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天翔
【摘要】人們往往對數字及數據的巨大作用認識不足,現通過假期的社會實踐和思考,使大家對數據的現實意義有更加深刻的感性認識,體會到數據特別重要,國人應培養數據思維意識。
【關鍵詞】數據;重要;意識
中國歷史缺乏數據意識,美籍華人學者黃仁宇從歷史研究中得出結論:“近代中國落后的原因在于不能從技術上實現數目字管理。”這一論斷流傳甚廣,也確有其道理。中國古代歷史缺乏真實數據。上千年科舉制度的國學語文源遠流長自不必說,當前從小學到高中設置的數學課程一期都不落下覺得很不好理解。數學研究太抽象似乎離現實世界太遠,好象可有可無沒什么必要,枯燥的數據更是不知道做什么用,覺得數學研究是理性思維強人的游戲。經過假期的一些實踐和思考,現逐漸認識到數學與數據是世界定性描述的另一面,數學數據的定量描述同樣有著非常現實的特別重要意義,國人真應該培養數據思維意識。
數據的敏感和重視形成正確的決策,否則很可能形成錯誤的決策或堅持錯誤的決定。歷史是過去的現實,思考歷史中毛澤東在大渡河安順場總結石達開遲滯三天的教訓突出了重圍。解放戰爭的軍力計算做出了三大戰役的正確決策。大躍進不重視調查正確的糧食產量就堅持了錯誤的決策而堅持作出了打倒了彭德懷的錯誤決定。
現今,通過旁聽一個施工現場產量的爭議和會議,了解了該工地砌磚的進度,前期居然也是因為數據的爭議而安排失當,首先工地一領導人認為技工大師傅砌磚效率為某個較高的數字,而遲遲不安排進人,而很多人認為砌筑速度太慢可未經測算,某領導連續幾天測算就拿出了效率數據,在多人測算數據面前終于糾正了錯誤,但時間耽誤了二十多天。看來正確的數據與錯誤的數據將會起到多么大的正負作用。另一個進度決策的例子也是數量的決策。某工地原有六七個協作隊,項目領導人總感覺進度上不去,找來協作隊負責人問人數都說有很多,按所說人數進度應該不成問題。只是民工頭虛報人數,為了看到眼前的任務更多,他們不太關心進度問題。為了搞清人數,某領導安排專人到工地連數三天后把記錄人數報告給領導,結果確實是人數太少,接著多進六七個隊伍進度就上去了。還有模板高度從3米改為4米,進度明顯加快。這些都是數據的重大作用。
還可以觀察家庭或食堂煮飯和做菜的多少,有些人做的飯菜總是有剩,有些人剛剛好,這就是有剩的人頭腦中沒有精確的每人吃飯菜多少的數據概念,只是一個大體的感覺,每次浪費一些日積月累也是一個可觀的數字。人們穿衣穿鞋需要正確的大小數碼才能合體腳。我們還經常目睹征地過程中的爭議都是為多少數據而談判妥協,數的多少意味著被補償者的生活質量與幸福,補償者的時間與工程成功順利與否。因此,辦任何事都需要盡量精確的數據,對數據精確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
更為驚詫的是一個建筑分公司在一兩年內貸款五點二個億貼補虧損。我大致了解了其形成過程。這個企業在某一地域投標采用的人工費數據一小時不到3元。原因是這些企業是小眾企業,是水利水電企業,未執行建筑遍布的定額造價站發布的人工費調差政策,房建建筑是一個季度發布一次,而水利局文件是很多年前的,投標企業不顧現實情況執行不符合現實多年前一直不調差的價格文件,原因是雖然市場經濟很多年了,但復雜的預算擺脫不了計劃經濟形成的習慣,依賴定額與不知調整的低價文件,而現實人工費非常剛性地居高不下,業主也無專業知識無法判定是否低于成本價。這樣投標下來每個項目虧損千萬到億元,數十個項目在短短兩三年就虧損五個多億,該單位也被撤銷編制。水利水電都是邊遠山區理應人工費比城區高,而事實卻恰恰相反,這說明和反映了哪些問題呢?這說明企業之間的聯系就是數據的聯系,數據正確與否是企業生死存亡的大事情,由此可以推斷數據是企業的基石。這又反映了眾多房建企業因政府定額站及時調差和統籌有力而問題較少,小眾企業因行業統籌力量薄弱政府統籌不及時企業跟隨房建統籌性差而問題較多。從這些情況看普遍地反映小眾事業,如水利水電方面眾多企業與政府部門不重視數據的作用。招標公司標底數據錯誤不符合現實人工費情況,業主也不想且毫無能力籌劃社會公正,施工單位國營企業投標人不管企業生死,私營單位沒有人才投標,政府某些部門不作為亂作為,沒有一個機構統籌這些問題。所有這些問題反映整個行業沒有真正進入正確的數據時代,只浮在招標定性的表面,人們往往容易在數據方面集體失聰。如果懂數據的官員主事或設置實事求是及時發布數據的機構,那么情形要好得多。由此可以推斷應該弱化人文官員,強化突出提拔邏輯清楚有數學統籌才能的人主管企業與政府有關部門。
軍事上軍隊的戰斗力也是基于數據的作用。古代戚繼光編練火銃軍已接近西方新軍,更是比袁世凱編練新軍早二百多年,火銃裝填的時間差本是不利的數據,可他們善于消除不利的數據,用前中后排眾多士兵數量編成高中低火網大量殺傷蒙古騎兵,使得蒙古騎兵不敢越雷池一步。可是這樣的人受到情商高的中央權臣排擠黯然退出歷史舞臺,使得后來的明軍弱于后金軍與清軍,本來火器高于冷兵器,卻因為沒有發揮數據的作用,使得明軍一盤散沙而弱于冷兵器的清軍騎兵,從而很大程度上致使明朝被清滅亡。數據的整合立即高下立判,可惜古人不能堅持這些構成巨大戰斗力的數據基石。今天,我們了解的嫦娥奔月火箭那么精準就是學數學的科學家編的程序能夠處理大量數據的情況下取得的,甚至因為這些數據而判斷火箭在出狀況之后,可以恢復而不炸毀挽救了巨大的損失,而此前數學科學家沒發揮作用時因無數據反饋而損失一支火箭。如果多一些這樣能處理數據的科學家我國將變得更加強大。
可見數據有多么的重要,那為什么人們都不重視或視若無睹或總是不正確呢?那是因為有些人沒有認識到數據對于決策的重要作用,有些是因為掌握數據太難。數據的提取需要花費時間,花費精力,需要動腦筋費技巧,需要動用物資設備。從以上數據的重要作用看,為掌握正確的數據,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經過以上實例與思考可以看出,數據時刻就在我們身邊,現實中的數據生動而具體,數據的提出與整理形成思維的基礎將精確地成就眾人的事業。國人容易犯“差不多”的毛病應該改一改,應自小培養數據思維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