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生
摘 要:普利策曾說過若國家是航行在大海上的船,那么新聞人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海面上眼觀六路,審視海面上的不測及時發出警告。長久以來,新聞人站在世界的前端通過媒體將發生的事情報道出來,那么新聞人本身的職業精神就會直接導致民眾對新聞的主觀印象。而在新媒體地位逐漸提高的現在,新聞人的工作方式多樣化,同時也存在著部分新聞人職業精神缺失的現象,基于此,本文從三個方面淺析新時期新聞人職業精神的情況。
關鍵詞:新聞人;職業精神;新時期
相比于新聞職業道德、新聞專業主義,新聞職業精神有著更為深刻的含義,是人類意識形態表現的一種形式,也是一種社會責任感,它要求新聞人不僅要珍惜自己的崗位、遵守職業道德,更要求新聞人對民眾、對生活有著很深的熱愛,并將這種熱忱化為自己內心的信念,同時也要將行業規范轉化為主觀的自我控制與約束力。
一、具有的社會功能
(一)牽引力
新聞職業精神要從現實的精神水平出發,不斷提高新聞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并將新聞人的行為引導至一個更高的層次,使社會文明得到提升[1]。而且新聞職業精神也有助于新聞人在復雜的社會背景下尋找到與職業相適應的價值觀,將群體意愿與利益、感情相連,引導群體意識上升到一個更加文明的層面。
(二)約束力
新聞職業精神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群體意識的體現,貫穿于整個新聞職業活動,成為新聞行為的內驅力。當代新聞的傳播離不開新聞人內在的職業精神,那些沒有內心信念、缺乏道德精神和職業精神、否認社會責任感的人無法肩負起成功引導社會文明的責任。它約束著每個新聞人的行動,并對這種行動起著判斷和選擇的作用。
二、存在的問題
(一)價值觀異化
作為新聞人,在職業活動中因復雜的社會背景、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職業精神并不總是積極的,雖然被稱為新聞卻沒有精神內涵。部分新聞人的世界觀及價值觀被異化,出現以單一經濟價值為引導的認知,從而忽視了社會效益,引發價值取向的偏離[2]。例如2013年5月,中國縣域經濟報社組織記者對甘肅平涼市部分縣進行調查采訪,違規以專題的形式刊登了多個整版的形象宣傳,并收取26萬元費用,這類事情的發生就是價值觀異化的表現。
(二)錯誤的新聞報道
隨著新時代的進步,近幾年新媒體的快速發展,致使很多新聞不加深究就被報道出來,而一些新聞人為了提高關注度將一些真偽難辨的新聞報道出來,甚至報道錯誤的新聞將社會輿論引導至相反的方向。例如2014年底流傳甚廣的“醫生手術室自拍”事件,就是因新聞人及媒體失察造成的。這件事不僅引發了廣泛的社會爭論,甚至一度抹黑醫生形象,使本就緊張的醫患關系沖突加劇,也對事件當事人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傷害。
(三)職業認同感弱化
新聞職業精神與職業認同感的聯系是直接的、密切的,它離不開職業認同感的支撐,同時職業精神也是職業認同感上升到一定階段時思想的凝聚。職業認同感是新聞人做事的根本,也是使行業延續下去的根本,表現在對工作的認可、忠誠之上。但是受到個體差異的主觀影響,現在一些新聞人對職業的定位并不明確,對參與職業活動的規范意識有所弱化[3]。在新時期的新聞隊伍中,往往缺乏向心力,缺少主觀塑造行業信譽、傳媒公信力、維護新聞行業利益的自覺。
三、解決對策
(一)嚴格自律
新聞人的工作性質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工作過程中很多時候都需要獨自面對復雜的信息資源,需要進行判斷、取舍以及資源整合,在面對這些新聞對象的時候新聞人需要堅定立場,要做到面對各種誘惑時能不違背事實真相,不背離道德良知。因此新聞人在擁有優秀的職業水平之外,更應該時刻約束自己,嚴于律己,擁有健康積極的個體人格。
(二)加強職業道德的教育
新聞相關的在校生在校期間是培養他們良好思想意識的好時機,因此應該在學校開設與新聞職業道德、新聞職業精神有關的課程,使學生了解到身為一個面對公眾的新聞人應該具備哪些職業精神,遵守哪些職業規范,了解當前新聞界存在的不良現象,并教育學生在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如何解決。對于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的新聞人要進行在崗培訓,保證新聞工作的前提下塑造職業精神。
(三)完善監督機制
新聞人的自律能力固然十分重要,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很好的自控能力,因此這些新聞機構以及新聞人在監督社會的同時也要受到監督,否則很容易導致濫用職權危害公眾。至于監督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種,個人認為比較合理的就是設立獨立的新聞委員會,用來受理新聞受眾對新聞工作中存在問題的意見及不滿。經由委員會調查后確認情況是否屬實,并將結果公布于眾,使其透明化,然后督促該新聞媒體改正或由相關部門處理。還可以設立讀者意見調查員,調查員不僅要代表新聞受眾向媒體反映建議,還要監督新聞人的行為規范。
同時國家還要完善法律法規,制定詳細的規章制度,做到有獎有懲公平公開,鼓勵并推動符合道德標準規的個人或集體行為,使新聞人或新聞媒體心中有所忌憚。
四、結論
目前就新聞人職業精神的研究并沒有成型的理論體系,因此各種分析成果雜亂無序,本文也只是在立足現實的前提下,進行理論分析,簡要剖析了新時期新聞人有關職業精神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以期為新聞職業精神現狀的改善提供一些理論基礎。新聞職業精神的內涵是十分豐富且復雜的,要使新聞人行為規范化,并不能一蹴而就,還要根據實例就事論事,才能有助于職業精神的塑造。
參考文獻:
[1]張曉鋒.新聞職業精神論[D].復旦大學,2008.
[2]鄭瑜,高玉潔.談談新時期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精神[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4,04: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