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澤東的立場觀從對立場內涵的界定出發,認為要始終站在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立場;個人利益要服從革命利益,科學對待手中的權力,進而樹立正確的立場;用批評教育和斗爭的方法來改變錯誤的立場。回顧和研究毛澤東的立場觀,對于中國共產黨始終保持自身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毛澤東;立場觀;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15)02
站在誰的立場,為誰服務,這是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革命年代,共產黨人為了中國之前途,不畏犧牲,置個人利益于不顧,就是因為他們樹立了正確的立場。當今社會,一些黨員干部卻因為失掉了正確的立場,沒有經得起用糖衣裹著的炮彈的攻擊,輕易地就被擊敗。早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毛澤東就專門論述了立場問題。毛澤東指出,“我們是站在無產階級的和人民大眾的立場。對于共產黨員來說,也就是要站在黨的立場,站在黨性和黨的政策的立場。”[1](P848)對于“某些同志常常失掉了自己的正確的立場”[1](P848),毛澤東提出了嚴肅的批評,并給出了改正辦法。許多學者對毛澤東的群眾觀、民生思想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很少有人關注到毛澤東的立場觀。事實上,立場問題尤為重要,不論什么歷史時期立場問題都不容忽視。研究毛澤東的立場觀,對于中國共產黨始終保持自身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時刻保持與人們群眾的血肉聯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 立場的內涵界定
立場這個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意思是指認識和處理問題時所處的地位和所抱的態度。毛澤東多次使用立場這個詞語,大多是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固定短語中使用。毛澤東認為馬克思主義立場的中心問題就是“一個為群眾的問題和一個如何為群眾的問題。”[1](P853)這句話中揭示了兩個問題,一是為了誰,二是怎么辦。更為重要的是,對于共產黨人來說,“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1](P857)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視域下毛澤東對立場內涵的精辟表述。他從三個方面闡述了對立場的認識。
第一,立場與態度是統一的,態度是立場的反映。毛澤東認為:“隨著立場,就發生我們對于具體事物所采取的具體態度。比如說,歌頌呢,還是暴露呢?這就是態度問題。”[1](P848)這就說明,有什么樣的立場,就會有什么樣的態度;反過來,某種態度就表明了某種立場。立場具有宏觀性,而態度則更具體化。在毛澤東的話語體系中,有時候使用立場這個詞語,有時候使用態度這個詞語,二者在根本的價值取向上是一致的。
第二,人民的立場和黨的立場是統一的。開篇已經引述了毛澤東的觀點,表明了毛澤東的這一論斷。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與人民的立場是統一的。黨的立場體現在黨性和黨的政策兩個方面。對于黨性,毛澤東有正反兩方面的論述。一種是黨性不純。“這種反科學的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主觀主義的方法,是共產黨的大敵,是黨性不純的一種表現。”還有,“沒有科學的態度,即沒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實踐統一的態度,就叫做沒有黨性,或叫做黨性不完全。”[1](P800)另一種就是黨性的表現。“憑客觀存在的事實,詳細地占有材料,在馬克思列寧主義一般原理的指導下,從這些材料中引出正確的結論。……這種態度,就是黨性的表現,就是理論和實際統一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作風。”[1](P801)關于黨的政策,毛澤東強調只有實行了為人民的政策才會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在抗戰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開始提出統一戰線政策的時候,就立即得到了全國人民的贊同。人心的向背,于此可見。”[2](P364)
第三,動機和效果都屬于立場問題。做事有好的動機,但是沒有經過科學的調查研究,造成了嚴重的后果,這屬不屬于立場問題呢?毛澤東對此有深刻的論述,他指出,“現在要問:效果問題是不是立場問題?一個人做事只憑動機,不問效果,等于一個醫生只顧開藥方,病人吃死了多少他是不管的。……我們判斷一個黨、一個醫生,要看實踐,要看效果;判斷一個作家,也是這樣。真正的好心,必須顧及效果,總結經驗,研究方法。”[1](P874)毛澤東指出:“又如一個黨,只顧發宣言,實行不實行是不管的。試問這種立場也是正確的嗎?”[1](P873)他還強調,既要看實踐,又要看效果,“只有這種立場,才是正確的立場。同時也只有在這種嚴肅的負責的實踐過程中,才能一步一步地懂得正確的立場是什么東西,才能一步一步地掌握正確的立場。”[1](P874)
二、毛澤東立場觀的理論來源
毛澤東的立場觀絕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吸取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實踐中,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經歷了一定的歷史階段而形成的。其理論來源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是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第二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第三是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進程中的經驗總結。
