鋼等市直企業,延伸產業鏈條,籌資建立集體企業,拓寬增收渠道;泥河頭、白澗等居委會還利用周邊企業較多的優勢,成立裝卸隊、運輸隊、物流公司等機構,組織居委會人員進入企業務工,每年勞務收入可達數十萬元。
1.3 依托企地共建優勢,收取土地租金
近年來,天壇不斷優化發展環境,大力招商引資,隨著項目的紛紛落地,各居委會的租地收入也成為集體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如泥河頭因太行水泥等企業占地,每年租金收入約30萬元;白澗因天宏特鋼、濟鋼、幼兒園等占地,每年租金收入約為50萬元。
1.4 依托政策優勢,爭取市、辦兩級獎補資金
如天壇各居委會在服務市政項目、辦事處中心工作中,根據完成情況,可得到市、辦兩級財政相應的資金獎勵和補貼;如2014年辦事處在項目建設、文明創建、招商引資等方面共拿出1000余萬對各居委會進行了獎勵,以促進其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如邵原神溝村每年爭取到的扶貧、開發資金近60萬元。
1.5 依托集體資產優勢,進行投資收益
部分居委會將其部分集體收入投資于企業,每年定期收取利息或股金收入,天壇一居委會將開發商交納的1500萬元土地出讓金用于投資擔保,每年可獲利150余萬元。
2.1 土地制約因素加大,發展空間受限
一方面,無地可用。如泥河頭等居委會因近年開發,1000余畝土地相繼被占用,可用土地寥寥無幾,發展集體經濟必須“另辟蹊徑”;另一方面是有地難征。受耕地保護、用地指標、規劃審批等限制,再加上群眾對征地補償要求和期望越來越高,協調難度加大,建設成本上升。
2.2 集體經濟開支壓力加大
當前,基層集體經濟開支的特點是項目多、數量大、持續性強;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居民對集體經濟提供服務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長效保潔、合作醫療、居容居貌改善、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支出逐年攀升,基層集體經濟面臨巨大的經濟壓力;尤其是對集體經濟本身薄弱的居委會來說,更是難釋重負,為維持居委會正常運轉,部分居委會采取舉債借款等措施應對,更談不上發展。如泥河頭居委會,每年需對60歲以上老年人每年發放200~500元福利,對考上一中以上學生每年發放300~1000元獎勵,對全體村民每年每人發放福利900元,每年每人發放米面錢、菜錢520元,再加上修路、改氣、環衛工人工工資、水費補助等硬性開支,每年至少需要200萬元以上開支;白澗居委會除開展創建、群眾文化活動、修路架水改氣,重陽節60周歲以上老年人重陽節慰問、生日慰問等開支外,僅每年年底群眾福利發放就需300萬元。
2.3 受宏觀影響,租金收入降低明顯
鋼材、水泥等產業因市場萎縮和價格下跌,效益下滑明顯,相關企業或解除租地合同,或要求下調租金價格;居委會土地也因企業投資意愿下降,遲遲找不到合作方。其中泥河頭居委會已減少土地租金30萬元。
2.4 經營性收入比重較低,不利于可持續發展
從調查情況來看,集體收益較大的居委會,資源開發型占主導地位,大多依靠土地開發過程中的征地補償款,其經營性收入較低。從長期來看,隨著居委會集體資產、資源的出讓,如沒有持久長效的收入來源,將成為名符其實的“空殼村”,或雖有少部分房租收入,對于集體經濟發展的壯大和維持居委會自身的有效運轉也是捉襟見肘。
2.5 基層集體經濟發展不均衡
從調研來看,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城區居委會與山區鄉村發展不均衡。城區居委會集體經濟動輒數百萬元,而個別山區鄉村只有幾萬元甚至更少,這有歷史原因,也有自然條件的因素。二是各鎮辦居委會與居委會之間、村與村之間發展也極不均衡。三是集體經濟中大隊與小隊的發展不平衡,如白澗居委會大隊集體收入每年只有50萬元,而各小隊集體收入則在350萬元以上。四是生產隊與生產隊之間也不均衡,如白澗居委會三、四組每年每人分紅3000~4000元,而一、二組每年每人分紅1000元。
2.6 土地集體所有權得不到體現
居委會土地歸集體所有,但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得不到體現。主要表現在土地征用費補償問題上,一些居委會把城區建設、修路征用的土地補償費、青苗費均一起分到戶,居委會只是象征性地保留一些協調費或公共建設資金。當年收入“分光用光”,不積累、不能進行再生產投資。
2.7 個別居委會干部的觀念跟不上發展需要
基層干部工資收入低,除去每年花在工作上的油錢、通訊費、紅白事等外,所剩無幾,工作量與報酬不匹配,導致部分基層干部有怨言;個別居委會干部存在“等、靠、要”等思想,沒有把握發展機遇的主動權;對興辦集體企業有顧慮,擔心失敗,怕冒風險,對現代股份制改革等理念知之甚少;集體經濟發展沒有延續性,新干部不買舊干部的帳。此外,隨著市場經濟觀念深入人心,個別干部對發展集體經濟并不寄予多大希望,集體意識淡薄。
結合綜合調研情況,本文對基層集體經濟發展有如下幾點思考。
3.1 強化能力建設,抓好干部內在管理
發展集體經濟,關鍵在人,核心在村支兩委干部。一是選好班子。健全基層干部選任機制,注重從優秀青年農民中選拔村干部,積極探索從鎮辦機關黨員干部以及回村大中專學生中選擇擬任人選等途徑選優配強村黨支部書記,繼續選聘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工作,為基層組織提供新鮮血液。二是強化培訓。以“智慧黨員”“、村官論壇”“、社區講堂”等為載體,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市場經濟、股份合作、企業經營管理、集體資產和財務管理等方面的培訓,提高居委會干部的發展意識、管理水平,增強他們適應發展、領導發展的能力。三是注重激勵。把基層干部的報酬與集體經濟的發展、集體積累的增加有機掛鉤以形成內在的激勵機制,對發展集體經濟有成績的基層干部進行表彰、獎勵,如集體經濟收入年度增幅較高且總額較大的,主要干部除按有關規定領取報酬補助外,可通過合法程序按一定比例提取集體經濟收入中超出上年度部分,作為干部績效獎勵來安排,激發基層干部發展集體經濟的內在動力。
