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剛等
[摘要] 預評估方法是近年使用較多的研究手段,常被應用于洪水等自然災害影響的分析與測量、對工程建設項目的勞動安全衛生等方面影響的研究分析以及商業項目的成本預測、風險估計與可行性判斷。本文首先對預評估的定義進行界定,介紹了可接受度分析、可行性分析及風險分析等國內外預評估所常用的方法,并建議預評估應當注重背景分析等分析方法,明確重點領域,判斷可實現性,以期整理歸納預評估中應用的研究方法。
[關鍵詞] 預評估;方法學;風險分析
[中圖分類號] R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5)05(c)-0037-06
[Abstract] Pre-feasibility study is more used research methods in recent years, it is used in the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natural disasters such as floods, analysis of labor safety and health impacts of some construction projects, prediction and the cost of commercial project risk estimate and judge the feasibility. This article firstly gives the definition of the pre-feasibility study defines, introduces the commonly used methods to assess the acceptable degree analysis, feasibility analysis and risk analy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And it suggestes that the pre-feasibility study should focus on the background analysis, a clear focus areas, judgment can be realized, in order to summarize the research methods applied in the pre-feasibility study.
[Key words] Pre-feasibility study; Methodology; Risk analysis
預評估方法作為近年來使用較多的研究手段,國內外目前普遍將其運用于洪水等自然災害影響的分析與測量、對一些工程建設項目的勞動安全衛生等方面影響的研究分析以及商業項目的成本預測、風險估計與可行性判斷。預評估方法在諸多領域均具有較為廣闊的運用前景,預評估方法利用前提是厘清內涵、分析常用方法及風險分析。
1 預評估內涵界定
預評估指對政策或項目在規劃階段時進行可行性分析、優缺點評估和優先順序評估[1]。優缺點評估指項目的優勢和劣勢進行羅列并討論的研究方法,以規避項目劣勢并發揮項目優勢[2]。優先順序評估是指確定評估技術應考慮的各項因素的優先順序。確定優先順序的目的是使衛生技術評估投資的效益最大化。確定優先順序包含著在某些方面要進行評估活動的成本與效益的價值判斷,同時也需要考慮評估的可行性[3]。
2 預評估方法介紹
根據國內外現有文獻,預評估普遍采取以下5個步驟:①背景分析,介紹項目的背景情況、問題現狀及范圍,梳理預評估的意義和目的等;②可接受度分析,運用利益相關者分析法,分析利益相關者對項目開展的態度、認知和潛在影響等;③可行性分析;④風險分析;⑤結論與建議,總結從研究中得出的關鍵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
2.1 可接受度分析
目前部分預評估相關文獻采用了可接受度分析,以了解項目的實施效果。可接受度的分析通常使用問卷調查法[4]、利益相關者分析法[5],其中利益相關者分析法調查效果更為全面。
利益相關者分析用于分析與利益相關的所有個人和/或組織,幫助在戰略制訂時分清重大利益相關者對于戰略的影響[6]。
張艷春等[7]在對社區衛生服務藥品政策實施的研究中開展了對相關政府部門、城市醫院、社區衛生機構、社區居民、藥品和生產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分析,分析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藥品政策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