第一,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從馬克思主義中找立場是毛澤東始終堅持的一個原則。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指出,“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中還可以描繪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上的反射和反響的發展。”[3](P152)馬克思主義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因而他們的出發點為現實生活的人,目標是解放全人類。毛澤東熟讀馬列主義的相關著作,對于這一點深有體會。他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根據農民階級占大多數的實際情況,形成了自己的立場觀。早在1920年,毛澤東第二次到北京就已經讀到《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主義書籍。《共產黨宣言》中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3](P411)民主革命時期,在戰爭的炮火之中毛澤東也不放棄讀書,同時建議黨的高級干部都要讀書。1945年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提出要讀五本馬列主義著作,《共產黨宣言》居首位。毛澤東多次提出要從馬克思主義中找立場、觀點和方法,可見馬克思主義立場觀對毛澤東有很深遠的影響。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毛澤東號召在全黨范圍開展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運動,他指出,“許多同志的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似乎并不是為了革命實踐的需要,而是為了單純學習。所以雖然讀了,但是消化不了。只會片面地引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個別詞句,而不會運用他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具體地研究中國的現狀和中國的歷史。”[1](P797)毛澤東強調指出,“一定要把立足點移過來,一定要在深入工農兵群眾、深入實際斗爭的過程中,在學習馬克思主義和學習社會的過程中,逐漸地移過來,移到工農兵這方面來,移到無產階級這方面來。”[1](P857) 1948年4月,毛澤東在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談話中強調,“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使群眾認識自己的利益,并且團結起來,為自己的利益而奮斗。”[4](P1318)可見,馬克思主義立場觀構成了毛澤東立場觀的重要理論來源。endprint
第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毛澤東喜愛閱讀中國傳統文化典籍,并從中汲取營養。對于一些經典的段落、句子,經常在自己的文章中加以引用,并有獨到的見解。他說過,“我幼年沒有進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學校,學的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套,這種學習的內容雖然陳舊了,但是對我也有好處。”[1](P818) 1938年10月,在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指出,“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該給以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產。”[2](P534)《論語》中說,“道不同,不相為謀。”說明了立場不同,人與人的行為也就不一致,看法和態度也就不同。毛澤東也持有同樣的看法,并分析了立場與態度、行為的關系。孔子曾提出,“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孟子則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些思想,都把百姓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毛澤東對于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主張“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并且主張“必須將古代封建統治階級的一切腐朽的東西和古代優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帶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東西區別開來。”[2](P707-708)針對于此,毛澤東強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1](P1094-1095)如何才能向人民負責,那就要認真搞調查研究,達到主觀與客觀的統一,避免出現失誤,給人民的利益帶來損失。在調查研究方面,毛澤東指出,“邁開你的兩腳,到你的工作范圍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學個孔夫子的‘每事問,任憑什么才力小也能解決問題,因為你未出門時腦子是空白的,歸來時腦子已經不是空的了,已經載來了解決問題的各種必要材料,問題就是這樣子解決了。”[5](P110)可見,毛澤東吸取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第三,毛澤東在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中的經驗總結。毛澤東的立場也是在實踐中逐漸發生變化的,最終形成正確的立場觀。據毛澤東陳述,“我是個學生出身的人,在學校養成了一種學生習慣,在一大群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學生面前做一點勞動的事,比如自己挑行李吧,也覺得不成樣子。那時,我覺得世界上干凈的人只有知識分子,工人農民總是比較臟的。知識分子的衣服,別人的我可以穿,以為是干凈的;工人農民的衣服,我就不愿意穿,以為是臟的。革命了,同工人農民和革命軍的戰士在一起了,我逐漸熟悉他們,他們也逐漸熟悉了我。這時,只是在這時,我才根本地改變了資產階級學校所教給我的那種資產階級的和小資產階級的感情。”經過轉變,毛澤東認為,“最干凈的還是工人農民,盡管他們手是黑的,腳上有牛屎,還是比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都干凈。這就叫階級感情起了變化,由一個階級變到另一個階級。”[1](P851)毛澤東所說的階級感情發生了變化,也就是立場改變了,在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從青年學生的立場轉到了勞苦大眾的立場上。
三、毛澤東立場觀的主要內容
毛澤東的立場觀內容豐富,不僅指出了共產黨人要始終要站在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立場,而且還指出了個人利益要服從革命利益,科學對待手中的權力,進而樹立正確的立場。對于站在錯誤的立場的人,要有所區分,分別通過批評教育乃至斗爭的方法使之轉變過來。
