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立杰
摘要:如今,新課改正在全國范圍內得到大力、深入推行,其中,《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對高中語文的重要性給予明確規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現實教學實踐中,高中語文教學中,存在“學困生”這一現象,如何有效激發學習興趣并提高學習成績,是高中語文教學工作者日常工作中關注的重點問題。
傳統文化對高中生而言,具有明顯的吸引力,學生對其充滿好奇,而當前高中教材中亦有大量傳統文化內容。因此,教學實踐應從這一情況入手,激發語文“學困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提高語文學習成績,往往能取得顯著效果,無疑為每個語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思路。
關鍵詞:語文;傳統文化;學困生
高中階段作為學習的關鍵階段,對學生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也受到了家長以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高中語文教學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語言應用能力,有助于學生情感的升華。如果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能使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就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這對我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語文“學困生”原因和印象
所謂“學困生”,簡而言之,即智商正常的學生,由于各種原因的影響,語文學習成績和對語文知識的掌握極差,對于這一部分學生,即被稱為語文教學中的“學困生”。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極為復雜,對語文學習的重要性缺乏認識、語文學習能力欠缺、語文老師教育手段不科學等,都會導致“學困生”出現。事實上,在高中語文這一教學階段,知識性的掌握已經不再是最主要的內容,根本目的在于發揮語文對人文素養的培養作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語文應用能力,最終促進其未來全面發展。正因如此,如果無法最大限度地解決實踐中存在的“學困生”現象,就必然影響學生今后的人生道路和全面成長,值得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視。
目前,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主要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不足:一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對學生情感的熏陶。在高中語文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會接觸到許多古詩文,主要包括詩、詞、歌、賦等,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部分,有助于學生情感的熏陶。由于高中是學生學習的關鍵時期,學生或多或少都有些學習方面的壓力,相應的教師的教學任務也是相當重的。對于語文這門課程而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向學生教授古文的翻譯方法以及相關的基礎知識,學生很難理解詩詞或者古文的真正內容以及作者的情感。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很好地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也不利于學生情感的熏陶。二是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學生主要通過工具書來學習,學習方式過于單一。通常,能夠入選高中語文教材的古詩文都是我國古典文學的經典之作,但學生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很少靠自己去理解,通常都是翻閱文言翻譯、文言講解等輔導工具書。雖然這些輔導工具書能幫助其了解古文的內容,但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乏自己對古文及古詩詞的理解以及情感,從而也缺乏了對傳統文化的鑒別與理解能力,就會使學習古文失去本身的意義。
二、傳統文化對語文“學困生”的促進作用
(一)激發學習興趣。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數千年歷史中,中華各民族兒女發展出了多種多樣的文化形式和絢爛多彩的文化內容,是寶貴的歷史遺產和豐富的精神財富,因此,高中語文教材中大量選用有關傳統文化的內容。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許多內容對當代高中生而言,是極為有趣的,對其有著明顯的吸引力,和當今其所處的社會有著鮮明對比,科學講解下,讓這些學生產生“古代原來是這個樣子的”等思維,從而從根本上提高學習興趣,通過學習語文課程中的傳統文化內容,了解古代社會。
(二)培養人文素養。
語文是培養一個人人文素養最根本,也最直接、最基礎的手段。當前社會不斷發展,人們對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單純“唯成績論”和“唯分數論”等評價體系已逐漸被社會拋棄,更為看重一個人除知識體系和工作能力以外的人文素養。語文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知識,還可以非常有效地為人文素養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最終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全面發展。
對于語文“學困生”而言,其語文知識欠缺,必定會影響人文素養培養,無疑不符合當今社會對人才的現實需求,有效進行語文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容教學,可以有效保證人文素養提高,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高中語文教學
(一)和課文內容的歷史背景相結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學習興趣直接關系其對某一特定課程的學習,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尤其對于語文“學困生”而言,有效激發其學習興趣,是增強學習效果的首要條件,對此教育工作者應當有著高度重視,并且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授白居易所做《長恨歌》的過程中,可以對楊貴妃、李林甫、安祿山的相關歷史故事和典故進行相應講解,使學生了解“安史之亂”的前因后果,并且對當時楊貴妃享受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等故事進行講解,以多媒體技術展現影視片段,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這一措施亦可以在進行語文教學的同時,幫助學生建立綜合知識體系。
(二)傳統文化和當下社會熱點相結合。
任何教育都不能脫離所處時代,語文教學亦是如此,雖然需要以傳統文化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但這絕對不意味著可以完全摒棄現實社會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選取時下社會流行的熱點,結合相應教材進行講解。例如,教授教材中有關《論語》的課程時,單純進行稍顯呆板的“填鴨式”知識講解無疑無法取得應有效果,相應的,如果結合當下熱點,無疑就會取得較為顯著的效果。例如,筆者在實踐中講解《論語》課程時,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于丹品論語》的視頻資料,從而實現傳統文化內容和現實社會的有效結合,激發學生,尤其“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對培養高中生思想、陶冶情操和樹立道德價值觀念具有重要作用。通過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可以有效調動“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應用傳統文化理解文學作品,并且運用傳統文化創作出更多文學作品,使學生在學習與創作過程中,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更深理解和體悟,能在傳統文化的培養下塑造獨立、健全、健康的人格,最終提高包括人文素養在內的綜合素質,為其今后人生道路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