3.2 發展優勢產業,增強造血功能
發展居委會集體經濟必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合理有效地利用當地資源。一是“企地共建”。在服務好企業的同時,周邊居委會在符合規劃和產業定位的前提下,建設標準化廠房,大力招商引資發展工業;加快集體土地的流轉,改變傳統的作業方式,以土地入股,拓新租賃的形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居委會集體經濟收入。泥河頭等濟鋼周邊的居委會,要持續圍繞“市屬企業拉長產業鏈條,搞精深加工”的思路,充分挖掘、開發市屬企業配套資源,在鋼材深加工、小五金加工、玻璃新產品開發等行業上做文章,借助大企業的優勢發展自己,也可把項目引進園區進行發展。二是“靠山吃山”。環城路周邊的白澗、泥河頭等居委會,要依托中原國際商貿城,充分利用地理環境優越、交通便利、信息通暢、人員聚集等有利條件,開發倉儲、物流等服務業,以場生財,以商興業。神溝村等可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等產業。
3.3 集約土地資源,拓寬發展空間
土地是基礎,更是資本。具有一定區位優勢和適度規模的土地是形成產業集聚區的基礎,也是發展集體經濟的最大資本。新型社區整合了大量土地資源,為解決制約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土地問題提供寶貴的資源。天壇街道確立了“大社區”的理念,謀劃建設5~6個宜居社區,在有效改善轄區居民生活條件的同時,謀求土地效益的最大化,推動產城一體快速發展。圍繞這一目標,需要市里出臺相關政策和優惠條件,如規劃方面,由市里統一規劃,居委會層面不負擔規劃設計費;土地性質變更方面,也由市里統一辦理手續,居委會不再繳納相關費用;居民征地補償方面,在提高補償標準的同時,為居委會預留部分土地,用于自主發展或土地入股;失地居民保障方面,企業要優先錄用當地居民,或設置公益性崗位安置失地居民;公共設施方面,配套完善水、電、氣、學校、游園、百貨商場、衛生服務中心等,滿足居民生活需要。
3.4 加大扶持力度,緩解資金瓶頸
一是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尤其是對一些山區薄弱村,在本身沒有項目,而項目也確實難以在本轄區范圍內實施的情況下,由政府實行定向扶持;探索對村級集體繳納的稅金,市財政應將本級財政留成部分全額返還到村;對企業繳納的土地使用稅以一定比例返還給所在村,最大限度地讓利于民。二是加強村級運轉經費保障力度。進一步建立健全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的長效機制,保障村級組織依法履行職能,同時建立健全村干部報酬、正常離任村干部生活補助、村集辦公經費等基本保障制度,逐步形成可持續增長的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機制。三是加大社會幫扶力度。深化部門幫村制度、村企結對制度,把扶持重點從解決基礎設施建設轉到解決集體經濟增收上來;用好管好對經濟薄弱村的幫扶資金,加強各類幫扶資金與各類扶持資金的統籌使用。
3.5 管好用活居委會集體資產
深化改革,強化管理,實現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一是推進村級股份制改革。堅持把股份合作制作為農村綜合改革的一項重點工作加以突破,充分調動廣大股民發展集體經濟的積極性,構建集體經濟穩固增長機制。二是建立健全集體資產積累機制。凡是集體項目都要落實責任制,及時收繳承包金或租賃費,把該收的錢收起來。對居民長期放棄管理、粗放經營甚至荒蕪的承包項目,由集體收回后,實行招投標承包經營。三是盤活集體存量資產,構筑資產增值機制。要把土地等資源性資產作為經營性資產來運作,促使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創新土地征用補償費的利用方式,避免“分凈分光”的現象。四是進一步規范村(居)居級財務代管制度。強化開支審批、收支預決算、財務審計監管、民主監督、財務公開等工作,嚴禁盲目舉債,堵塞居級財務管理漏洞。
參考文獻
[1] 劉磊.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現代農村經濟發展的助推器[J].商品與質量,2011(S6).
[2] 于建嶸.岳村政治:轉型期中國鄉村政治結構的變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3] 鄭杭生.當代中國農村社會轉型的實證分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4]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京舉行——科學謀劃“十二五”時期農業農村發展全面部署2011年農業農村工作[J].2011(01).
[5] 程漱蘭.中國農村發展: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中圖分類號:F321.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5)10(a)-1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