Hall[8]在對帕克斯維爾環境解說中心的預評估中采用了利益相關者分析法,開展了對當地居民、社區代表、政府機構、委員會代表的調查,對項目的可接受性進行了有效的評估。
2.2 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是運用全面、系統的分析方法,以經濟效益為核心,圍繞影響項目的各種因素,借助大量的數據資料論證擬建項目是否可行,它是解決項目投資前期分析的主要手段[9]。
可行性分析最早出現于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戰后”廣泛應用于經濟、技術和管理領域。目前,在一些西方國家中,可行性分析法已拓展到工業科學技術、市場經濟預測、信息科學、系統工程和企業經營管理等眾多領域,已成為分析建設項目最佳經濟效果的專門手段。而在我國,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發現當前可行性分析主要應用于工程建設項目的評價,政策可行性鮮有涉及。
目前國內外主要從技術、經濟、保障機制等方面,分析項目可行性。所用方法主要有:
2.2.1 模型分析法
模型分析法是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運籌學家Satty提出,是一種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多目標決策分析方法論。對目標(因素)結構復雜而且缺乏必要的數據情況下,采用此方法較為實用,是系統科學中常用的一種系統分析方法,因而成為系統分析的數學工具之一。
朱榮[10]在對電子政務項目預評估的研究中應用了模型分析法,該模型包括電子政務建設指標體系、戰略標桿和戰略目標貢獻度計算三個模塊,為項目立項前的預評估工作提供了科學客觀的解決方案。
趙飛[11]在對中國臺風災害損失的預評估研究中應用了模型分析法,給予模糊數學法建立了預評估模型,選取了“最低氣壓”、“最大風速”、“過程最大”、“降水量”、“天文大潮指數”等指標引入模型,從而實現對臺風災情的定量評估。
2.2.2 情景分析法
當前分析項目可行性,一般通過調研分析項目技術準備情況,利用情景分析法分析成本收益情況[12],并分析項目優劣勢、機會與挑戰等[13-14],并對項目所需的政策法規和管理層面的相關保障機制進行分析[15]。
所謂情景分析法,是將規劃方案實施前后、不同時間和條件下的環境狀況,按時間序列進行描繪的一種方式。作為一種評估與預測思想,情景分析法是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方法的綜合集成[16]。20世紀40年代末美國蘭德公司首先將情景分析法應用于軍事領域[17],此后該方法得到迅速發展,并相繼形成了美國模式、法國模式、OECE模式和歐洲共同體模式等[18],目前廣泛應用于政府規劃、公司規劃、市場開發、產品開發等方面。國內對情景分析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但經過數年的發展,目前已從早期的理論介紹發展為實際應用,并在多個領域的管理決策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情景分析法以定性分析和定量計算相結合,在確定研究主題的基礎上,識別關鍵因素,通過驅動力的篩選和預測,構筑未來的發展情景,以情景間的比較結果為依據,選擇最優發展方案,為決策提供支撐。但應看到,情景分析法本身存在局限性:一是過分依賴管理者直覺,缺乏程序化模式,過程復雜,操作困難;二是近期效果不顯著;三是易受傳統模式制約。
2.2.3 態勢分析法(SWOT分析法)
由舊金山大學管理學學者于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SWOT四個英文字母分別代表: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威脅(threat)。即基于內外部競爭環境和競爭條件下的態勢分析,將與研究對象密切相關的各種主要內部優勢、劣勢和外部的機會和威脅等,通過調查列舉出來,并依照矩陣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統分析的思想,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分析,從中得出一系列相應的結論,而結論通常帶有一定的決策性。
