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曦
摘要:本文從理論上探討了MOOC模式的特點與國內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相結合的可能性。英語改革一直是我國教育模式更新的前沿。四六級考試從與大學本科畢業證掛鉤到脫鉤的過程體現了英語教學在高等教育中已經擺脫了應試的模式,開始了培養語言應用技能的模式。MOOC借助互聯網的優勢突破了高等教育的地域局限性,但是對于語言學習的技能性培養的可行性還在探討中。一方面是學習者渴望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提高學習效率,另一方面是英語學習本身要求個性化培養的特殊性,如何在二者之間尋找到最佳的平衡點是需要理論與實踐充分融合的過程。
關鍵詞:MOOC 大學英語 教學改革 資源互補
中圖分類號: 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6(b)-0000-00
1MOOC的起源及其特點
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大型網絡開放課程)的縮寫。這種網絡教學理念最早起源于2006年由孟加拉裔美國人薩爾曼·可汗創辦的一家非盈利機構提供的免費的教學視頻。可汗最開始只是為了方便輔導在異地讀書的表妹學習數學,而制作了簡短的教學視頻放在YouTube上面。隨后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并使用他的視頻進行學習,而視頻內容也相應地擴展到包括數學在內的更多科目,如歷史,金融,物理,化學,生物學,天文學,經濟學等。
第一個應用于高等教育的MOOC平臺出現在2011年,美國加州斯坦福大學教授塞巴斯蒂安·史朗把他教授的人工智能課程放在了互聯網上,從而吸引了來自190個國家160,000名學生的參與。MOOC的出現,打破了世界著名大學的圍墻,使在世界各地的普通的大學生也有機會接觸更加優秀的教育資源。截至2013年底,已經有三大提供商(Coursera、Udacity、edX)在網上提供包括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在內的全美國同時也是全世界最優質大學的教學資源,而課程參與者則是來自上百個國家的幾百萬名“學生”。
通常MOOC的教學視頻長度在8到12分鐘,有時候可能只有3分鐘左右。它與以往的電視課程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它擁有互動性。每完成一個教學小節,“老師”就會拋出問題等待學生的回答,以檢驗學生是否一直在關注教學內容并與之保持同步。如果學生的成績個“過關”,那么他將順利地進入下一個階段的學習。
在我國繼2013年5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宣布加入edX在線教育平臺之后,國內的高等教育領域已經開始感受到了來自MOOC的巨大沖擊。雖然目前還沒有確切的數據表明MOOC對于傳統大學本身,例如它的教學模式,教師隊伍,甚至是教學設施的影響究竟有多大,但是至少它使我們認識到,過去幾十年中“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及其有關的商業模式正在變得陳舊和過時”。(北京大學周其鳳教授,2013)。
2目前大學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2.1 統一的教材導致教學模式單一化
從1977年恢復高考后,英語熱開始在全國升溫。從1983年英語成績開始100%計入高考成績以來,大學英語教學走過了30多年。從最早的由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唯一權威的《大學英語》教材到目前各個高校普遍使用的針對專業英語,公共外語,網絡英語教學的由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眾多出版社針對不同教育層次不同學習需求而出版的十幾個系列教材,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一直遵循的是統一教材的模式。即學生們入學后使用的是同一個系列教材,當然學校會根據學生們的入學情況分等級教學。
但是,大學英語不同于中學及小學階段的英語學習。中小學階段的英語學習以教授基礎知識為主,同時由于我國目前各省市還實行統一的中考、高考制度,統一的教材可能便于學生和教師進行有效率的備考。到了大學階段,雖然目前我國依然實行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統一考試,但是這個考試也已經從原來的作為大學生是否可以順利畢業的必備條件,調整為各個學校適度把握。 那么統一的大學英語教材就缺少了需要統一教學內容的必要條件;此外,大學生們開始為將來的工作或者進一步深造學習做準備,因此靈活的教育模式勢在必行。忽略學生們的個性化需求,千篇一律的統一教材,統一模式必然導致時間和資源的浪費。
2.2龐大的課堂規模造成教與學效率低下
圖1-1:1991-2010年全國普通高校專任教師數量(單位:萬人)
根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07年所做“中國青少年人口詳數”調查研究顯示,高等教育階段在校學生人數由1998年的340.87萬人增加到2007年的1884.90萬人,九年間增加了1544.03萬人,年均增加比例為20.9%;另一方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的門戶網站(MOE.GOV.CN)數據顯示(圖1-1),全國普通高等院校專任教師的數量從1998年的40.72萬人,到2007年的116.83萬人,九年間增加了76.11萬,年均增加比例為12.4%。雖然目前我們尚不知道這一期間高等學校專任教師中英語教師所占的增加比例的確切數字,但是根據2007年5月25日四川省教育廳主持的“四川省大學英語教學質量調查報告”顯示,四川省30所本科院校共有大學英語教師1459人,而修讀大學英語課程的學生人數為233,195人,平均師生比為1:160。師生比最低的學校為1:86,最高為1:227。其中有23所本科院校的師生比高于1:120,17所學校的師生比超過1:150,5所學校的師生比甚至超過1:200。而根據國家教育部提出的高校教師外國語言學科A級標準的合理師生比為1:18(張德化:2008),正常的教學合理師生比為1:25(文旭:2010).
