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修
摘 要: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中教師常用且實用的一種教學手段,教師應該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與反思,提高課堂提問的質量,以此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提問策略
長期以來,課堂提問都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主要起到推動教學發展、啟發學生思維的效用。但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受到置疑,并不能迎合新課程改革的標準。基于此,本文在此淺談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提問策略,以期能夠為相關人士提供有益參考與借鑒。
一、提問需要考慮學生的具體情況
初中數學教學實踐表明,教師的提問并不能引起全體學生的思考與關注,這就表示教師的提問并不真正有效,無法促進所有學生共同發展。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師的提問相對基礎,難度適中。因此,基礎好的學生對這些提問不感興趣,無法使其獲得真實的提升。相反,基礎較差的學生解決不了問題,其沒有參與思考的動力和信心。
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的提問應該考慮學生的具體情況,即融入分層教學理念。以勾股定理的教學為例,教師提出的問題可以是勾股定理是指什么?它能解決什么樣的實際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在黑板上板書一道思考題。
以上問題針對不同基礎與能力的學生,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嘗試思考與解答。這就符合了學生的具體情況,讓全體學生能夠在參與思考的過程中獲得不同程度的提升,教師再對問題進行講解后進行知識的總結與提煉。
二、提問需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在此基礎上,教師在提問時需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也就是要讓學生進行真正的思考,而不是將課堂提問停留在表面。
例如,在學習平行線的過程中,教師提出問題:“兩條互補相交的直線是否就是平行線?”在教學實踐中,多數學生會因為平行線的定義進行感性的回答,進而給出肯定的答案。此時,部分教師否定學生的回答,并直接給出正確的解答。
此時,學生并沒有對提問進行充分的思考,也就導致提問的效力沒有發揮。因此,教師可以故作停留,露出質疑的神情,因此留給學生反思自己的答案。經過思考后,學生察覺如果兩條直線不在一個平面就能推翻這個結論。因此,學生用兩根筆進行實踐操作,并印證自己的思考。經過充分的思考后,學生最終給出否定的結論。
提問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但教師并沒有重視學生的個體,也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性。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反思與總結,完善提問策略,促進初中數學教學的建設。
參考文獻:
和嚴.淺談提問策略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學苑教育,2015(01).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