態勢分析法作為一種系統思維,優點就在于考慮問題全面,而且可以將問題的“診斷”和“開處方”緊密結合在一起,條理清楚,便于檢驗。但正由于這種直觀和簡單,使得態勢分析法不可避免地帶有精度不夠的缺陷。因此,應用態勢分析法時,必須對項目的優劣勢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必須正確區分現狀與前景,同時注意簡潔化,避免復雜化與過度分析。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文獻查閱法、專家訪談法獲得現狀及對發展趨勢的預測等記錄資料;可以通過專題論證會法,了解各利益相關者的觀點,探討項目的意義、影響因素及實施的可行性;可以通過政策分析法,了解項目是否具有政策支持,項目的主導思想是否與相關法律法規相一致,以期分析政策可行性。
總之,可行性分析中方法各有利弊,應結合實際,綜合運用,分別從項目發展的意義和必要性、項目發展的趨勢、內外部環境條件及發展項目的政策一致性等角度綜合闡述可行性。
2.2.4 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是按照一定的原則,采用一定的方法,利用成本計劃、成本核算和其他有關資料,控制實際成本的支出,揭示成本計劃完成情況,查明成本升降的原因,尋求降低成本的途徑和方法,以達到用最少的勞動消耗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的目的。成本分析常用方法有對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及相關分析法。
2.2.4.1 對比分析法 對此分析法是按照當期發生的成本數據與具有可比性的其他指標進行比較,通過對比分析來說明企業成本變動情況。王偉[19]在對煤炭企業的成本分析研究中指出應用對比分析法,通過橫向對比、縱向對比、實際發生與計劃指標對比的方式可以全面有效分析煤炭企業成本。靳剛[20]在對企業成本分析的研究中指出對比分析法可以了解企業成本升降及發展趨勢,查明原因,提出進一步改進措施。
2.2.4.2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依據分析指標與其影響因素的關系,從數量上確定各因素對分析指標影響方向和影響程度的一種方法。因素分析法既可以全面分析各因素對某一經濟指標的影響,又可以單獨分析某個因素對經濟指標的影響,在財務分析中應用頗為廣泛[21]。鄧桂清[22]、龐靜[23]指出因素分析法可以分析成本增減原因,將成本信息反饋到經營管理中,成本費用將得到有效控制。
2.2.4.3 相關分析法 企業的各種經濟指標,存在著相互依存關系,一個指標變了,就會影響到其他經濟指標。例如生產數量的變化,必然會引起成本的相應變化,利用數學方法進行相關分析,找出有關經濟指標之間規律性的聯系,即為相關分析法。
2.2.4.4 收益分析 收益的概念最早出現在經濟學中。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指出收益是“那部分不侵蝕資本的可予消費的數額”,將收益視為財富的增加。基于上述理論的基礎, Alfred Maarshell 在其《經濟學原理》中提出區分實體資本和增值收益的經濟學收益思想。20世紀初期,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爾文·費雪在其《資本與收益的性質》一書中首先從收益的表現形式上分析了收益的概念,提出了三種不同形態的收益:精神收益,精神上獲得的滿足;實際收益,物質財富的增加;貨幣收益,增加資產的貨幣價值。1946年,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希克斯在《價值與資本》中指出:“在期末、期初保持同等富裕程度的前提下,可以在該時期消費的最大金額”,把收益概念發展成為一般性的經濟收益概念。對于收益分析,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幾種方法:
①收益法。收益法是預計估價對象未來的正常凈收益,選用適當的資本化率將其折現到估價時點后累加,以此估算估價對象的客觀合理價格或價值的方法[24]。收益法適用于有收益或有潛在收益,并且收益和風險都能夠量化,如商業、旅館、餐飲、寫字樓、公寓、游樂場、廠房及農地等房地產,還可用來檢驗市場比較法和成本法評估出來的價值可靠性;而對于收益或潛在收益難以量化的價格評估則不適用,如政府辦公樓、學校公園、圖書館等公用、公益房地產。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資產評估起步很晚,在指標體系建立和評估理論、方法等方面,我們基本上借鑒或沿用了發達國家的最新成果,雖然在評估理論研究方面與發達國家也基本處于相近水平,但是在評估實踐中對于收益法的應用仍存在巨大差異。當前,在我國制約收益法應用的因素主要表現為:一是信息來源的匱乏;二是缺少能夠熟練運用收益法的高素質人才;三是部分評估報告質量不高,社會支持率較低。
