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華,徐 杰,王 娟,鄭 爽
(1.黑龍江科技大學電氣與控制工程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22)
(2.黑龍江科技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22)
“校企合作”是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被提出并逐漸發展的教育模式,為我國培養了一批“應用型人才”,為企業發展和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明顯貢獻。但發展速度相對較慢。德國的校企合作模式比較成熟,我國與德國相比,有相似之處,也有很多不同。
德國的校企合作有多種形式,主要包括:(1)企業向學生提供實習崗位,學生可自己聯系。(2)企業向學生提供畢業設計崗位,且研究的題目以解決企業中的實際問題為主。(3)企業參與大學的項目教學,將幾名學生編為一組,通過協作完成一個項目,從而解決企業的小規模問題。(4)企業與大學合作完成科研項目,包括企業資助和聯合申報課題等方式。(5)企業參與大學師資隊伍建設。(6)企業在大學設立或資助實驗室和研究機構。可見,通過不同的方式,學校與企業之間建立了全方位合作,實現了共贏。
我國的校企合作也包括:企業向學校資助實驗設備、企業向學生提供實習崗位、企業與學校合作申報科研項目等多種形式,但合作細節與德國存在一定差距。我國大多數企業選擇高職高專院校作為合作伙伴,通過實習、簽約等方式持續的為企業補充大量一線生產力,保證企業運轉及發展,同時為學生提供就業崗位。如江蘇吳江中達的校企合作就是典型案例,有些企業通過開設專業定向班的方式與本科院校合作,學生的專業課程按企業崗位需求開設,畢業后直接上崗工作。但受益學生少,合作范圍小。如沈陽特變電工與哈理工合作,每年為30名定向班學生提供就業崗位。也有一些企業和學校合作進行科學研發,但大多集中在名牌院校。可見,我國的校企合作大多屬于角度單一的小范圍合作模式。因此,迫切需要根據企業、學校及學生的需求,構建多元化的合作模式。
對于校企合作的目標不僅要考慮企業利益,也要考慮學生培養目標和學校的發展規劃。從企業的角度分析,由于一線員工流動性較大,保證員工數量才能保證生產線高效生產,使效益最大化。因此,最大的需求是在保證員工數量的同時,節約員工培訓成本、縮短培訓周期。所以,企業往往更愿意與高職高專類院校合作,而且大多是學生畢業前一年就上崗實習,畢業直接工作,既保證了員工儲備充足,也降低了企業運營成本,同時又為合作院校解決了學生就業難題。但我們也要看到,除了生產一線外,企業存在其他的用人崗位同樣需要人才補充。從學生的角度分析,待遇和發展空間是大多數學生考慮最多的因素。尤其是本科院校的學生,具備研發等工作能力的學生不多,多數學生又不愿從事一線生產工作,所以通過企業與學校共同培養,針對不同的崗位需要和學生的就業意愿,設計學生的知識體系,可以實現受益面更廣、更人性化的校企合作。從學校的角度分析,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推動學科、專業、課程建設,促進科研工作都屬于在校企合作需要考慮的問題。企業、學生和學校三者的目標雖不相同,卻密切相關,只有綜合其交叉點,才能構建符合企業、學生和學校共同利益的共贏合作模式。
多元化校企合作方案如圖1所示,具體內容包括:
(1)校企共建專項人才班。
結合“中達”和“特變電工”等企業現有的合作方式,由學校和企業共同構建“專項人才班”。雙方共同打造師資隊伍、制定培養方案,通過設計針對性強的專業課程,開設貼近實際項目的實驗與實踐課,建設配套齊全的專業實驗室,構建專業方向突出的知識體系,培養業務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畢業后直接上崗。
(2)校企共建實習基地。
目前多數學生的實習單位都由學校聯系,實習單位并不固定。而實習是高校教學體系中的必要環節,所以可以通過校企合作平臺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建設校外實習基地,使學生切實得到實踐鍛煉。
(3)校企聯合技術研發。
針對企業實際問題或研究熱點,提出研究項目。企業和學校根據項目需要合理配備科研人員,帶領能力突出的學生,組成聯合科研團隊,進行技術攻關。科研團隊可以依托校企合作平臺申報各級各類項目,完成項目不僅能解決企業實際難題,也培養了具備研發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同時為學校的學科、專業、課程建設提供支撐,促進學校發展。

圖1 .多元化校企合作方案
多元化校企合作方案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需要學校和企業將合作內容細化,而且是不斷更新、完善的。
專項人才班的專業理論課程和實驗課程的設置要滿足企業崗位需求,所以涉及到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和課程改革問題。專業課的開設既要符合該專業的培養目標,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也要符合企業崗位對專業技術的要求。可以從教材選擇、授課內容及考核方法等方面進行課程改革,使課程更具靈活性。實驗課是專業理論課的后續教學環節,是檢驗原理的過程,也是理論到實踐的過渡。所以實驗項目的開設應兼顧課程的重點內容以及企業正在進行的生產、研發等項目所需的知識點。由于專業技術不斷發展,企業項目也不是固定不變的,所以專業課和實驗課也須要及時調整,構建具有專項人才特色的知識體系。
在企業建立校外實習基地,在認識實習環節,可以由企業指派的導師帶領學生參觀學習,使學生親身感受企業的工作環境、規章制度、部門設置及產品生產流程等內容。比較校園和企業的區別,體會企業文化,同時了解專業知識在實際生產中的應用。在生產實習環節,學生到企業的生產一線和部分部門進行階段式帶薪實習,在車間參與實際生產,在部門參與日常工作,做到動手、動腦,加強專業技能、學會處理人際關系。考核環節可將實習的各個階段量化,考核成績分為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個等級,成績為合格以上者具備上崗資格,這樣的實習方式既為企業創造了效益、又降低了培訓成本。考核成績與實習薪資掛鉤、與就業崗位掛鉤,并且為成績優秀、表現突出的同學頒發榮譽證書,建立完善的激勵學習機制,使學生提升綜合素質的同時獲得成就感。
根據企業生產、研發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結合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和行業市場需求,進行科研立項。根據項目的學科分類選擇對應專業的教師和工程師等,組成科研團隊。并且依據每個立項的性質、難度及創新點,將項目申報于合適的國家計劃、地方計劃及各類基金項目。完成不同的項目,都會給企業和學校帶來豐碩的成果。技術攻關項目可以解決企業的實際難題,提高生產效率;具備市場推廣潛力的項目可以轉化成產品,創造收益;屬于研究熱點的項目可以作為后續項目的基礎與保障,使科研具有可持續性。完成這些項目的同時,除了掌握新技術及實現方法外,還能培養出高質量科研型人才,也必然會收獲高水平科研論文、專利及科技獎等,支撐學科、專業和課程建設,促進學校發展。
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抓住學生、學校、企業之間的共同利益點,實現按需建專項班、開設課程、人才培養與實習就業一體化;聯合科研提升企業的綜合競爭力,提升學校的科研水平,促進企業和學校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