不合理的師生比,一方面造成教師把大量的時間用在課后批改作業,沒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課堂教學內容的準備,更不用說利用業余時間認真進行學術研究以提高課堂效率改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大量的學生人數導致了課堂內容沒有針對性,只是泛泛的說教,缺乏有個性的指導和提高。
語言學習的特殊性要求英語教師有機會在母語為英語的國家進行定期的語言教學培訓以了解該語言在語法結構,詞匯增減及用詞環境方面的變化,并且結合學習者的不同學習條件進行教學方法的適當調整(弗里曼Freeman D., 2002),而居高不下的師生比讓英語教師沒有時間參加培訓,也沒有機會針對每一屆學生的不同需求進行教材和教學模式的調整,導致英語課堂教學內容無法做到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做的定期更新。
3如何利用MOOC完善大學英語教學
MOOC的出現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學習模式,學生們有機會不受地區和所在學校的影響了解最新的最權威的知識內容,也有機會和世界各國的學生在同一個專業領域共同學習,從而打破知識學習的局限性。對于相對于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來說,MOOC的優勢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3.1MOOC激發了學習者的學習內動力,從而提高了學習效率
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是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室為中心”,即“接受式教學”,教師通過自己的知識積累和多年的教學經驗,直接把“加工后”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熟記這些知識點,當然這看起來是提高了學習效率,可是另一方面,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被忽略了。根據美國心理學家伯納德·韋納(B.Weiner,1974)的歸因理論,人們的學習內動力包括“學習者的需要、動機、興趣、意志、觀念等心理因素,這些因素有助于學習者有針對性的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并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從“接受式學習”轉變為“獲取性學習”是MOOC給語言學習者帶來的最大改變。
3.2MOOC提供了更多的開放性教學模式和更優秀的更適合的教學資源
MOOC通過網絡傳播的模式使得學生接受更多教學模式成為可能。“這一代學生從小就習慣了利用技術手段學習和社交”(斯坦福大學達芙妮·科勒, 2011)。目前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內容最新的語言教材,也在以視頻、音頻的方式介紹給學生們,但是這些資料的選擇取決于教師接觸信息資源的程度和渠道。MOOC的出現把母語為英語的國家的真實的生活、時事新聞等直接呈現出來,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學習英美文學、歐美文化,英語語言學等科目,并且和世界各地的學習者就某一個相關論題進行探討。
4可能存在的問題
4.1技術方面
MOOC的目標是將世界上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傳送到地球最偏遠的角落,讓人們能夠有更好的職業生涯,甚至提升智能、擴展人脈。(盛嵐:2012)MOOC的生態環境中包括網絡平臺、大學、教師、學習者,以及不可或缺的市場,從生態鏈的前端環節來看,市場要為MOOC的發展提供技術、資金、應用,從后端環節來看,需要承認MOOC的學習者并且能為他們提供就業機會的公司,從而完成一個教育過程的閉環。(樊文強:2012)目前國內的網絡學習還是受到各個學校的網絡支持能力和學習時間的限制,同時對于網絡課程學習,社會認可程度也是一個現實的問題。哪些課程可以進入MOOC模式,哪些課程需要保留傳統的教學方式,都是一個值得探討并不斷實踐的過程。對于大學英語學習而言,口語和聽力學習因為更多地依賴學習條件是否接近母語環境,而應該更早地進入MOOC學習模式,從而彌補我國在校大學生英語學習重語法輕交流的不足。
4.2對于高校教師資源的沖擊
隨著MOOC模式的介入,在以學習者為中心構建的教學體系中,英語教師的教學角色應該慢慢地從單一的傳授知識型轉變為課堂教學者和MOOC學習指導者的雙重身份。另一方面,因為學生們在網上參與了MOOC學習,導致教師減少了了解學生學習狀況的機會,也會引發關于“人機交流”還是“人人交流”更能促進學生們在學習和社交方面的健康發展的討論。同時MOOC使得學生們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學習成為可能,也因此造成傳統模式“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固定教室”的上課狀態受到劇烈的沖擊,勢必開啟對于高校英語教師資源的重新篩選過程。
5結語
MOOC作為一種教育技術的研究對象,是開放教育與在線教育整合的一種新教育形態。目前在世界范圍內涉及的學科范圍正逐步擴大,從最早的計算機科學類,發展到如今的包括藝術、商業、管理、物理、化學等25個種類科目,從最開始的不提供證書,到現在可以提供線上課程認證書,MOOC以其新型的學習方法和師生關系,為如何進一步深入到高校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了又一個可能。
參考文獻:
1. 單妮娜.大學教師教學精力投入狀況分析 《長春大學學報》 2009年02期
2. 張菊玲 略論高等教育大眾化條件下的教育質量觀 ;北京聯合大學學報(教育教學研究專輯); 2006年S1期
3. 王守仁 王海嘯.我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現狀調查及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發展方向《大學外語》2011第5期
4. 四川省大學英語教學質量調查報告 二○○七年五月 四川省教育廳
5. 夏紀梅. 外語教師發展問題綜述 《中國外語》 2006年01期
6. 周燕. 高校英語教師發展需求調查與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5年03期
7. Richards J.C. & D. Nunan 1990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C] New York: CUP
8.中國教育信息化網
9. 劉繼斌. 對我國大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啟示[J]. 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3(2).
10.樊文強. 基于關聯主義的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MOOC)及其學習支持. 遠程教育
11.盛嵐. 數萬人中國人上網免費讀美國大學 大牌院校紛紛加盟 [N.] 每日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