(一)共產黨人要始終站在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立場。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毛澤東都強調這一正確立場,并親自踐行這一理念,終其一生,一以貫之。首先,他指出要充分認識到人民大眾的力量。倘若沒有認識到人民大眾的力量,不清楚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基本觀點,恐怕很難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之上。發自內心對人民群眾的敬佩,才會站在人民的立場。早在1919年7月,毛澤東在《民眾的大聯合》中就認識到了民眾的力量,他寫道:“民眾的大聯合,何以這么利害呢?因為一國的民主,總比一國的貴族資本家及其他強權要多。”[6](P309)他分析了國內的情況,最后呼吁“我們應該進行我們的大聯合。”[6](P311) 1927年毛澤東在湖南考察農民運動,看到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他指出,“廣大的農民群眾起來完成他們的歷史使命,乃是鄉村的民主勢力起來打翻鄉村的封建勢力。……孫中山先生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沒有做到的事,農民在幾個月內做到了。”[5](P15) 1937年5月,毛澤東強調,“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組成、鞏固及其任務的完成,民主共和國在中國的實現,絲毫也不能離開這一爭取群眾的努力。如果經過這種努力而爭取千百萬群眾在我們領導之下的話,那我們的革命任務就能夠迅速地完成。”[5](P279) 1941年1月,在《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跋中,他指出,“沒有滿腔的熱忱,沒有眼睛向下的決心,沒有求知的可往,沒有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必須明白: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這一點,就不能得到起碼的知識。”[1](P790)毛澤東深深體會到了人民大眾的力量是無窮的。
其次,毛澤東指出要為廣大的人民群眾謀利益,保護人民。關于為人民服務、為人民大眾謀利益的論斷,毛澤東講了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全心全意的意思就是集中一切精力、心思為人民群眾謀利益,而不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一文中強調,“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P1004)“完全”和“徹底”兩個詞語足可以體現出“全心全意”所蘊含的深意。為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就會面臨犧牲的情況。對于這一點,毛澤東指出,“要奮斗就會有犧牲,死人的事情是經常發生的。但是我們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數人民的痛苦,我們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1](P1005)回想革命戰爭時期,有多少革命先烈為了人民的解放而拋頭顱灑熱血,他們將永垂不朽!正如毛澤東所說,這些革命先烈的犧牲是“比泰山還要重的”。即便人民群眾有缺點,也要站在人民的立場上來說話。“對于人民的缺點是需要批評的,我們在前面已經說過了,但必須是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場上,用保護人民、教育人民的滿腔熱情來說話。”[1](P872)endprint
再次,毛澤東時刻都具有憂患意識,提醒共產黨人保持與人民群眾血與肉的聯系,千萬不要脫離群眾。中國共產黨自從誕生起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但是在復雜的環境中也面臨著脫離群眾的危險。毛澤東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他指出,“必須有為人民服務的高度的熱忱,必須聯系群眾,而不要脫離群眾。”在抗日戰爭勝利的前夜,毛澤東強調:“應該使每個同志明了,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1](P1096)最使他擔憂的是一些錯誤的思想存在頭腦之中,“它使革命隊伍失掉嚴密的組織和紀律,政策不能貫徹到底,黨的組織和黨所領導的群眾發生隔離。這是一種嚴重的惡劣傾向。”[2](P360)
(二)個人利益要服從革命利益,科學對待手中的權力,進而樹立正確的立場。站在誰的立場,就是為了誰的利益著想,立場的背后是人的利益選擇。毛澤東也深知這一點,他指出:“一個共產黨員,應該是襟懷坦白,忠實,積極,以革命利益為第一生命,以個人利益服從革命利益;無論何時何地,堅持正確的原則,同一切不正確的思想和行為作不疲倦的斗爭,用以鞏固黨的集體生活,鞏固黨和群眾的聯系;關心黨和群眾比關心個人為重,關心他人比關心自己為重。這樣才算得一個共產黨員。”[2](P361)在這段話中毛澤東對共產黨人提出了要求,明確了革命利益為第一位的,個人利益要服從革命利益。具體來說,毛澤東對如何樹立正確的立場,提出了自己的方法。
毛澤東強調,要與錯誤立場背后的思想作斗爭。他先指出了現實存在的個人和黨關系處理不正確的情況,一些人“他們在口頭上雖然也說尊重黨,但他們在實際上卻把個人放在第一位,把黨放在第二位。”[1](P821)針對這種情況,在《反對自由主義》一文中,毛澤東主張積極的思想斗爭,認為“每個共產黨員和革命分子,應該拿起這個武器。”[2](P359)這篇文章把自由主義的表現進行了歸納,共有十一種,第七種和第八種就與錯誤的立場緊密相關。“見群眾不宣傳,不鼓動,不演說,不調查,不詢問,不關心其痛癢,默然置之,忘記了自己是一個共產黨員,把一個共產黨員混同于一個普通的老百姓。”[2](P360)還有面對損害群眾利益行為的看法和態度,“見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不憤恨,不勸告,不制止,不解釋,聽之任之。”[2](P360)應該怎么辦呢?毛澤東提出:“共產黨員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應以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應以個人利益服從于民族的和人民群眾的利益。”[2](P522) “任何一種東西,必須能使人民群眾得到真實的利益,才是好的東西。”[1](P865)對于不符合人民利益的思想和行為都要糾正,“每句話,每個行動,每項政策,都要適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錯誤,定要改正。”[4](P1128) 1952年10月29日上午,毛澤東去徐州考察黃河故道,他發現徐州周圍山上的樹木較少,有人告知可能與古戰場有關,清朝乾隆皇帝曾經說這個地方是“窮山惡水,潑婦刁民”,這時毛澤東說:那是對勞動人民的污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嘛!發動群眾,依靠群眾,窮山可以變成富山,惡水可以變成好水。[7]可見毛澤東內心中深藏著對人民群眾深厚的感情,立場堅定地站在人民這邊。
