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付德等
摘要:指出了金平縣是一個典型的山區林業大縣,山區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98.7%。林業產業是同時兼有生態、經濟和社會三大效益的特殊產業,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具有其它行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來隨著財政投入的增大和各族群眾意識的增強,鼓勵發展經濟林、野生觀賞苗木、用材林、商品林(杉木)和林下經濟作物等林業產業,充分開發利用荒山荒地資源,發展綠色無公害林業產業,不僅可以增加農民經濟收入,還可有效維持金平山綠水清,山有多高水有多清的天然資源環境。因此,發展林業產業,對全縣經濟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雙重意義。
關鍵詞:林業產業;金平縣;現狀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944(2015)06016103
1 引言
金平縣造林植樹至1937年開始就逐步引種試種,主要以油桐、油茶為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大力提倡植樹造林,各地群眾就地采收旱冬瓜、櫟類、大竹等造林。國家還從國外采購大量樹種供群眾造林,在1958年以前主要以油桐、油茶為主,1958~1967年主要以橡膠為主,1972~1990年主要以杉木為主,1991~2009年以八角、花椒、竹子為主,2010年以后以油茶、商品林為主,油茶、棕櫚全縣范圍內有小塊狀引種栽培,歷史較為悠久。商品林全縣各鄉(鎮)均有分布,一個為食用油料,一個為建筑用材,被各族群眾廣泛種植于房前屋后,田邊地角。
金平歷史以來,林業發展結構單一,品種較少,規模較小,形不成大的產業,目前縣委、政府明確、細化林業產業內部結構,以調結構求發展,以上規模求效益的林業發展新格局,確定金平今后重點發展橡膠、油茶、杉木、商品林為主,多林種、多樹種、多產業地發展林業經濟。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產業,壯大林業經濟實力,對提高林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協調,對山區林農充分合理開發利用荒山資源,促進林農增收致富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 金平縣森林資源現狀
根據2006年森林資源二類調查統計顯示,金平縣土地總面積為36.1萬hm2,山區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98.7%。金平縣林地面積為226300.1hm2,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62.7%,森林覆蓋率53.1%,林木綠化率54.3%。林業用地中:有林地190327.2hm2(其中竹林8299.0hm2),疏林地195.4hm2,灌木林地4926.9hm2,未成林造林地4878.0hm2,苗圃地15.3hm2;無立木林地1328.5hm2,宜林地24628.8hm2。
根據2006年森林資源二類調查統計顯示,商品林按地類分:喬木林51780.7hm2,經濟林25170.6hm2,竹林4426.5hm2,疏林93.4hm2 ;按樹種分:杉木176940hm2,禿杉160hm2,柳杉2000hm2,木荷6910hm2,樺木11280hm2,榿木169320hm2,櫟類54480hm2,麻櫟550hm2,硬闊1280hm2,其它闊葉2401160hm2,柚木440hm2。
根據2006年森林資源二類調查統計顯示,生態公益林按地類分:有林地190001.2hm2 (其中喬林林地181702.2hm2,竹林8299hm2);疏林地195.4hm2;灌木林地5144.8hm2 (其中灌木經濟林1525.5hm2,其它灌木林3616hm2);未成林造林地4878hm2;苗圃地15.3hm2;無立木林地1328.5hm2(其中采伐跡地140.8hm2,其它無林地1187.7hm2);宜林地2436.9hm2。
3 金平縣林業產業發展現狀
3.1 經濟林發展現狀
油茶:截至目前完成油茶種植12.3萬畝。主要品種為云油茶3號、4號、9號、13號、14號,建立良種采穗圃450畝,育苗632畝。每年出圃優良嫁接苗500萬株,分別建有大老塘1320畝油茶示范基地和173畝的板板橋油茶品種試驗林。先后引進西隆公司和云南蕓海公司作為油茶產業為核心的龍頭企業,現已成立了6家油茶專業合作社(金色、金山、仙源、興農、泓泰、聯農油茶產銷專業合作社),共涉及農戶2000余戶,7000多人。計劃在“十二五”期間完成20萬畝核心示范建設,到2020年全縣油茶產業建設達50萬畝,將金平建設成為全省的10個油茶重點縣之一,使油茶產業真正成為山區群眾致富的新產業。
