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旸
摘要:小學音樂教材中包含著豐富的德育因素,對于小學生來說,音樂教育是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音樂以它完美的藝術魅力展現音樂學科的優勢,憑借它獨特的教學方式加強學生的基本音樂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本文通過對音樂學科中德育內容的分析,從體驗性、實踐性、語言性等音樂教學方法上論述了音樂教學應當如何更好地滲透在德育中,探討了音樂教師應該怎樣教學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更好地讓學生理解德育內涵。
關鍵詞:音樂教學 小學德育 教學方法
一、體驗性音樂教學中的德育
學生對道德的認識是來自于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體驗性音樂教學活動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法制教育和人道主義與社會公德教育,提高學生的道德意識,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
(一)體驗生活的情感
環境和人的心情緊密相連,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打破課堂和書本的約束,使教學擴大學生視野,從現實生活中接受教育。樂曲《森林的歌聲》是由大自然的真實音響和優美的樂音交織而成的,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大自然真實的聲音。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工具為孩子創建一個神奇的大自然場景,讓學生感受大自然這個神奇的世界,或者帶領學生進入真正的大自然世界,讓學生聽聽各種動物的叫聲,進行模仿對比,從而激發他們心之向往的渴望,開拓學生視野,不僅讓學生學習了音樂知識,而且還從音樂知識中接受法制觀念的教育,提高學生保護動物的決心和信心。
(二)體驗愛的情感
美的旋律與精妙的歌詞才能組成一首完美的歌,好的歌曲能讓人感到快樂,感到自在,在音樂課中音樂教師應當充分發揮它的特殊功能,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創造美、創造世界的思想情感。比如在學唱《友誼地久天長》這首歌時,在音樂組織教學中,教師采用講故事的方法,把學生的注意力慢慢的集中到課堂上來,使學生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受到感染,通過聽、看、說和表演,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感情”作為主要線索,用語言描述一個動人的音樂故事,用歌聲表達一份真摯的音樂情感,音樂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通過各方面的提問誘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誘發學生的情感,當學生在課堂上聽到那優美的旋律時,當感人的歌詞在心中緩緩流淌時,教師再進一步的引導學生了解人道主義與社會公德教育中熱情待人、樂于助人的精神。
(三)體驗快樂的情感
快樂的氣氛最能引起學生的共鳴,使學生在無意識的狀態下理解樂曲或歌曲想要表達的最淺顯易懂的感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設計好教學目標,完成音樂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在音樂的熏陶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如在對《咱們從小講禮貌》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課前想一些相關的游戲,運用提問的方法去了解學生對于禮貌的認識,再讓學生唱一些與禮貌有關的歌曲,老師、學生之間運用禮貌性的語言進行對話,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采用講故事的方法來體現,師生共同總結講禮貌的好處。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讓老師和學生在共同創造的快樂世界里一起體驗快樂的情感,讓學生在自由、快樂、無拘無束的課堂上去感受美、體驗美、表現內在而豐富的快樂情感,讓學生學會講規矩、講禮貌的好習慣。
二、實踐性音樂教學中的德育
實踐性音樂教學是指學生參與各項音樂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所學到的各種技能技巧,不僅能讓學生學習音樂知識,還可以在音樂知識的延伸當中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理解集體主義的真正意義。
(一)自主性音樂實踐
