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躍來
摘要: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數學教學改革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把課堂教學過程轉變為學生在學習中自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重視探究的情境創設、問題設計,深入探究過程和指導實踐,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與他人合作探究。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小學數學;教學;運用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可見,探究性學習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方式。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主要是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它強調的是主動參與,關注的是實現學生從“聽數學”、
“練數學”到“做數學””的轉變,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在教學中,創設新奇、有趣味的問題情境,能誘發認知沖突,使學生主體產生問題,點燃學生的“發現”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需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的數學情境……”同時還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果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數學就像是個窩窩頭,不是牛奶、巧克力,孩子們不喜歡吃,相反如果讓數學走進生活,孩子就會搶著吃爭著吃。因此,教學中要把數學與生活結合起來,創設現實生活情境或模擬現實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嘗試熱情,促進學生嘗試探究取得成功。例如,在學習“萬以內連加”時,內容是計算,很枯燥,于是我這樣處理,抓住學校不久前舉行過體育達標運動會,學生們還意猶未盡這一時機,讓學生匯報一下自己1分鐘跳繩的成績,然后讓學生幫老師算算總成績,這一下學生可來勁了,這樣學生從“幫”老師計算總成績中,自己得出了萬以內連加的計算方法。由于小學生的形象思維占優勢,“看得見,摸得著”成為其學習的重要途徑。因此,在教學中運用直觀演示,可以使學生形象地感知存在的問題,從而喚醒學生探究的需要。例如,在教學“分米、厘米、毫米”一課時,先讓學生猜黑板長,學生學過長度單位“米”,很快說出4米多一點,再出示學生平時十分喜歡玩的游戲卡,讓學生說說它的厚度是多少,這一下學生們都呆住了,它和1米差太遠了,是多少呢?學生馬上產生了一種想探個究竟的強烈欲望。
二、合作探究,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掌握探究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尤為重要。
如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時,先讓學生課前準備任意大小的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各一個。課堂上讓學生先量出三角形每個角的度數,再算一算三個角的和。因為度量有誤差,大部分學生計算的結果都在180度左右,在引導學生用學具操作將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剪下來拼在一起,通過剪拼,學生在操作交流中發現:無論三角形的大小、位置如何變化,三個內角都可以拼成一個平角,其內角的和都是180度。這種使學生在操作中感知領悟,并在操作中獲得成功體驗的探究性學習,既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又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合作交流是在學生個體獨立探究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小組內或班級范圍內,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方法及過程,相互討論分析,揭示知識規律來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過程。在合作交流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學會相互幫助,實現學習互補,增強合作精神,提高聽、說和交往的能力。同時也有效的保證學生學習的效率,達到了預期的效果。要使學生獲得成功,教師必須設計好探索數學的臺階,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學都能拾級同上,“跳一跳摘果子”都能獲得經過自己艱苦探究掌握數學知識的愉快情景體驗,從而得到心理上的滿足。
三、提供探究空間,提高學生探究能力
教師應該相信孩子,樂于為孩子提供“研究”所需要的時間和空間,并且給予積極的配合與指導。許多教育家都論述過教學中應有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學中,只有創設條件,提供他們主動參與的空間,學習效果才能得到增強。如《對弈》教學時應先讓學生2人一組,根據游戲規則進行游戲,不管輸和贏,都給學生主動探究的空間,讓他們大膽想象,積極思考表達。有些抽象的數學問題,通過“活動操作”,如教學圓柱體時要求學生用蘿卜挖一挖、切一切,就會迎刃而解。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定的權力,每一個學生應該有選擇學習的權力,如果讓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自己的喜好去學習,那么學生的學習興趣肯定非常濃厚。如學習《元、角、分的認識》、《克的認識》等時可以根據學生自己的喜好進行鞏固練習……讓每個學生在學習中充分行使自己的權利,充分享受學習的樂趣。教學是一個開放的系統,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也處處用數學。皮亞杰認為“兒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實活動,教育就不可能成功。”如何設計開放的作業,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實踐中有所收獲呢?首先,要尊重學生個性的要求。其次,開放作業的形式要多樣。如上《統計初步知識》前的調查報告;學習《小數加減》時的超市見聞交流會;還有猜謎語、繞口令、找朋友、習題門診部等。這樣,開放的作業內容,既與教材內容相聯系,又與學生生活相結合,還“接軌”了社會活動,學生有了“自由馳騁”的自主學習,自由探索的空間,在實踐中才能煥發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