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學科教學中有機地滲透法制教育,是我省在育人方面的一大嘗試和創新。作為教師,對孩子進行法制的宣傳和教育,我們責無旁貸。然而,要在學科教學中有機的滲透法制教育,使學生既能獲得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提升,又能獲得相關的法律法規的教育,無疑是一次更大的挑戰。對此,本人在幾年來的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了大膽的嘗試,通過不斷的總結,形成了自認為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滲透;法制教育
課堂是學校教學的主陣地,是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重要場所。課堂效果,直接影響著學生身心的發展和心智的健全。在教育方針中,也明確的規定:“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因此,教育的目的,不是讓每個孩子都能成才,關鍵的是讓每個孩子都能成人。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祖國明天的希望。作為教師,我們任重而道遠。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教會他們做人。尤其在教會他們做人方面,更為關鍵。也正因為如此,我省將法制教育納入課堂,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從小讓孩子學法、知法、懂法、守法。如何讓孩子既掌握好學科知識,又真正地理解法律?這對教師來說,無疑更是一種挑戰。特別是在邊遠山區的農村孩子,由于知識面窄,視野狹小,意識淡薄,要在課堂中都能真正獲得相應的法制教育,教師非得下一番苦功夫不可。而在所有學科中,數學課堂無疑承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不僅因為數學是一切學科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其它學科中的法律知識、法制教育都必須依托語言來表述。如何在農村小學數學課堂中有效地滲透法制教育呢?我個人認為,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適時、適機地滲透
所謂適時、適機指的是教師在課堂教學滲透法制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要抓準時間、抓住機會。只有抓住時間和機會,才會讓你所要滲透的法律知識和學科知識緊密地結合起來,也只有這樣才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去理解和運用這些法律知識。反之,就會使學生變得模糊,甚至也會讓教師變得毫無頭緒。
我聽過一節數學優質課,一位老師在上人教版三年級(下)第七單元小數的初步認識練習二十一第2題時,是這樣上的:同學們,請看下面的三幅圖分別是什么動物?同學們回答說:“第一幅圖是非洲大象,第二幅圖是長頸鹿,第三幅是非洲鴕鳥。”它們都是野生動物,所以我們必須要學習好《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接著就出示《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第二章第八條 :國家保護野生動物及其生存環境,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非法獵捕或者破壞。他講完,所有學生都一臉茫然,不知所措。課后的評課環節,他就講到,學生似乎什么都沒聽懂,自己在滲透法制教育時也比較僵硬,甚至是強加進去的,毫無頭緒。很顯然,這位老師就是沒有抓住時間和機會,才會有這樣大的反差。其實這節課,我們可以這樣來處理:先結合教材中的情境圖,使學生知道圖中的幾種動物都是野生動物,它們是人類的好朋友,再向學生出示目前全世界關于大象、長頸鹿、和鴕鳥的數量及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然后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自己知道哪些野生動物還在減少,最后向學生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的相關法律知識。如此一來,學生在獲得書本知識的同時,也獲得了相關的法律知識,還加深了對野生動物的認識和保護意識。
二、適度、適量地滲透
所謂的適度、適量指的是教師在滲透法制教育時必須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來滲透。同時在課堂中用于滲透法制教育的時間不能過長,能把基本的法律知識滲透好即可。
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由于他們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生活經驗等不同,因此同樣的法律知識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理解上也就產生了差異。如: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下)第三單元/比例/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比例的意義中,需要涉及的法律知識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如果直接出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或者將這兩部法律讀給學生聽,學生由于理解上的困難,就不會獲得真正意思上接受。但如果我們結合學生實際,告訴他們每周為什么要升旗,為什么不能亂圖亂畫國旗,為什么不能讓國旗落地等。他們就會明白國旗對于一個國家的重要意義,進而自覺去遵守這兩部法律了。同時,在滲透法制教育時,必須要把握好“數學味”。要明白法制教育只是本堂課的一個補充,而不是主角,不能因為要滲透法制教育就把數學課上成了法律課。要把握好時間,不要過長。
三、適地、適情地滲透
所謂的適地、適情指的是教師在滲透法制教育時要利用好本地有用的資源,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從學生喜聞樂見的事例中加以滲透和引導,切記所列舉的事例或事實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脫節。
地處于威寧縣草海邊,在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時,如果列舉老虎、熊貓等,學生就可能一知半解。這時就可以引導學生不能去獵打、捕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黑頸鶴,也不能去捕殺其它受保護的野生動物(如野雞等)。因為這些是他們經常都看到的,便于接受。在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時,可以引導他們去了解草海的過去,再實地去看看草海的現狀,無形中就會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自覺為家鄉的環境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四、適景、適事地滲透
所謂的適景、適事指的是教師可以在現實生活中,針對現實生活出現的具體事例,并結合數學課文篇目所涉及到的法律知識有針對性的滲透法制教育。
生活是一本百科全書,生活中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有心的老師,就會從現實生活中去發現,去引導學生自覺去遵守法律法規,而不僅僅局限于課堂的40分鐘。如:遇上有人不遵守交通規則,就可以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今天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為的是學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走得更穩當,不至于被社會上那些不法分子所利用,也不至于為了眼前利益而失去自我。所以我們只有不斷的努力探索,在實踐中不斷的總結、提高,才能真正地在學科教學中有效地滲透法制教育,才不至于讓學科教學滲透法制教育變成一種形式、一種擺設。
參考文獻:
[1]法制教育與學科教學.小學分冊/貴州中小學學科教學滲透法制教育課題組編著.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1.1
[2]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課程教材研究所、小學數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4]劉兼,孫曉天主編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4
作者簡介:
羅華(1984~ ),男,貴州金沙縣人,研究方向: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