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模因論是基于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解釋文化進化規律的一種新理論[1](P1)。顧名思義模因論最核心的概念即模因。在模因論理論的指導下,分析研究網絡流行語中的模因類型,充分利用語料證實了模因有利于語言的發展;反過來,模因本身的復制和傳播也要依靠語言才能得以實現,從模因論的角度來說,“語言模因揭示了話語流傳和語言傳播的規律”[2](P54-64),進一步來說,語言本身就是模因。
關鍵詞:網絡流行語 ?模因 ?類型
引言
模因的概括性很強,現實生活中的任何事物幾乎都可以用模因來解釋,語言是模因的載體,而語言本身也是模因。筆者主要用模因論的原理,以國內外學者的模因學研究成果為依據,來分析和闡釋網絡流行語中的模因類型及其傳播過程,并用語言實例來進一步檢驗語言模因的功能。
一、模因和模因論
模因一詞最早由新達爾文主義倡導者Richard Dawkins(理查德·道金斯)在其1976年所著的《自私的基因》中提出。道金斯把它定義為:文化傳遞的單位,它通過一個過程從一個人的頭腦跳入另一個人的頭腦。廣義而言,這個過程可稱為模仿[3](P192)。1999年,模因研究學者Blackmore(布萊克摩爾)在其所著The Meme Machine一書中再次指出,任何一個信息,只要它能夠通過“模仿”而被復制,就可以稱為模因[4](P115)。學者Heylighen(海利根)則探討提出了模因要成功地復制和傳播必須經過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分別是同化、記憶、表達和傳播[5](P423-418)。模因概念一經提出后,受到許多國內外學者的關注。就國內而言,以何自然為首的學者從社會語言學以及其他領域如翻譯、文化和語言教學出發展開了研究[6](P200-209)。何自然指出,“語言既是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也是一種顯著的文化現象,模因論在語言研究中大有用武之地”[7](P54-64)。
二、網絡語言的模因類型
從模因論的視角看,模因傳播的途徑是多元化的[8](P62)。何自然先生認為,語言模因通過復制和傳播這兩種方式才得以實現,而“模因在復制和傳播的過程中往往與不同的語境相結合,出現新的集合,組成新的模因復合體。語言模因的復制和傳播有基因型的‘內容相同形式各異和表現型的‘形式相同內容各異兩種方式”[9](P54-64)。
(一)基因型的網絡語模因
網絡語言中的基因型模因是指原封不動地完全照搬固有的成語、諺語、熟語、名言警句、詩詞名句等作為網絡交際用語的現象。網民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所用的語言本身就是很隨意的,使用通俗的口語化語言已在網民中達成一種共識。有時候一個簡短的語言縮寫、一個表情符號、一句隨口說出的話都能蘊含說話者豐富的情感變化和語言內涵,因此接受者在接受到這些語言信息時能收到某種特定的語言含義,從而實現交際的目的?;蛐偷木W絡語言模因如果語境得當,就會使這種網絡語言在交際中獲得一種意想不到的表達效果。
1.相同的信息直接傳遞?!熬W絡語言是一種新興的語言形式,包括漢字、拼音、英文字母、含有某種特定意義的數字及形象生動的網絡符號和圖片?!盵10](P98)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在以互聯網為傳播媒介的影響下,網絡語言會在一段時間和一定地域內廣泛地使用并流行開來,它逐漸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語言表達方式。隨著人們越來越離不開互聯網,網絡語言也隨著計算機和網絡的普及而產生并迅速發展,其語言內涵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網絡語言的發展和變化是以社會生活的發展和變化為前提的,是日常生活和社會變化發展在語言上的一種折射反映。而基因型網絡語言模因是不改動任何信息內容,直接運用在網絡中,通過直接引用的方式,復制和傳播語言模因。例如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上刊登了題為“江蘇給力‘文化強省”的標題,立刻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和討論。新浪新聞中心,《評論周刊》等新聞媒體都參與到了這次討論當中,把“給力”一詞再度推上熱潮,因此“給力”一詞也頻頻成為網絡搜索的關鍵詞,并且被人們應用在日常生活和微博、QQ、BBS等網絡交際平臺中。此外,最近最新流行的網絡詞語“duang~”,就是網友將成龍2004年拍的洗發水廣告詞和龐麥郎的《我的滑板鞋》進行了神一般的同步,而“duang”這個詞語在網絡中意外走紅,成為本年度最新最熱門的詞語,并且還為這個發音創制了一個新的漢字“”,并且有了相應的意義即加特效的意思。
