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俊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提出,我國教學方法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尤其是在初中數學中,怎樣讓學生對未學的知識進行有效的預習,在課堂上有效地談論問題、探究問題、展開等活動對舊知識的鞏固。就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進行了討論。合作學習的開展,改變了被動接受的學習模式,為積極探討、合作交流,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師生、生生間的交流和溝通。文章主要論述有效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提高數學課堂有效性的幾點實踐性體會,以期共享。
關鍵詞:初中數學;合作學習;數學教學;運用策略
無論在任何一項工作中,合作都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合作,是集體工作的凝聚力,是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小組合作這一教學方式,能夠克服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能夠提高課堂效率,并且將社會心理學融入其中,對學生的認知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在這幾年的實踐中,數學課堂都有可喜的改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越來越高。
一、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含義
小組教學就是說把學生分成小組的形式,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小組的作用能否得到充分的發揮,合作關系能夠實現,是小組合作教學是否具有效果的兩個關鍵點。同時,小組教學不僅僅是學習方式的推廣,更是培養學生合作精神的,重要手段,這也是為以后學生社會能力的一種培養。
合作學習在新課改形勢下,是成功的教學方式,但對于合作學習、探究活動開展的有效性值得探討。初中數學教學中,探討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有助于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有助于學生數學學習的進步。
二、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的學習習慣
(一)要培養學生自己能夠獨立思考的習慣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運用合作性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每一個同學都能參與到學習中,給每個學生自我展示的機會,讓學生能夠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小組學習不斷地交流、探討,讓學生能夠不斷地完善自己的觀點,更為學生能夠想到新的想法打下基礎。但是上面所說的一切都應該建立在一個基礎之上,那就是學生能夠自己獨立思考問題。小組合作式學習,并不是說學生不用自己思考,而是大家都思考去解決同一個問題,學生應該在自己能獨立思考問題的基礎上參與小組學習,這樣學生都能夠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發展。
(二)要培養學生在小組學習中能夠分工合作的學習習慣
合作,并不是一個人的行為,是一種集體行為,這就要求學生在小組學習中要有團隊意識。曾經有個關于三個和尚的故事,就是說當廟里就有一個和尚的時候,是挑水喝的,當又來了一個和尚之后,他們是抬水喝的,但是當有三個和尚的時候竟然沒水喝。由此可見,要想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成功的展開,每個學生都必須要有分工合作的意識。
分工是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做自己的事,可是這并不是那么容易,因為在初中數學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這時就要求對學生的分工也不能相同,所以如何分工這個問題在建立小組之前,老師就應該讓學生先進行協商,老師在一旁進行引導,教會學生應該怎樣解決這樣的問題。例如,在學習圖形的時候,讓每個小組都準備16個小的正方體,然后老師給出數據,讓學生動手粘出正方體或者長方體。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學生必須要合作才能完成,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三)要培養學生正確地交流
現在在許多的課堂上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當一個學生正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其他的學生并沒有認真地聽該學生回答,而是一直舉手大喊:“老師,我來”。交流是實現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的重要前提,通過在交流中學會展現自我。交流的過程也是學生從個體走向集體的過程,給學生帶來更加廣闊的視野。并且交流也具有平等性,每個學生都能夠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樣能夠對學生的主動性和平等性的特質發展起到促進的作用,而且有也可以讓學生從個體思考通過交流變成集體智慧。
(四)優化合作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前提
目前的小組合作多流于形式,首先表現在合作小組的劃分的隨意性,如同桌、前后位、前后排等自成一組,采用的是就近原則。這樣分組,且不說分組應注意學生的層次性、學生的興趣特點以及學習成績的優劣,學生的創新性等的合理搭配,注意性別的合理搭配等,不利于合作學習的推進和開展,組員之間的相互磨合,組員之間的關系融洽,開展合作學習得心應手,隨著小組的重新劃分,所以小組合作學習雖然不能一學期固定不變,但也不能朝令夕改,小組的劃分應注重平等性,利于合作學習的評價的公平性。顯然依據成績劃分,盡量每一個學習小組的平均成績持平,有利于評價的公平性。當然,這樣小組劃分不是固定的,教師可以根據性別、興趣、特長、愛好、性格等方面而綜合考慮,在綜合的基礎上,在保證基本公平公正的基礎上進行微調,確保小組的分組,有助于激發興趣、調動積極性,提高課堂參與度。
(五)明確合作的目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基礎
合作學習的目的不明確是合作低效的又一主要原因。教師上課講累了,或者是聽課老師在就“合作一下”,此時的合作是調適品、裝飾品,對合作的意義、合作的目的認識不夠,合作的有效性就根本談不上。此外,學生在合作時,無所適從,對沒養成合作習慣的學生而言,合作是最令人難受的事,討論時說什么、怎么說等一籌莫展,有的把合作當做釋放,看作熱鬧的瞬間,種種不良現象決定了合作學習的無效和低效,歸根結底還是合作的目的尚不明確。因此,合作活動開展時,教師務必讓學生清楚合作什么,合作到什么程度,并且服務于教學,有了明確、具體的探究任務,合作起來才知道說什么、怎么說,合作才有效。
三、對合作過程進行科學的評價
新的課堂觀,教師身兼數職———學生的合作者、課堂的主導者、活動的參與者,在學生合作中“有疑”時,教師及時參與進去,在合作中遇到障礙時,教師應立刻加入其中,幫助學生尋找突破口,學生在合作時,部分學生懶于參與,教師的監督和督促是很有必要。這些合作任務的提出和開展,教師一直參與其中,在教室內走動,隨時提供幫助和給以建議性的指導,合作、探討熱烈、有序開展,構建了其樂融融的互動課堂。合作學習,是學生主體地位的凸顯,更使課堂模式發生根本的轉變,課堂的有效性也因學生的合作、小組探究而充滿活力,走向高效。
教師要對學生合作的過程進行科學的評價,對學生合作的評價要注重合作過程和合作結果這兩方面進行評價,前者更加注重學習過程,因為這能體現小組的合作情況,后者是對小組合作情況的檢驗。老師要對學生的合作學習進行綜合評價,提高每個學生的信心。
總而言之,在初中數學的教育過程中,需要教師為學生營造出興趣濃厚的學習氛圍。在不斷開發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的同時,提升學生對數學這門學科的熱情,為學生通往知識殿堂的這條大路上做出自己的努力。
參考文獻:
[1]梁立貴.初中數學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11(6)
[2]陳晨.高初中數學合作學習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中國西部科技,2010(21)
[3]徐其權.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科學咨詢,2012(17)
[4]龐國斌,王冬凌.合作學習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6
[5]王坦.合作學習:一種值得借鑒的教學理論[J].普教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