②BASS模型。Bass模型最早由美國的Frank Bass于1969年提出,最初用來預測耐用消費品銷售情況,在此基礎上,一些研究者不斷放寬Bass模型的假設條件、細分Bass模型的參數,隨著Bass 模型的逐漸完善,其日漸成為許多研究者進行實際應用研究的工具[25],被逐漸用于各個領域,特別是用于高新技術領域。張劼[26]提出在Bass模型的基礎上,加入周期性購買的因素,對新產品潛在收益進行研究,進一步完善了模型,增強了Bass模型的應用性。無獨有偶,趙驊[27]也提出通過Bass模型預測新產品銷售價格,獲得無重復購買條件下的產品潛在收益的類型分布。
Bass模型盡管發展迅速,但依然存在諸多問題。該模型提供的是消費者數量,而不是產品銷售量,但是理論上銷售量可以根據顧客的使用頻率間接估算;該模型在理論上比較可靠,但只能適用于在市場中已經存在一定時期的新產品的市場預測,而對于剛剛上市的新產品,其模型中的創新系數和模仿系數企業無法做出可靠的估計,此時就需要對模型做出一定的補充。
2.2.5 成本收益分析 成本收益分析是綜合運用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對法規議案或政策建議可能對經濟、社會、環境產生的影響,進行成本、收益量化或者貨幣化的一種分析評估方法,其實質是預測法規實施后產生的社會總成本、總收益和凈收益[28]。
成本收益分析來源于經濟學,是效益評價的方法之一,主要適用于有形的、可以用貨幣衡量的支出項目的效益,如公共工程項目,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與哲學或者政治學密切相關的政府決策領域,及涉及道德評價的生命、健康、環境等領域。目前運用的方法主要有:
①凈現值法凈現值法(NPV)是按照一定的年利率,計算衛生規劃或衛生活動各個方案在實施周期內各年所發生所有成本是現值之和與所有效益的現值之和,再計算效益現值和與成本現值和的差[29]。
②值指數法現值指數法是通過計算比較現值指數指標判斷決策方案好壞的方法。所謂現值指數(PI)是指未來收益的現值總額和初始投資現值總額之比,其實質是每一元初始投資所能獲取的未來收益的現值額[30],PI=未來現金凈流量總現值/原始投資額現值。如果投資項目的現值指數≥1,表明該投資項目的投資報酬率高于或等于預定的貼現率,該項目可以接受;反之項目不可接受。在多個備選項目的互斥選擇中,應接受現值指數>1最多的投資項目。
③內含報酬率法內含報酬率又為內部收益率,是指能夠使未來現金流入現值等于未來現金流出現值的折現率,或是使投資方案凈現值為零的貼現率。內含報酬率法是根據方案本身內含報酬率來評價方案優劣的一種較好的方法[31]。內含報酬率大于資金成本率則方案有效,且內含報酬率越高方案越優。成本-收益分析法對于實行績效、選擇最優投資方案具有重要意義。但衡量的過程涉及的因素較多、技術面較廣、過程較復雜,實際運用起來難度較大,使成本收益分析在管理工作及其人員素質、技術水平等方面要求更高。在進行決策時,應根據實際選擇不同方法,從整體來看,如果投資項目不可分割,則應采用凈現值法;如果投資項目可以分割,則應采用現值指數法,且優先采用現值指數高的項目;如果投資項目的收益可以用于再投資,則可采用內含報酬率法。同時,在必要的情況下還可以采取一些其他的方法,如成本-效果分析法、最低費用選擇法等。
2.3 風險分析
風險分析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前者是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計算出完成任務所需的費用、進度、性能三個隨機變量的可實現值的概率分布。而后者則是一種識別和測算風險,通過開發、選擇和管理方案來解決這些風險的有組織有效率的手段,包括風險識別、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三個方面[32]。本文提到的風險分析都是后一種定義。
當前,從應用領域來看,風險分析多應用于工程、自然災害,而較少涉及到醫療衛生領域;從風險類型來看,系統運行風險研究較多,而項目研制風險較少。國際上,對風險分析的研究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起先由于受認識水平和研究手段的限制,風險分析現狀多是針對單一風險進行,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探討關于多種風險因素的綜合分析方法和實踐[33]。目前,普遍贊同從項目實施過程、項目可持續性兩個層面對項目的風險進行初始評估,指出解決方案,在下一步評估中深入分析。其中,主要運用以下幾種方法:
2.3.1 風險綜合評價法
風險綜合評價的方法中,最常用、最簡單的分析方法是通過調查專家的意見,獲得風險因素的權重和發生概率,進而獲得項目的整體風險程度。
2.3.2 專家調查法
專家調查法也稱專家評估法,是以專家為對象,組織各領域的專家運用專業方面的知識和經驗,通過直觀的歸納,對過去、現在及發展變化過程進行綜合分析與研究,找出變化、發展規律,從而對預測對象未來的發展區實際狀況做出判斷[34]。