2.相同的信息異形傳播。這是指用相同的基因型網絡語言模因,但卻在網絡交際中出現了不同的表達方式和語言內涵。這里有兩種表現方式:一是直接引用但卻表達了不同的語言內涵。例如:2013年網上流行的網絡新成語“不約而同”,本義是在沒有事先商量和約定的情況下,彼此的見解或行動一致的意思,而網絡語中賦予這個詞最新的意義,成為“因太久沒有被異性約而變成同性戀”的簡稱;“喜大普奔”成為“喜聞樂見、大快人心、普天同慶、奔走相告”的縮寫;而“人艱不拆”則語出于林宥嘉的歌曲《說謊》中的一段歌詞:“我沒有說謊,我何必說謊。愛一個人,沒愛到難道就會怎么樣。別說我說謊,人生已經如此的艱難,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還有“十動然拒”“男默女淚”“啊痛悟蠟”“不明覺厲”等等這些網絡新成語的出現和廣泛運用就是仿照成語的四字形式而創造的,因其形式與我們所熟知的成語結構形式類似而易于被人們吸收和接受并在生活中進行復制和傳播。除了這些四字成語外,還有一些其他的語言形式如:“天才”=“天生的蠢材”,“賢惠”=“閑在家里什么都不會”,“白骨精”=“白領+骨干+精英”,“偶像”=“令人作嘔的對象”等等。二是引用一些與原始信息發音近似的詞語。這類網絡詞語有“斑竹”=“版主”,“竹葉”=“主頁”,“洗具”=“喜劇”,“杯具”=“悲劇”,“神馬”=“什么”,“鴨梨”=“壓力”,“水餃”=“睡覺”等等都屬于這類網絡語言模因。此外網絡上的漢語拼音字母縮略和數字替代以及英語詞的音譯等都能被復制成漢語的新詞或者表達新的意義,如“哥哥”=GG,“美眉”=MM;“7785258”“886”“520”;“sofa”音譯為“沙發”,“radar”音譯為“雷達”,“chocolate”音譯為“巧克力”等都是通過異形傳播模因來復制和傳播信息的,由于這些新的信息在表達意義過程中的經濟簡潔性,而易于被人們接受和運用。
(二)表現型的網絡語模因
表現型的網絡語言模因,是指根據實際需要對固有的語言或言語成分進行靈活變動,被不同的人們用于不同的語用場合和語境中,按需要來表達不同的內容。它們的形式相近,但內容卻迥異。這類網絡語模因根據模因論的原理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情形:
1.同音異義傳播。語言模因保持原來的語言結構,利用同音詞、近音詞對原有詞語進行諧音替換,在盡量保持原來讀音的情況下,用一個更加貼近口語化和簡便化的詞語來替換原來的詞語,使其語義發生變化,更加生動和詼諧。在網民的日常交際中,人們使用這些模因網絡語言,不但能使語言顯得新奇、活潑、詼諧,而且易于被廣大的網民們在網絡中和實際生活中模仿和傳播,同時,也在不經意間擴大了語言的表現力和語言的創造力,使之更加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例如:“杯具”=“悲劇”,“霉女”=“美女”,“神馬”=“什么”,“捉急”=“著急”,“雞凍”=“激動”,“鴨梨”=“壓力”,“3Q”=“thank you”等等。這些都是屬于同音異義的模因傳播。
2.同構異義傳播。指語言模因在保留原來結構和形式的情況下,在原有的比較固定的語言框架中換上新的詞語或調換某些詞的位置,對固定的原型進行適當地調整或改變,從而產生新的意義,即同構異義傳播的模因。由于這種模因的表現力強,語種類型多,流傳的范圍廣,因而成為了一種強勢模因,非常具有能產性。這類模因有詞語語模,即在網絡流行詞語中反復使用構詞詞綴或類詞綴。例如:“裸”字是2009年的網絡流行詞語,其模因結構表現為“裸×”,表示沒有任何附加條件或因素,只有事物的本身,語用如“裸婚”“裸考”“裸奔”“裸官”等;“族”字其模因結構表現為“××族”,用其引申義表示為某一同種類型的人,語用如“蟻族”“月光族”“啃老族”“上班族”等,與其類似的結構還有“××控”“××黨”“××化”“××門”“××領”“超××”“曬××”“秀××”“拼××”等等。
此外,還有一些網絡句子的傳播也可以從表現性模因的角度得到新的理解。這類句子的句法形式和結構變化較小,但是內容會有較大變動,往往換用一些新的詞語,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使之符合社會潮流和大眾心態。人們在使用時,根據其原有的句法格式,依據自己的表達需要換用一些新的詞語,將內容作適當的替換,從而成為與原話在句法構造上相似的另一個句子。較常見的有:“誰動了我的××”,這一固定句式來源于美國著名作家斯賓塞·約翰遜的暢銷書《誰動了我的奶酪》,該書一經面世銷售,便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之后,類似的說法便源源不斷地出現,如“誰動了我的面包”,“誰動了我的愛情”,“誰動了我的電腦”等等,其中動賓結構里的賓語的中心詞可以根據人們的表達需要而適當地調整和改變,形成一個新的句子。類似的還有源于影視作品《將愛情進行到底》的“將××進行到底”,也跟隨著人們的表達需要,而出現了不同的版本,有如“將學習進行到底”“將快樂進行到底”“將生命進行到底”等,其結構中是對介詞的賓語進行替換;2009年最流行的網絡句子“哥×的不是×,是××”,因其極具調侃和自嘲意味,而意外走紅。人們開始紛紛模仿此句式造句:“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哥唱的不是歌,是寂寞”“哥偷的不是菜,是寂寞”等等,這一句式結構中是變換不同的離合詞在不同的語境中表達不同的語言意義。之后,在日常交際中這些句子便開始紛紛進入人們的視野。
