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敏
摘 要:在英語學科教學中,應該把文化教育的相關內容和知識包含在其中。只有把文化教育融入小學英語教學當中,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才能夠同時學到相關的文化,在面對不同文化的時候,學生才能夠熟練地運用英語來交流。根據實踐英語教學中的具體經驗,說明了怎樣才能更好地把文化教育融入小學英語教學中去以及在融入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關鍵詞:文化導入;跨文化交際;英語教學
一、結合教材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在其中加入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文化知識和課程背景,把課堂內容和相關的文化知識相結合,相輔相成。小學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學習,沒有多少機會接觸到英語的語言環境,所以在遇到和文化相關的溝通問題的時候,學生不能夠完全明白,甚至按照自己的思維和文化背景來解讀。所以,老師應該引導學生主動地去了解所學語言的文化背景,利用新媒體等技術和手段,為學生模擬出真實的語言環境,讓學生可以有機會接觸到平時不了解的文化背景和意境。老師要把一些相關的文化知識和背景素材運用在課堂教學中,增強學生對于不同文化交流溝通的敏感性。
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應該注重文化背景的滲透,在課外也應該努力引導學生進行文化素養的加強和文化知識的補充。要開展一些適合學生的課外活動,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比如,設立英語角、建立英語廣播站、舉辦一些英語比賽等。通過這些活動,給學生一個英語的語言環境,從而讓學生明白怎么在實際中運用這些文化知識。教師也可以在引導學生多閱讀相關的課外資料或文學作品,讓學生感受英語的魅力,了解英語語言背后的文化。
二、語法教學中的文化導入
所有的語言都有其自身的不同于其他語言的特點,這些特點使得這些語言具有不一樣的魅力。教師在教授語法的過程中可以結合這些語法的文化因素,追究其根本,理解這些語法的形成原因。比如,在中國,一個人名字的最前面都是他的姓氏,姓氏后面才是他的名字。但是在西方國家卻是名字在前面,姓氏在后面。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西方人更加關注別人的名字,所以把名字放在了前面。再如,英語中有一個短語“knife and fork”,這個短語做主語的時候后面要加第三人稱單數,這樣的原因是在西方人的生活中,刀和叉是在吃飯的時候一塊使用的,是不可分割的工具,是一個整體。而中國人看到這兩個東西的時候,就只是認為這是兩種東西,所以要分開來說。
總的來說,把文化教育滲透到中小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有助于學生快速、高效地理解所學語言的成因,規范使用,從而更好地溝通。
參考文獻:
鄧炎昌.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
·編輯 魯翠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