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云
【關鍵詞】 家庭教育;親子活動;禮儀教育;重要
性;班級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1—0029—01
家庭教育是人生整個教育的基點,家長則是每個人的啟蒙之師。父母對孩子的生活習慣、道德品行、行為方式,甚至是談吐舉止等都在不停地給予影響和示范。幼年時期的孩子完全是一張“白紙”,由啟蒙教師——家長為其涂上生命的底色,這層底色將永遠不會抹去,深深融入孩子的基因,是其未來發展的基點。因此,父母教育孩子,更要重視自身的成長。
一、案例呈現
2015年感恩節,秦安路小學熒火蟲班的同學、家長和老師迎來了精心策劃組織的以“愛與感恩”為主題的親子活動。活動讓家長們回憶起初為父母的喜悅、拉扯孩子的艱辛、幸福成長的快樂。快樂、溫情的互動親子游戲結束后,熒火蟲們懷著愉悅的心情享用了一頓愛里工廠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感恩大餐,參觀了企業生產線,了解了蛋糕的制作過程。整個感恩活動從一個充滿愛意的地方出發,讓愛的火種在小螢火蟲的心里生根發芽,活動策劃者郝爽媽媽原創的充滿愛意的詩《謝謝你,我的孩子》,將活動帶入最濃情時刻的同時,也提醒我們去思考,從家長和孩子的行為中,看到了一些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家長素養的參差不齊,在活動時難免會出現一些不文明行為,如,上大巴車的時候不排隊,指使孩子去搶座位,不按要求一位大人帶一個小孩,隨意組合亂坐,給清點人數的家長造成了麻煩;午飯吃自助餐后,不自覺收拾餐盤,隨意丟棄;下午吃自助蛋糕餐時,多拿多占,不珍惜食物,吃不了就扔在地上,甚至教唆孩子偷偷往包里裝;做游戲時,不能引導自己的孩子當好觀眾,而是在臺下隨意喊叫、亂跑……這些現象都體現了部分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行為養成習慣教育的不到位和缺失,家長只注重了對孩子的“愛”,而忽略了自己作為孩子榜樣的責任和力量。
從某種意義上說,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為此,應該讓家庭生活和學校環境乃至社會風氣成為孩子文明習慣養成的支撐力量。正如本次活動的主題,我們感恩大家及時發現問題,審視問題,并及時從中汲取教訓,不斷改進教育理念和引導方式,促進此類活動能持續有效開展,增進家長與孩子、孩子與孩子、家長與家長、老師與家長之間的相互了解,彼此影響,促進共同成長,增強集體凝聚力和榮譽感。
二、加強禮儀教育的班級實踐
1. 制定本班“講文明、學禮儀”親子活動計劃,在活動中找問題,勤糾正。
2. 家校合力,共同編寫本班《讀經典,學禮儀親子共讀手冊》,系統地組織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讓家長和學生在誦讀中,從故事、情境、事理、生活中領悟內涵,獲得心靈啟示與道德勇氣,從而內化為自我的道德行為。
3. 申報《讀經典 學禮儀——關于通過誦讀國學經典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研究》的市級規劃課題,探索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方式,將國學經典誦讀與學生的養成教育相融合,創建經典誦讀的平臺,營造濃郁的育人氛圍,使學生受到經典的熏陶,得到國學的感召,在不知不覺中讓國學內涵精神促進學生良好思想品質的成長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小學階段對一個人習慣、品行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關鍵時期。教育不僅意味著傳授知識,更重要的還承擔著“人”的教育的重要職責。新課標前言中這樣寫道: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國學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是數千年來中國人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總結。流傳千年被尊為經典的國學篇章,既包含了優雅高尚的情懷,又有我國民族精神,還有做人的道理。如果小學生從小就接受國學經典的教育,在誦讀中受到文明禮儀的熏陶,達到人格培養的目的,那么,一大批品學兼優的新世紀人才,都必將在這個時代成長起來。因此,開展“誦讀國學經典,傳承中華禮儀”課題的研究,有利于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這完全符合新課標的要求。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