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明
摘要: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用適當的學具進行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獲取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識,同時,充分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小學數學學具的有效操作可以有效地減輕學生負擔,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具教學;有效操作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用適當的學具進行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獲取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識,同時,充分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因此,適當的使用學具的教學,減輕學生負擔,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一種具體表現。在近幾年的教學活動中,我在以下幾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
一、利用學具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具教學能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沒有參與就沒有教學。如果學生沒有意愿,教師花再多的工夫也是枉然,正如西方一句俗語所言:“你只能牽馬到水邊,但不能保證它一定飲水”,因此合適使用學具教學已成為課堂教學的一種必要手段。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方法很多,其實目標是唯一的,那就是要 “吸引”學生。
通過學具游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把游戲引入課堂,寓教學于游戲中,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自學活動中掌握數學知識。如:在教學整數時,可讓學生分組采用數小木棒的形式,各小組分組比賽。即提高學生參與的熱情,又讓學生在小組合作比賽中得到充分鍛煉。有效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在有效的學具操作中要留給學生充足的獨立思考時間
學具操作作為學生的學習方式之一,充分體現了教學民主,給予了學生更多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相互交流的機會。但必須以獨立思考為基礎。只有獨立思考,學生才能形成自己的見解和主張,才會產生交流的需要,有內容可交流。同時這也給那些不愛動腦或學習有困難的同學提供了進步的機會,避免了學具操作中不勞而獲、人云亦云的現象。《數學課標》中也指出,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因此,學具操作前,教師要給學生充足的獨立思考時間,讓他們對問題形成初步的認識,然后在進行交流。這樣,學具操作才不會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這一課時,我先讓學生用卡紙畫好4個大小不同的圓,準備一把帶有刻度的尺子和一根線,課堂上就讓學生利用自己的學具進行操作,從而明白圓的周長是利用化曲為直的方法來進行測量,同時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測量結果,算出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通過計算學生很快就發現了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自然就引出了圓周率,學生也很快地推出了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再如教學按不同標準分類“這一課時,我對同學說:”請你們把自己的鉛筆都拿出來放在桌子上,仔細觀察,積極動腦,看看她們有什么不同?“學生拿著自己的鉛筆左瞧瞧,右看看,一會兒,臉上便洋溢著滿意的笑容。有的甚至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大叫起來”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于是,我知道時機成熟了,他們有了學具操作的需要,便對同學們說:“請你們四人小組的同學把鉛筆放在一起,把她們分成幾類,并想想有不同的分法嗎?”聽到這里,同學們可高興了,他們邊討論、邊操作,不多久,就找到了許多分類方法,領悟到了”分類的標準不同分得的結果也不同“的道理。
三、要建立民主、平等、互助的小組關系
學具操作的目的不僅在于讓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學具操作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態度。所以必須建立一種民主、平等、互助的小組成員關系。那么,如何建立民主、平等、互助的小組成員關系呢?第一,教師要耐心引導。小組學具操作時,教師要深入到學習小組當中去,認真聽取各成員的發言,并有意識地讓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參與合作、參與交流,及時鼓勵、表揚,提高他們的積極性。第二,可將小組成員進行適當分工。在安排學習小組時,就象編學號一樣給每個小組的成員編好號碼。進行學具操作時,教師給每個號碼的同學都布置具體的任務,讓他們在小組中都承擔不同的角色。例如:在探究8的組成時,我這樣組織同學進行操作:給每個小組準備8個小圓片和一張作業紙,對同學們說:“把8個圓片分成兩堆,有多少種分發呢?請四人小組的同學團結協作,一號同學擔當操作員,二號同學當記錄員,三號同學當監督員,四號同學當匯報員。用學具分一分,將結果記錄在作業紙上,然后告訴全班同學。”這樣,他們平等參與,人人盡責,互相幫助,共同探究。不僅掌握了知識,而且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情感態度得到了健康的發展,價值觀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四、教師在使用教具時要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
針對小學生操作能力不強,教師耐心的指導。操作前,教師要對學生學習提出明確的要求;操作中,要深入各組了解情況;操作后,要及時進行小結。另外,在對學生進行學具操作能力訓練時,要根據具體情況,指定階段性目標。例如:認識正方形,教師可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前準備好的正方形紙,指導學生探索正方形的特點,看誰的方法多。馬上就有的學生通過測量發現正方形四條邊一樣長;有的學生通過沿對角線對折、再對折,發現四條邊一樣長;有的學生用一條邊與其他三條邊分別相比,發現四條邊一樣長;有的學生將相對的兩條邊重合,再將相鄰的兩條邊重合,說明四條邊一樣長……這樣學生通過操作,發現了正方形四條邊一樣長,既發現了新知,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再如學習 “三角形的內角和”時,就是讓學生準備幾個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紙片,通過學生的量、剪、拼、折等實踐活動,邊操作邊思考,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發現規律得出結論。
總之,在組織學生進行學具操作時,要以有效為原則。只有教師把握了這一原則,從每一堂課做起,從每一次活動做起,學生的個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他們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具操作的意識和能力才會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