《新課程標準》中提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音樂教學課程一定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關注學生不同階段的心理需求,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明確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評價設計方式,都有利于學生自主性的音樂實踐活動。”在音樂實踐活動中,自主性的音樂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歌曲的意境和歌曲想要表達的思想內涵。如教唱歌曲《國旗國旗真美麗》時,教師所設計的教學方法應當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學生的興趣,采用語言性導入法,觀看視頻,動手操作等引導學生學習。在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時,教師可以融合舞蹈、動手等學習方法為一體,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課堂教學中,在導入新課的同時,可以采取提問的方法,增加學生好奇心,也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分發小國旗,讓學生手拿國旗,教師講解國旗上面的每一個五角星是怎么來的,以及代表的含義是什么,這些都需要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感受、去探索,在自主實踐中感受國旗的神圣與莊嚴,在聽、唱、想象中一步一步的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
(二)合作性音樂實踐
在合作性音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設計好適合學生心理特點的音樂游戲。把孩子領到美好的學科殿堂去遨游,點燃孩子求知的欲望,讓學生在玩樂的同時也能學到知識。葉圣陶曾經說過:“教育簡單概括就是讓孩子從小養成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在二年級歌曲《蝸牛與黃鸝鳥》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單獨或合作扮演蝸牛、黃鸝鳥、葡萄架等角色……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一個角色都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按他們自己的想法,表演出最真實的角色,也可以做角色互換的游戲,學生可以自由感受身處在別人的位置時有什么不一樣的感覺,并讓他們互相討論哪個角色是最不好演繹的,哪個角色是最容易詮釋的,用這種方式來提高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不僅能讓學生在合作中看到別人的長處,也能讓學生在自由探討中看見自己的短處,了解到合作就是需要很多人出一份自己的力量,每一個人都會在合作中感受到集體主義的意義。
(三)探究性音樂實踐
音樂本身的抽象性可以使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力,讓學生在感受音樂的同時自由的想象著,隨著音樂旋律的變化起伏,想象的情景也可以不斷變幻。四年級音樂課《鈴兒響叮當》中,學生聆聽音樂之后,教師提問:你們聽完之后有什么樣的感受?學生紛紛回答心情好、自由等等。教師在學習歌曲的同時以樂器為例,自由配樂,學生可以參與其中,表達自己心理所想的樂器搭配,試著彈奏,進行實踐探究。在進行彈奏之前,老師可以先讓學生自己自由發揮想象力,讓他們自己挑選出適合這個曲子的樂器去進行演奏,然后告訴老師哪一種樂器的搭配效果會比較好,聽起來比較和諧,容易讓人接受,這樣不僅可以調動了學生學習音樂的濃厚興趣,也可以讓學生在探究中學會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
三、語言性音樂教學中的德育
在語言性音樂教學中,教師運用多種方式讓學生上好音樂課,在課堂中通過語言的組織性、形象性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
(一)音樂語言的組織性
一堂好的音樂課,教師所創設的音樂情境應該緊緊地連接到教學內容。從開始到結束都要帶領學生遨游于音樂的海洋,富于邏輯,引人入勝。比如歌曲《紅星歌》,當教師用藝術性的語言朗誦時,學生的注意力就會集中到教師的身上,教師的語言力求精煉,把歌詞中的每一個部分認真的講給學生聽,不管是氣勢磅礴的部分還是抒情的部分,都需要教師組織好自己的語言,讓學生既能認真聽,又能感受到每個部分帶給他們的不一樣的情感表達。教師應當遵循音樂教學的基本理念,精心創設情境,努力為學生體驗音樂、創造音樂提供機會,運用比較、問答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接受音樂知識,獲得美的熏陶。從而讓學生更好的學習音樂知識以及音樂中蘊含的愛國主義道德情感。每一位從事音樂教學的人都應當在教學語言中感受音樂的美好,體會音樂真實的存在價值。
(二)音樂語言的形象性
在對小學生的教育上,音樂教師應當運用生動的語言來描述自己所要講的內容,借助課外讀物中的小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欣賞《歌唱二小放牛郎》這首歌曲時,教師可以講一個關于放牛郎的小故事,并用形象的語言描述放牛郎這樣一個人物形象,故事中的每個情節都應當具有感染力,新課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采用多種教學方法達到教學目的,力求學生有興趣把整個故事都聽完,使學生真切領悟王二小機智勇敢的同敵人作斗爭的精神,通過朗讀、想象等手段以及教師的語言講解,把學生帶到一個極其悲慘的感情世界,感知王二小的事跡,讓學生認識到A王二小不屈不撓的精神,讓學生在朗讀體驗中接受愛國主義的教育。
參考文獻:
[1]李仲瑩.當前小學道德教育的思考[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25).
[2]劉竹琴.音樂教學中德育教育點滴談[J].希望月報,2004,(14).
[3]徐學蘭.小學音樂教學中德育滲透淺析[J].濟南教育學院學報,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