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明強 李翊權 蔡輝
摘 要 極峰30由河北極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用QY-1×Q2117選育而成,2013年通過國家審定。基于此,通過極峰30示范推廣種植,該品種表現增產潛力大,生育期適中,綜合抗性好,適合在思南縣大面積推廣種植。
關鍵詞 玉米新品種;極峰30;特征特性;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6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18-0-02
2014年,在思南縣涼水井鎮冉家坳村示范推廣70 hm2,平均單產9 351 kg/hm2,最高產量10 684.5 kg/hm2。
1 特征特性
極峰30在思南春玉米區出苗至成熟114 d。幼苗葉鞘紫色,葉片綠色,葉緣淺紫色,花藥黃色,穎殼淺紫色。株型半緊湊,株高263 cm,穗位高108 cm,成株葉片數20片。花絲淺紅色,果穗錐型,穗長19 cm,穗行數14行,行粒數42~50粒,穗軸紅色,籽粒黃色、馬齒型,百粒質量35.0 g。其突出優點有:抗倒性極強:具體表現在根系發達、次生根發育早、數量多、莖桿堅韌、抗倒伏;籽粒長且寬:屬大穗大粒型品種,品質優良、出籽率高;抗逆性突出:高抗大小斑病、莖腐病、黑腐病等病害,對氣候不敏感,異常氣候對產量影響不大;結實性良好:雄穗健壯散粉較多,并且授粉期長、無空稈、不缺粒斷行,具有良好的結實性[1]。
2 高產栽培技術
為了充分發揮極峰30抗到抗逆性強的特征特性,揚長避短,實現高產高校的目標,要求做到“培育壯苗、科學管理、施足底肥、巧施穗粒肥”。
2.1 適時播種、培育壯苗
2.1.1 苗床選擇
選擇背風、向陽、距離移栽地較近或移栽地里。苗床地向陽有利于增大彩光面和延長光合時間。背風有利于增溫、保墑,有利于幼苗健壯生長。
2.1.2 建造苗床
建造坑式苗床,一般寬1.5 m,長度視地形及苗床面積而定。苗床面積一般按14.4 m2/667 m2計算。苗床要求床底平整,并撒一層灰土,以利起苗。苗床要在育苗前7 d準備好。
2.1.3 營養土配置
其營養土采用“55115”配方,即每667 m2本田苗床(14.4 m2)按500 kg過篩的疏松肥沃表土或巖窩土,500 kg篩細的優質腐熟有機肥或土雜肥,10 kg磷肥、1 kg鋅肥、250 kg沼肥水或清糞水充分拌勻,其濕度以手捏成團,落地即散為宜。床土配置好即可使用。
2.1.4 肥球制作
將事先拌好的營養土捏成直徑5 cm、高8 cm的紡錘型球體,球中心鑿一個筷子頭大小,深約2.5 cm的小窩凼,然后整齊錯位排列在苗床內等待播種。
2.1.5 催芽播種
由于極峰30是包衣種,不需催芽。播種時將胚朝下播在孔里,要求深度一致。
2.1.6 蓋土覆膜
種子播好后,撒蓋1~1.5 cm厚的細土,澆足,澆透水分,使表土略有水漬,待收水后,在苗床四周開一淺溝,用2 m長的竹片每間隔1 m搭一個拱架,再覆膜保濕育苗,四周用土壓實。同時,苗床周圍施放殺鼠藥防鼠害。
2.1.7 苗床管理
苗床管理主要是控制溫度和濕度。出苗前至二葉期,重點是保溫,膜內溫度通常控制在20~25 ℃,若超過30 ℃,要揭開膜的兩端通風降溫,膜內濕度掌握泥土不發白,如苗床表土發白,要揭膜澆水,并及時蓋嚴,常保持土壤濕潤[2]。二葉期至煉苗前,重點是防止幼苗徒長,控制床內溫度,保持在20 ℃左右,并經常噴水保持土壤濕潤。移栽前7 d左右開始煉苗,根據氣溫情況,逐漸增加揭膜面積,第一天揭膜1/3,第二天2/3,第三天即可全部揭開,移栽前1 d澆足清糞水,以利定根成活。
3 合理密植,規范移栽
針對不同品種,土壤肥力、施肥水平的差異,凈作與套作的不同來確定合理的密度。緊湊型玉米凈作667 m2栽植4 000~4 500株,分帶輪作地667 m2栽植3 500~4 000株;平展型玉米凈作667 m2栽3 200~3 500株,分帶輪作地667 m2栽2 800~3 200株。當幼苗3葉1心時拉繩東西行向錯窩單株定向移栽。寬廂寬帶667 m2栽2 700株,具體規格:行距40~46.67 cm,株距16.67 cm,錯窩單株成45°角定向移栽。
4 平衡配套施肥
施肥比例:N∶P2O5∶K2O=1∶0.5∶0.5,即總N量13~17 kg。底肥以綠肥、廄肥、秸稈和土雜肥等有機肥為主,磷、鉀、鋅肥結合有機肥一次性施入,加施農用復合肥50 kg。667 m2用廄肥不得少于1 000 kg,并施磷肥(普鈣)25~30 kg,氯化鉀10 kg,鋅肥1 kg一次施入。追肥以速效N肥為主,立足早施追肥,尤其要早施苗肥。苗肥:在5~7葉期追總氮量的20%~30%;大喇叭口期(12~13葉):667 m2追總氮量的50%~60%;散粉吐絲期: 667 m2追總氮量的10%~20%,結合化肥深施,以提高化肥利用率。分帶輪作地塊,冬季空帶種植綠肥,來年翻壓入土作為玉米帶,達到用地與養地相結合的目的。
5 加強田間管理和病蟲害的防治
移栽后要加強管理,發現缺苗應及時補苗,結合追肥進行中耕除草培土。病蟲綜合防治優選使用生物農藥;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限制使用中毒農藥,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的農藥和含有上述農藥的復配制劑。在防治過程中以蟲害防治為主,苗期結合移栽及時防治小地老虎,667 m2用3%辛硫磷顆粒劑1.5 kg加細土40 kg混勻撒施;玉米螟用3%辛硫磷顆粒劑1.5 kg加細土40 kg制成毒土,在大喇叭口期丟入心葉進行防治。田間發現紋枯病株即摘出病葉鞘燒毀,并667 m2用井岡霉素高濃度粉劑25 g對水60 kg進行噴霧2~3次。玉米大小斑病在抽雄前后用5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進行噴霧,必要時隔7 d左右再次噴藥防治;同時結合移栽,在田塊四周開好排水溝,以利雨后速排,防止積水。
參考文獻
[1]蘇國修,賈澤鋆,張審靖.鷹豐6號玉米高產栽培技術[J].農技服務,2013(1):675-677.
[2]黃勇.論玉米高產栽培技術[J].農家科技,2014(9):75.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