除了詞匯和句子之外,段落或篇章的語句也可以在語言模因作用下得到廣泛的復制和傳播。“這些篇章段落一般具有較強的語用效果和明顯的修辭特征”[11](P173),一般是一些經典名段名篇、社會流行語或從電影電視等中衍生而來的公式化了的表達方式,因而易于被模仿,成為強勢模因。例如:最新流行的網絡惡搞MV《我的洗發水》,就是將成龍2004年代言某洗發水的廣告詞和龐麥郎的《我的滑板鞋》進行了神同步制作出的歌曲,而其廣告詞也在網絡上出現了各種惡搞版本,有賄賂版、梅西假摔版、結婚版、情人分手版等等。還有如唐朝詩人劉禹錫的《陋室銘》是流傳千古的名篇,也出現了如《雅室銘》《新居銘》《公寓銘》《科室銘》《文憑銘》《寫作銘》等不同的版本。另外,還有周星馳的影視作品《大話西游》里的經典臺詞在網絡上也流傳著各地的方言版,2006年央視春晚推出的蒙古歌曲《吉祥三寶》,因受觀眾喜愛,在網絡上也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版本,如灌水版、駕校版、惡搞版、動畫版、考研版、方言版、另類版等等,這些不同的版本都是經過被模因而成為“同構異義”的網絡語言模因。
3.同形聯想傳播。是指語言模因的形式內容沒有變化,但運用在不同的語境場合中時,會引起人們產生不同的意義聯想。如我們會稱呼一個中產階級的白領女強人為“白骨精”,這里的“白骨精”并不是說這個女人是一個以白色骷髏骨型出現的妖精,而是在贊揚她是這個階層中的一名“白領,骨干和精英”。又如:“蛋白質”本來是一種復雜的有機化合物,但當這個詞語被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時候,它的意義則變成了“笨蛋,白癡,神經質”這三個詞的縮寫形式,所表達的意義內涵則完全發生了改變?!磅r肉”也是這樣,當被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時候,它的語義內涵了也發生了變化,網絡語“小鮮肉”現今是指年輕、帥氣的新生代男偶像明星或情感經歷單純且長相俊俏的男生。再如:“PK最原始的英文全名一說是‘Penalty Kick,另一說是‘Penalty Killing,中文意思是‘罰球。后來,隨著網絡游戲的流行,PK又逐漸發展為‘people killeror‘player killing,意為‘砍人,攻擊或‘玩家殺手。如今,PK常用來指‘一對一的決斗或單挑,具有‘比賽一定分出勝負的含義,但一般可泛指‘較量‘對決的意思。”[12](P48)最新流行的“duang”一詞在網絡上被廣為傳播,并作為模因復制出了新的詞匯“”,意為“加特效”,被運用在各種句子中,如“duang的一下,開學了”,“心臟duang的震了一下”,“手機duang,掉地上了”等等,在這些句子當中,人們會根據適當的聯想來理解句子所要表達的意思。這些都屬于同形聯想的模因傳播類型。
三、結語
模因論對言語交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特別是對網絡交際時代的語言行為特征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模因論為語言的研究引入了信息復制的觀點”[13](P184)。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互聯網的普及應用,網絡語言也自成了一股不可忽視的語體力量,擁有廣大的語用群體,人們在通過網絡交際的時候,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就會去復制和傳播自己接受到的信息,這種接受并復制傳播的過程,就是我們所說的模因過程。“模因論具有較強的解釋力和重要的語用意義,主要表現在模因論促進語言的生成與更新”[14](P174)。因此,在模因的作用下,人們可以根據舊有的詞語創造出新的詞語,新創造的詞語通過復制得以傳播,從而促進了語言的生成和發展。網絡語言的生成和發展也是經歷了這樣的復制和傳播過程,才使得網絡語言更加豐富多彩,使得網絡交際得以順利進行。
注釋:
[1][12]譚占海:《語言模因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2][7][9]何自然:《語言中的模因》,語言科學,2005年,第6期。
[3]Dawkins,R:《The Selfish Gen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年版。
[4]高申春,吳友軍,許波譯,蘇珊·布萊克摩爾:《謎米機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Heylighen F:《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Selection Criteria for Cultural Evolution》, http://pespmcl. Vub. Ac. Be/papers/memeticsN amur. Htm l20k, 1998年。
[6]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論與社會語用》,現代外語,2003年,第2期。
[8]Blackmore,S:《The Meme Machin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年版。
[10][11][14]徐朝暉:《當代流行語研究》,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13]何自然,謝朝群,陳新仁:《語用三論:關聯論·順應論·模因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皮家灣 ?福建廈門 ?集美大學 ?3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