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夷
摘 要:主要從信息技術在寄宿制民族高中化學教學中運用的必要性,信息技術在寄宿制民族中學化學教學中運用的優點兩方面進行了闡述。充分地利用信息技術不僅可以幫助自身擺脫以前學習的不足,更快地加強學科的學習,還可以開闊眼界,放開思路,為創造能力的培養提供條件。
關鍵詞:信息技術;化學教學;寄宿制民族高中
一、信息技術在寄宿制民族高中化學教學中運用的必要性
1.寄宿制民族高中的現實情況
寄宿制民族高中的學生主要是來自少數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學生,學生受到生活環境及民族文化的影響,具有特殊的民族性格和道德心理。他們的生活經驗與人生閱歷相對匱乏,即便是化學這樣一門與生活生產實際緊密相關的學科,也成了純理論特抽象的課程。
2.高中時期學生心理發展的情況
從心理學角度看,年齡在15~19歲范圍內的中學生思維正處于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此過程中,感性認識的外界信息主要是靠形象思維獲取的。
3.高中化學課自身的特點
化學知識的傳授主要是以實驗為基礎。有些實驗我們肉眼可以觀測到,有些實驗涉及微觀領域的化學信息,肉眼無法觀察到結果。有些實驗有毒、對身體有害,我們無法在課堂上實驗。有些實驗因為藥品價格高,無法在課堂上做實驗,無法演示給學生看。種種客觀原因,使得化學教學有一定的難度,影響教學的進度。
二、信息技術在寄宿制民族中學化學教學中運用的優點
1.利用信息技術做模擬實驗
例如,在講解晶體結構、電子云和原電池原理等較復雜微觀過程時,就可采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既形象、又直觀,有助于學生視野的開闊,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2.利用信息技術展示效果,提高可視度
例如,在實際操作鈉與水反應的實驗時,學生基本觀察不到鈉熔成小球、在液面四處游動,聽不到發出的“嘶嘶”響聲等現象,這樣就影響了學生對實驗現象的全面觀察,深入了解。如果將這一實驗從俯視的角度直接實物投影到大屏幕或是拍成錄像,上課時在實際演示后及時播放,則全班學生能清晰地觀察到“浮、熔、游、響、紅”五大現象,可視度強,演示效果好,學生很容易接受,也可以達到教授的課堂效果。
3.信息技術可以使復雜的化學實驗簡化,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1)縮短化學反應時間,促使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因為化學反應時間長而無法進行課堂演示的實驗。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僅僅是輕描淡寫一下,讓學生自己去思考、體會。而今,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可以“調快”這種類型的化學反應速度,把整個反應過程在極短的時間內展示給學生觀看。
(2)有些藥品昂貴的實驗,通過模擬的方法,既加強課堂效果又節省開支。做黃金溶于王水實驗時,由于黃金價格高,在課堂上根本無法做這種實驗。這樣的實驗就可采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展示,即能起到與演示實驗差不多的效果,又減少了不必要的浪費。
(3)模擬課堂上無法演示的錯誤實驗操作和爆炸實驗,加深學生印象。學生總是對實驗中的一些錯誤操作將信將疑,若用實驗錄像來展示可能會造成的危險,學生勢必會印象深刻。例如“稀釋濃硫酸的實驗”,在教學中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錯誤操作造成的極大危險實驗播放給學生親眼目睹,以加強警示的效果,還能強烈地刺激學生的求知欲。
(4)對有毒實驗進行模擬操作,這樣既保證教學安全性又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對于有毒物質的實驗,如Cl2、NO等有毒物質,若防護不嚴,將會危害師生的身體健康。可借助計算機全面地向學生展示,讓學生從視覺上感知毒性。
(5)模擬化工生產過程。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模擬實物進行教學實驗,比采用平面示意圖或拆裝模型的方法效率高,效果明顯。
4.信息技術使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寬、來源更廣,并幫助學生在課堂外繼續拓展知識領域
由于化學每周課時數相對較少,而化學知識總量不變,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增加。信息技術不但能提高課堂效率,也能在課外幫助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活動、拓寬知識領域,及時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增大課堂內外的學習容量,極大地提高教與學的效率。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育的整合是教育的必然結果。對于寄宿制管理的學生而言,充分地利用信息技術不僅可以幫助自身擺脫以前學習的不足、更快地加強學科的學習,還可以開闊眼界,放開思路,為創造能力的培養提供條件。
參考文獻:
[1]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術的新高地[J].中國電化教育,2001(02).
[2]朱印平,劉斌.對欠發達地區實行寄宿制的思考[J].教學與管理,2006(10):17-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