專家調查法適用于風險分析的全過程,在實施的具體過程中,具有眾多優點:①針對性強;②采用本領域專家且遵循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具有一定科學性;③隨機抽取專家,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公平性;④程序相對固定,可操作性強,容易推廣使用。同時,也存在諸多不足:①依靠專家的知識和工作經驗來進行判斷,其自我意識性強,客觀性弱;②定性和定量方法結合程度不夠。
除了以上兩種方法外,還有蒙特卡洛模擬技術、風險概率估計、風險解析法、概率數分析及層次分析法。每種方法各有適用范圍及優缺點,在實際情況中應結合實際,綜合運用。
2.3.3 蒙特卡洛模擬技術
蒙特卡洛(Monte Carlo)模擬是一種研究分布特征的方法,它通過設定隨機過程,反復生成時間序列,計算參數估計量和統計量來實現。20世紀40年代,隨著電子計算機的出現,隨機試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成為可能,蒙特卡洛方法也隨之產生[35]。
基本路線方法是,當所求問題的解涉及到某個事件的概率、某個隨機變量的數學期望,或者是與概率、數學期望有關時,通過某種實際實驗的方法,得出該事件發生的頻率,或該隨機變量若干個具體觀察值的算術平均值,由它得到問題的解。
在系統中各個單元可靠性特征量已知的情況下,系統的可靠性過于復雜,難以建立可靠性預計的精確數學模型或模型太復雜而不便實際應用時,就可以利用隨機模擬法來近似計算出系統可靠性的預計值,且其預計精度隨模擬次數的增多逐漸增高。但由于時間序列需要反復生成,所以蒙特卡洛模擬法要在高容量和高速度的計算機的基礎上完成,因此只是在近些年才得以廣泛推廣。
蒙特卡洛模擬方法能較逼真地描述具有隨機性質的事物的特點,受幾何條件限制小,易確定誤差,程序結構簡單易于實現。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收斂速度慢、誤差具有概率性等。
除了以上三種方法外,還有風險概率估計、風險解析法、概率數分析及層次分析法。每種方法各有適用范圍及優缺點,在實際情況中應結合實際,綜合運用。
3 建議
由目前國內外文獻分析可知,發現預評估通常以可行性分析為核心,對項目的技術準備情況、成本收益及環境、社會和法規政策風險與影響進行分析。
基于上述梳理對預評估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3.1 進行背景分析,把握現狀
通過文獻和政策報告回顧分析,對預評估對象發展現狀進行研究,旨在總結問題與經驗,判斷預評估區域建設的潛在重點領域。分析當前預評估區域的財力、人力、技術、運行機制保障投入,判斷預評估區域對項目啟動所做的制度準備和政策儲備能否滿足項目啟動實施的基本需求。
3.2 進行社會可接受性分析,了解實施效果
首先結合利益相關者分析法,針對預評估項目所涉及的不同利益相關者的構成、活動參與動機、潛在影響力大小等進行分析。其次通過訪談和焦點組座談等方法,調查各主要利益相關者代表對項目創建的接受度,具體將圍繞社會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倫理和民俗文化角度。
3.3進行可行性研究,判斷開展情況
圍繞項目設計方案,結合SWOT法,分析項目的技術優勢、劣勢、機遇及挑戰,判斷技術可行性。其次通過成本收益分析,了解預評估對象現有經濟發展水平和健康產業資本投資能力,判斷項目經濟可行性。圍繞項目創建項目對立法、衛生政策和相關機制的需求和影響,探討項目的制度可行性。
3.4 進行風險分析,預計風險因素
首先運用風險綜合評價法,識別項目的不確定性(主觀上無法控制)因素,分析其環境狀況和環境對方案的敏感程度。具體將制訂風險因素調查表,甄別主要風險因素,并采取專家咨詢法判斷風險因素權重和發生概率,判斷項目實施的整體風險情況。其次結合社會可接受性分析和可行性分析等結果,從社會、經濟發展及立法政策等方面估計各種風險情況下項目在當前環境中的可持續性。
3.5判斷可實現性,明確重點領域
基于上述分析結果,判斷預評估對象創建目標實現的可能性大小,同時利用情景分析法分析可實現結果的預期和非預期影響。結合預評估對象的現狀和發展速度,指出未來項目建設的重點領域、關鍵因素和主要機制措施。
[參考文獻]
[1] The steps of a project on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disposal[EB/OL].http://www.juanico.co.il/Main%20frame%20-%20English/Issues/Feasibility%20studies.htm
[2] 戚晶.建設項目中BOT融資模式優缺點分析[J].科技風,2009,(14):97.
