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力
【摘 要】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群體,因為他們父母外出務工,缺少父母的關愛和教育,從而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在學習習慣上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良現象。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社會、家庭和學校面前的迫切任務,也是班主任和科任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關鍵詞】留守兒童;行為習慣;培養
近年來隨著大量剩余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一個新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誕生了。特殊的成長環境,使它們常常存在情感缺失、抑郁孤僻、缺少自信等心理問題,甚至形成不良行為習慣。如何教育好留守兒童,確保他們健康成長,已經成為我國農村義務教育的重要課題。親情的缺失使孩子變得孤僻、抑郁、自卑,甚至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嚴重地影響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進而影響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所以,這就要求班主任和科任教師對留守兒童給予更多的關注和幫助,重視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
一、提高認識,形成共識
首先讓他們懂得為什么。只有明白了道理,才能使小學生自覺按照教師要求去做,改“要做”為“我要做”。從而能樂意并主動做其它更有意義的事。
二、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學校教育情境中,學生是一個個完整的、有思相的個體,任何一種方法都不可能適用于每一個學生。對教師來說,針對不同學生,采取不同教授方法至關重要。
(一)家庭、學校、社會、學生一起努力
1.加強教師對學生的積極影響
教師應給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使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保持完美形象,小學生會有意識地將教師的一言一行作為自己模仿的對象,也就是說教師的行為對學生起了一個潛移默化的作用,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讓他們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中,不斷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2.充分發揮家庭和社會的作用
家庭教育也是小學生培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方面。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一舉一動往往成為學生評判是非的標準。有很大一部分小學生在學校中已經接受了教師正確的引導,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家長不良習慣的影響,就失去了行為習慣是非判斷的標準。所以,要加強學校與家庭的溝通。學校要經常召開家長會,密切教師與家長的聯系,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和其他方面的表現,及時發現問題并糾正,幫助家長提高育人意識和能力,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同步進行。同時學校還要與社會各部門建立密切的聯系,及時反映小學生在社會上的各種表現。結合學校行為規范的教育內容開展社區教育,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聘請校外輔導員到校進行法制教育等,以提高小學生的法制意識,規范他們的行為。
3.學生本身也是行為習慣養成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學校里,教師要經常觀察他們的活動,看看是否有不良現象發生。有許多小學生在教師面前可能有所收斂,但在學生之間便會“原形畢露”。如縱容他們,勢必會影響到其他的小學生。這時,教師可通過多種途徑觀察這種現象,然后以一個恰當的時間,用一個恰當的辦法,對他們進行教育,使他們在問題行為產生之初就受到教育并努力改掉。
(二)注重強化訓練
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依靠學生多次反復的實踐,尤其是對小學低年級學生,他們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行為習慣易產生也容易消退。所以,對他們要嚴格要求,反復訓練,不斷地鞏固。設計一些簡單、易行、有意義的活動,讓他們通過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悅。利用好表揚與批評、肯定與否定、獎勵與處罰等外部強化的手段,讓小學生不斷地將好的行為內化為他自身行為的一部分。
(三)依學齡段分層教育
行為規范教育要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年齡特征,有重點進行。一、二年級可通過兒歌、講故事的形式,了解小學生行為規范,讓學生在公共場所不亂扔果皮紙屑,不亂倒垃圾,不在墻壁、桌面亂刻亂畫,保持地面、黑板、桌凳、窗臺的潔凈,養成愛清潔的好習慣,勤洗澡、勤換衣、勤理發、勤剪指甲、早晚刷牙。三、四年級開始主動思考、判斷是非對錯,對他們的教育應該多用事例去感化,通過編故事、行為規范知識競賽、達標等形式強化常規制度。五、六年級的小學生基本上由他律轉化為了自律,可以通過出黑板報、演講會等形式鞏固常規制度。
(四)注重體驗
小學低年級學生情感體驗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當引起他們產生某種情感體驗的事物出現在眼前的時候,就會產生某種情感體驗。小學生剛入隊時,站在隊旗下宣誓,那莊嚴隆重的入隊儀式會令每一個兒童回味無窮。每周的升旗儀式也是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教育的好時機。結合“小學生行為規范”進行各項競賽活動,都可以促使學生形成積極向上,團結的精神。
(五)榜樣激勵
人們也常說,學生身上有著教師和家長的影子。教師舉手投足間都體現著對學生的教育。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尤其是小學生模仿性強,為他們樹立榜樣,是行為規范訓練的有效形式。根據小學生接受力強的特點,要經常給他們講名人的故事,使他們自覺克服不良的行為。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以莊重大方、和藹可親的儀表,彬彬有禮的語言給學生作出示范。同時,充分利用學生中的典型事例,給學生樹立榜樣,用榜樣的力量感召他們。
三、形成制度、互相督促
由于學生年齡較小,意志力不堅強,不能長久堅持,難免為一時的貪玩而忘了自己許下的“承諾”。良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養成良好習慣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反復現象,這時除了靠自身努力還要靠同學,教師和家長的監督與指導
(一)班干部監督
充分利用班干部的作用,因為他們時刻處在班級中,更能了解情況。同時,也要對班干部進行約束,讓他們以身作則。首先自我督促,再讓他們督促其他同學。如果發現學生有什么差錯,及時向教師反映,及時想辦法解決出現的問題。
(二)教師監督
首先,教師在督促過程中要注意以身作則。因為教師與學生朝夕相處,長期生活在一起, 由于教師比學生更有生活經驗,學生自然地視教師為學習的楷模,他的一言一行都有著直接的或間接的教育意義。教師要給學生作示范,嚴以律己、為人師表、言行一致,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做到,成為小學生最直觀、最重要、最活生生的典范。其次,對于學生的日常行為,教師要堅持天天講、檢查、提醒。事實證明,在嚴格的訓練中,大部分學生慢慢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平時如發現學生做的不好的,及時指出,幫助糾正。久而久之,使學生化外來的強制性為內在的自覺行為習慣。
(三)家長監督
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除了要靠學生、教師之外,更需要家長的配合,因為家長也是學生的教師,對學生的行為習慣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平時,我會利用家訪,了解學生在家的表現,并針對學生的問題,征求家長意見,共同努力,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
四 堅持不懈
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需要有堅強的教育意志,立下規矩后就應該要求學生堅持去做,經過日復一日的訓練形成習慣。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學生自控能力差特點,嚴格要求,切忌在教育學生上情感失控,找出一個循序漸進的方法,使學生逐漸學會控制自己,做事有恒心,加強意志的培養,有堅強意志力他們遇到任何困難就會勇敢而不畏縮,這將為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奠定強有力的基石。 總之,留守兒童的養成教育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更應從具體的習慣培養上入手,不斷探索總結行之有效的辦法,使他們自小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將來走上社會,成為祖國的人才夯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