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影
摘要:長期以來,我們并不太知道語文在高中生素養培育中到底是什么樣的角色。就語文學科內部來說,語文角色,一個時期是工具角色,一個時期是人文角色,一個時期是人類文化角色。而高中語文學科并沒有很好地去思考在高中生核心素養培育中的角色。語文課堂教學到底要用人文,用工具培養高中生什么層次的素養?高中生在教學過程中到底要生成什么樣的人類文化素養?課程標準模糊地定義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高中課程中哪個學科不是這樣的追求?可見,語文學科還沒有做好針對高中生核心素養而設計教學的準備!
關鍵詞:語文;詩歌;核心素養
高中生核心素養是語文素養的頂層規劃和根本取向。如果失去了這頂層設計與取向,那么課堂就失去了根本的方向。筆者在聽了高一年級開設的兩節《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的教學研討課。一位老師用課文形成問題群,努力培育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他強調要讀出課文的不同與自己的思考,這樣才能走向真正的古代詩詞的鑒賞境界;一位老師解釋什么是典故,典故的類型與使用典故的好處,并開展了相應的典故辨析與鑒賞活動。強調語文課堂應該教給學生知識與技能,應該讓學生在未來的考場上游刃有余。這兩節課似乎有同課異構的性質,兩位老師課堂的現實追求沒有什么不好,但兩節課教學內容的確定,課堂發展的取向卻大相徑庭,聽課老師也意見紛紛。許多老師陷入困境:《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真正應該教給學生什么?學生閱讀后真正應該形成什么?
上述兩節課,一位是純純凈凈的詩歌鑒賞,大有考試與我無關的最高蹈;一位是扎扎實實的詩歌應考訓練,也有考試非我莫屬的最自信。一節課體現了個性,理想和精神,一節課體現了知識,訓練和實用。一般地說,我們要的學生的語文素養就是在這樣的課堂上生成的。但這是不是語文素養生成的最理想的平臺呢?聽課時,我也不禁思考:古代詩歌教學內容確定的標準是什么?一首詩歌里到底蘊藏著多大的批判性能量?一首詩歌里到底能裝多少實用性的考點?我們的詩歌閱讀到底要培育學生什么樣的生存取向?盡管教研部門就詩歌教學舉行了多次研討,許多名家講得天花亂墜,但對于一首詩的教學取向,我們卻不清楚!!!語文學科一直在模糊不清中艱難前行。如果不相信,還是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課,若再換一個人來教學,他的教學內容會變,他的教學目標會變,他要培養的學生素養取向也會變!語文的熱鬧,語文的亂象,語文的低效,就是由此引發的!
辛棄疾六十六歲寫的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從理解層面看,是忠告,提醒獨攬朝政的韓侂胄不要草率從事,輕敵冒進,還是對自己一生境遇惡劣,建議不被重視苦悶不堪而心潮澎湃,感慨萬千?是贊揚孫權割據東南時擊退曹軍的勇氣,還是崇敬劉裕金戈鐵馬,收復失地而立下了赫赫戰功?是表達了對主戰派的熱切期望,還是對茍安求和的南宋朝廷的諷刺與譴責?從批判性層面看,孫權,劉裕,廉頗真的是完美無缺?作者寫廉頗,是在表達像廉頗那樣報效國家的強烈愿望,還是在慨嘆宋室不能關注人才,進用人才?++教學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應該有內容層面的國家確定!也就是說,一篇課文應該培養什么素養,應該形成什么能力,應該有更高層次的定論和定量,才能讓老師們在教學時有的放失。這樣,語文學科才能走向科學的方式。當然,這國家確定可以參考非指示性的結論,可以參考文本樣式的特征,可以參考深度研課的成果。
語文在高中教育中到底是什么角色,什么使命?從國家精神層面來說,從高中生成長的層面來說,應該都是用人類文化培育高中生的基本素養或者提高高中生的核心素養。高中生的核心素養決定著語文素養培育的方向。也就是說,語文課堂教學要將高中生成長所需要的核心素養在課堂上落實好!因而,一篇課文應該培養什么樣的語文素養,應該形成什么樣的語文能力,也應該有國家規定來約束。即便不能做出精確的規定,也應該有大致可供老師取舍的范圍。這樣,才方便廣大教師提升學生們的核心素養。
現行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規定: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在這里,語文素養被正式提出來。但語文素養是什么?包括哪些方面,哪些層次?不同年級有什么樣的素養規定?課程標準沒有具體說明其內涵與外延。但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所達到的彼岸卻非常清楚!!!語文應用能力,語文審美能力,語文探究能力,思想道德素質以及科學文化素質。做了這樣的分析,有了這樣的彼岸,我們仍然不知道語文素養從哪里著手培養,要走向怎樣的高中素養的層面。因為,國家對于高中生應有的素養規定一直沒有明確提出,語文學科也只能這樣含糊其辭。高中生的基本素養或者核心素養非常重要,這是作為人的發展的重要取向,應該由國家做出規定。兩節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的教學,之所以出現像千人千面莫衷一是的局面,還是國家確定的模糊不清。或者說,高中生應該具備怎樣的素養,語文學科還真的不知道。盡管語文學科在課程目標中提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但語文學科的語文素養是根據什么來確定的?!!!我們沒有國家層面的,成熟的高中生的核心素養規定,這使得語文素養的外延模糊不清,語文學科素養的培育與形成也就失去了準星。
2014 年,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文件指出:綜合素質評價是對學生全面發展狀況的觀察,記錄,分析,是發現和培育學生良好個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制度。這讓筆者看出了國家的努力與國家的方向。但什么是綜合素質?從文件看,就是思想品德素質,學業水平素養,身心健康素養,藝術素養和社會實踐素養等五個方面。而從語文學科層面看這五個方面,筆者認為語文素養應該主要表現在學業水平素養中。而國家對學業水平素養評價的內容卻是:主要考察學生各門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掌握情況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重點是學業水平考試成績,選修課程內容和學習成績,研究性學習與創新成果等,特別是具有優勢的學科學習情況。顯然,我們看不出語文素養的考核細目,看不出語文素養涉及的元素。同時,這個綜合素質評價在高中校園執行時,每每又將語,數,外等學科排除在外。從這五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到國家對高中生基本素養的國家取向。也就是說,國家對高中生的核心素養培育有了基本的雛形:思想品德,學業素養,身心健康,藝術素養和社會實踐。但這是不是高中生全面的,核心的素養?我覺得不是。
以上僅僅是針對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的閱讀而舉出的例子,真正的高中生的核心素養的形成是個系統工程,很復雜。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高中生素養的培育是非常關鍵的。而高中語文學科要培育什么樣的語文素養?語文學科最核心的素養是什么?我們如何培養?這還要由高中生核心素養來決定。因此,國家層面的高中生核心素養要點的出臺非常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