[3] 王海銀,何達,王賢吉,等.國內外衛生技術評估應用進展及建議[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4,7(8):19-23.
[4] 霍艾湘.關于民辦高校大學生思政課可接受度的調查與研究[J].價值工程,2011,30(29):253-254.
[5] 王永蓮.利益相關者分析方法在衛生政策改革中的應用[J].醫學與哲學,2006,27(4):23-25.
[6] 李鵬忠,周鑫.新醫改背景下利益相關者分析方法的應用現況[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2,32(7):26-28.
[7] 張艷春,黨勇,趙琨.社區衛生服務藥品政策實施的利益相關者分析[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0,3(5):47-51.
[8] Hall O. An environmental interpretive centre for the Par-ksville-Qualicum and surrounding area pre-feasibility study [R]. Parksville-Qualicum:Parksville-Qualicum Government,2009.
[9] 梁克.投資項目可行性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1,(7):53-56.
[10] 朱榮.基于戰略目標貢獻度的電子政務項目預評估模型研究[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6,3(45):52-54.
[11] 趙飛.登錄中國臺風災害損失預評估模型研究[J].災害學,2011,26(2):81-84.
[12] 程正剛,房鑫炎,俞國勤,等.基于脆弱性的電力應急體系災害損失預評估[J].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2010,38(16):68-72.
[13] Nigim K,Munier N,Green J. Pre-feasibility MCDM tools to aidcommunities in prioritizing local viablerenewable energy sources[J]. Renewable Energy,2004,29(11):1775-1791.
[14] 趙飛,廖永豐,張妮娜,等.登陸中國臺風災害損失預評估模型研究[J].災害學,2011,26(2):81-85.
[15] 王慧民,葉金玉,林雅萍,等.面向預警的臺風災害預評估指標體系探討[J].亞熱帶資源與環境學報,2013,8(1):25-32.
[16] 岳珍,賴茂生.國外“情景分析”方法的進展[J].情報雜志,2006,(7):59-64.
[17] 秦燕.情景分析法與戰爭游戲法之比較[J].情報探索,2006,(12):111-112.
[18] 孫建軍,柯青.不完全信息環境下的情報分析方法-情景分析法及其在情報研究中的應用[J].圖書情報工作,2007,51(2):63-66.
[19] 王偉.煤炭企業成本分析方法探討[J].會計之友,2013,(5):13-15.
[20] 靳剛.企業成本分析的內容和方法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0,(7):178.
[21] 楊妍瓏.淺議杜邦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在財務管理中的應用[J].財政監督,2010,(20):34-36.
[22] 鄧桂清.連鎖替代法在成本分析中的運用[J].今日科苑,2007,(8):34.
[23] 龐靜.因素分析法在標準成本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證券期貨,2012,(8):112-113.
[24] 紀益成.收益法及其在企業價值評估中的相關問題研究[J].經濟管理,2008,(14):91-96.
[25] 徐玖平,廖志高.技術創新擴散速度模型[J].管理學報,2004,1(3):330-340.
[26] 張劼.重復購買的新產品潛在收益BASS模型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8,(10):21-25.
[27] 趙驊.基于Bass模型的新產品潛在收益分布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7,24(2):168-170.
[28] 范軍.成本收益分析:基本理論與我國立法實踐[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9.
[29] 吳明.衛生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0.
[30] 郭樹聲.凈現值指數法在方案選擇中的錯誤和危害[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5,(9):91-95.
[31] 馮幻子.凈現值法與內含報酬率法比較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15):60-61.
[32] 黃崇福.風險分析基本方法探討[J].自然災害學報,2011, 4(5):1-10.
[33] 毛德華.洪災風險分析的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展望[J].自然災害學報,2012,5(21):8-15.
[34] 荊亞濤,胡立偉,越江.改進的專家調查法在海上風電場拓撲優化選址中的應用[J].風能,2013,(1):43-46.
[35] 牟曠凝.蒙特卡洛方法和擬蒙特卡洛方法在期權定價中應用的比較研究[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3,10(8):1926-1929.
(收稿日期:2015-02-06 本文編輯:蘇 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