另外,毛澤東指出,要科學對待手中的權力,權為民所用。毛澤東認為權力為人民所賦予,必須正確使用,不可濫用。“人民要解放,就把權力委托給能夠代表他們的、能夠忠實為他們辦事的人,這就是我們共產黨人。”[4](P1128)所以,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我們的權力是誰給的?是工人階級給的,是貧下中農給的,是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廣大勞動群眾給的。”[8]毛澤東認為共產黨作為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本身決沒有私利可圖。這正與馬克思、恩格斯的論述是一致的,他們強調,共產黨人“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3](P285)
(三)用批評教育和斗爭的方法來改變錯誤的立場。毛澤東對站在錯誤立場的人,提出了兩種不同的解決方法。對于無產階級中一部分人還存在錯誤的立場,應該采取批評教育的方法。“我們應該長期地耐心地教育他們,幫助他們擺脫背上的包袱,同自己的缺點錯誤作斗爭,使他們能夠大踏步地前進。”[1](P849)教育的方法就是讓他們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而且要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我們說的馬克思主義,是要在群眾生活群眾斗爭里實際發生作用的活的馬克思主義,不是口頭上的馬克思主義。”[1](P858)對于一些只會背誦馬克思主義書本上的個別結論和個別原理的人,毛澤東提出了嚴厲批評,他主張“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要能夠精通它、應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應用。”[1](P815)如果能夠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觀點解釋說明中國的一兩個實際問題,就算取得了效果,被說明的東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則取得的成績就越大。
對于另外一些站在錯誤立場的人,尤其是那些為了個人利益、局部利益鬧獨立性的人,毛澤東提出用斗爭的方法進行處理,維護黨的團結、人民的利益。“為個人利益為局部利益鬧獨立性的人也是不老實的人。一切狡猾的人,不照科學態度辦事的人,自以為得計,自以為很聰明,其實都是愚蠢的,都是沒有好結果的。……我們一定要建設一個集中的統一的黨,一切無原則的派別斗爭,都要清除干凈。要使我們全黨的步調整齊一致,為一個共同目標而奮斗,我們一定要反對個人主義和宗派主義。”[1](P822)
四、毛澤東立場觀的當代價值
當今社會,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改革也進入深水區,勢必會觸犯到一些人的利益,黨員干部樹立正確的立場就顯得尤為重要。回顧和研究毛澤東的立場觀,對于保持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毛澤東的立場觀給黨員干部指明了方向,為保持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毛澤東作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對人民的摯愛是發自內心的,也是在長期革命和建設中得來的。只有堅持人民的立場,黨才能擁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才能夠立于不敗之地。市場經濟條件下,來自社會的各種誘惑也日益增多,面對糖衣炮彈的侵襲,需要一種堅定的立場。倘若失去了堅定的立場,就有可能會迷失方向。重溫毛澤東的立場觀,則能從中汲取力量,應對挑戰,反腐防變,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從而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9]
另外,毛澤東的立場觀為改革開放掃除障礙,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提供力量源泉。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需要黨員干部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全國各族人民的熱情參與。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齊心協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這個時候立場問題就顯得格外重要,立場不堅定,黨的方針、政策則很難貫徹落實,黨和人民的事業就會停滯不前。站在人民的立場,則會產生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向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和理想奮斗,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澤東早期文稿[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0.
[7]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1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620-621.
[8]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2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581.
[9]唐偉鋒.改善社會風氣: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條件[J].理論月刊,2014(1):.
責任編輯 張忠友
通信地址:天津市河西區大沽南路1310號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社會科學部 郵編:3002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