橡膠:截至2013年9月,全縣共種植橡膠40.69萬畝,其中:開割面積103568畝,預計總產量13800t。主要品種有GT1、PR107、RRIH600、云研77-2和77-4。現有橡膠加工廠9家,其中民營加工廠8家,農場加工廠1家,主要產品是標膠,即SCR5、 SCR10、SCR20。年產干膠7400.1t(農墾2266t)。橡膠產業已成為本縣熱區地區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
其他經濟林。全縣現有經濟林面積65888畝,按樹種統計:茶葉面積15436畝;八角面積7508畝;花椒34354畝;芒果面積3821畝;其它樹種有梨、荔枝、核桃、桃、龍眼、柑桔、李、杜仲、肉桂等合計4769畝。
3.2 林下經濟作物發展現狀
金平縣林下種植歷史悠久,據記載,金平種植草果已有400余年的歷史,現已發展形成規模種植的林下經濟品種有草果、重樓、石斛、野生三七、香草、通關藤、滇南黃精、南板藍根等。據統計,全縣草果種植面積達12.1萬畝,產量1694t,產值達6437萬元;石斛1200畝(包括非林下種植),產量275t,產值6600萬元;通關藤種植面積5.2萬畝(包括非林下種植),產量600t,產值600萬元;重樓647畝(包括非林下種植),野生三七394畝,香草300畝,竹筍8.97萬畝。
3.3 用材林發展現狀
截至目前,全縣用材林發展面積35.7312萬畝,其中:杉木20萬畝,榿木7.28萬畝,桉樹17畝,柏類種植50畝,柚木1.9445畝,其它闊葉樹6.5萬畝。
3.4 野生觀賞苗木
全縣共建有野生觀賞苗木基地60畝,以香竹、董棕、野生蘇鐵為主,共計23萬株。
4 主要取得成效
(1)改善生態環境。通過林業產業項目的實施,金平縣荒山、灌木林地、疏林地變成有林地,有效地遏制水土流失現象,森林覆蓋率進一步提高,居住環境進一步改善。
(2)增加山區群眾收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林業產業發展促進地方經濟發展,金平縣林業產值從20世紀90年代初的500多萬元到2013年的126379萬元,產值翻了252倍,人均增收825元,有效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3)保護重點林區,促進林業和諧發展。通過林業產業的發展,既保護了金平縣重點林區(分水嶺國家級自然區),同時還可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每年可提供10萬個就業崗位,對林業的發展和保護問題起到緩解作用。
5 存在困難和問題
金平縣林業產業在取得以上成績的同時,也看到了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重點產業建設資金投入不足,給后續管理帶來較大的難度。
(2)縣林業站技術人員少,未能發揮技術服務指導作用。加之林業產業發展點多面積大,栽種有節令性,在種植、中耕管理、病蟲害防治等環節上缺乏技術人員的指導和跟蹤服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林業產業的推進。
(3)缺乏龍頭企業帶動,引進的林業產業龍頭企業,“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效應不能得到體現。
(4)發展基礎薄弱。金平縣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山區,自然條件差,多數林區道路、排灌設施等建設滯后,嚴重制約了林竹基地、森林景觀的培育和開發利用。
6 對策與建議
6.1 鞏固傳統產業,發展新型林業
(1)對金平縣傳統產業橡膠、杉木和草果加以鞏固,橡膠和草果因地域限制外,大力發展以杉木為主的速生豐產林,全縣速生豐產林面積應達到50萬畝以上。
(2)加大本油料林建設步伐,本縣現有油茶85600畝,鞏固現有面積的同時,應加大以油茶、核桃、堅果為主的木本油料基地建設,用10年時間種植規模達到50萬畝以上。
(3)引進林產品精加工企業,提高林產品價值。
6.2 引進龍頭企業,集約化經營,提高林地利用價值
依海拔、氣候等物候條件,劃分片區,引進龍頭企業,采取農戶+土地+公司的經營模式,集約化經營林地,使林地利用達到最大化。
6.3 利用資源優勢,發展鄉土產業
金平縣森林資源豐富,經調查全縣有種子植物223科,913屬,2567種;竹類有13屬,44種;藤類2屬,17種和12個變種。利用現有的森林資源優勢,大力培育和發展珍貴樹種,如木蘭科部分樹種,蘇鐵類等,把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
參考文獻:
[1]吳 寧.金平縣林產業發展探討[J].林業調查規劃,2009,34(1).
[2]夏清柱,萬 紅,劉惠民,等.人工低溫脅迫下腰果葉片生理生化指標的變化[J].經濟林研究,2012,30(2):28~32.
[3]夏清柱,劉惠民,何承忠,等.人工低溫脅迫對腰果葉片抗寒生理生化指標的影響[J].北方園藝,2012(11):24~27.
[4]尹增華,陳云寧,夏清柱,等.金平縣油茶優良單株的選擇初報[J].綠色科技,2014(6):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