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公民法律素質是一國國民素質的一種體現,直接關系到一國的國際形象和地位,也是一國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由于各種原因,我國公民法律素質一直偏低。這將嚴重阻礙依法治國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現。應采取相應對策來培養與提高我國公民的法律素質。
[關鍵詞]法律素質;現狀;對策
[作者簡介]賀勝蘭(1964-),女,江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思政部教授,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政教育。(江西南昌330088)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做出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黨中央在新形勢新任務下做出的治國理政戰略部署,提升了法治地位,標志著黨治國理政的新的起點,具有里程碑意義。目前,我國公民法律知識相對貧乏,法律意識淡薄,運用法律解決問題的能力偏低,這些問題將阻礙依法治國和構建和諧社會目標的實現。因此,研究培養與提高我國公民法律素質顯得尤為重要。
一、法律素質的基本涵義
一般而言,法律素質是公民的法律意識、法律知識和法律行為的綜合體現,是公民的內在觀念范式和外在行為方式的統一。包含公民的法律信仰、法律意識、法律知識、法律情感、法律認同、法律心態、法律習慣、法律行為、法律價值判斷等各方面。
二、我國公民法律素質的現狀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特別是1986年實施全民法制宣傳教育規劃以來,全體公民的法制觀念明顯增強,法律素質不斷提高,學法、守法、用法和護法的觀念和習慣正逐步養成,但也要看到我國公民的法律素質的整體狀況,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目標、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形勢以及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相比,依然存在較大的差距。
(一)我國公民的法律知識還較貧乏
1.法律職業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參差不齊
實現司法公正,必須有一支具有豐富法律知識的高素質的法官、檢察官組成的司法隊伍。在我國的司法機關中,未受過系統專業訓練的從業人員仍占相當比重,這種現象在基層司法機關尤為嚴重。很多法官、檢察官是轉業軍人,在我國未實行司法考試之前進入了司法機關,目前這些人還有一大部分在崗,他們是在邊干邊學的過程中去了解和運用法律的。很多時候,他們是憑著自己的閱歷、經驗或內心的正義感而不是根據專業法律知識判案的。
2.一般公民法律知識還較貧乏
我國公民法律知識的貧乏體現在對法的內容,什么是違法及訴訟程序還不清晰,他們普遍認為法律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知識,應該由法律專業人士來掌握的。
(二)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還較淡薄
1.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意識淡漠
當公民的合法權益遭受侵犯時,懂得拿起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權益的為數不多,大多是自認倒霉或是尋求法律之外的辦法來解決。有些人對該盡的義務不盡,聚眾圍攻執法人員,毆打執法人員等,這表明公民法律意識的培養任重而道遠。
2.一些地方和部門的公職人員依法行政意識還比較淡漠
一些地方和部門的公職人員依法行政意識不強,水平不高,仍然習慣于簡單的行政命令,甚至以言代法、以權代法、以權壓法,致使干群矛盾增多,影響社會穩定;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司法不公等現象程度不同的存在,這嚴重影響了法律權威的樹立;有些執法人員執法犯法,濫用職權索賄受賄,敲詐勒索;有的執法人員甚至與犯罪分子同流合污,充當地方黑勢力的保護傘,嚴重踐踏了法律的尊嚴。
3.我國有些企業經營者的法律意識不強
我國有些企業法律觀念淡漠,背棄誠信的商業法則,制假售假,甚至是有毒有害的食品,給社會公眾造成了極大的傷害。毒奶粉、蘇丹紅、毒饅頭等事件的頻頻發生無不說明企業經營者法律意識的淡漠,社會責任意識的缺乏。市場經濟就是法制經濟。漠視法律,法律意識淡薄,忽視誠信立企,淡忘自己的社會責任,最終會被市場遺棄。
(三)我國公民普遍缺乏對法律的信仰和熱愛
在日常生活中,公民合法權益被侵犯的現象時有發生。發生糾紛后,要么私了要么以非法途徑解決,有的甚至還釀成了悲劇。近年來依法維權的現象雖有所增加,但整個社會還沒有形成對法律的信仰。這與法制經濟的要求不相適應。
總之,作為社會基本細胞的公民,是社會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公民只有信仰法律、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法律才能充分發揮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過程中的作用。因此,應采取相應對策來培養與提高我國公民的法律素質。
三、培養與提高我國公民法律素質的對策
(一)加強法制宣傳教育,豐富公民的法律知識,增強公民的法律意識
1.法制宣傳教育的重點對象是領導干部。領導干部、行政執法人員和司法人員作為公權力的代表,其言行舉止代表了國家和政府的形象,也對人民群眾學法、守法和用法起著潛移默化的示范作用。領導干部只有認真學習法律法規,才能不斷積累法律知識,從而提高依法辦事的能力。也只有領導干部自身的法律素質提高了,才會對社會大眾產生巨大的示范帶動效應,從而推動普法依法治理的各項工作全面順利展開。
2.法制宣傳教育的關鍵對象是青少年。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肩負著建設祖國、實現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使命。法制宣傳教育必須抓住這個關鍵。在學生時代,抓住學校教育這個主渠道,對青少年學生進行系統的法律知識普及教育,使他們掌握法律的基本知識、基本原則,培養他們法律至上、依法辦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觀念,對將來走向社會,抵制不良現象的誘惑,防止違法犯罪,維護社會穩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3.法制宣傳教育的基礎對象是農民。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近14億人口有8億多在農村,由于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農民的思想文化素質都不高,法律素質就更低。在農民的意識里,法律只會約束人,而不會保護人。他們懼怕法律卻不懂得自覺遵守法律,更談不上利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因此,對農民的普法教育必須根據農民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用法律知識武裝農民,增強農民的法律意識。
(二)培養公民對法律的信仰
我國公民對法律的信仰還沒有形成。而公民對法律的信仰主要取決于其經歷。正如美國法學家博登海默所言,“當民眾從現行法律中找到公平、安全和歸屬感時,就會對法律充滿信任、尊重,認為自己有獨立的法律人格,他就會自覺守法、衷心擁護法甚至以身捍衛法”。一個人只有從內心深處真正認同、信任法律的正義性和權威性,才會形成對法律的信仰,進而自覺維護法律權威。因而,培養公民對法律的信仰,應做到:
1.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嚴格執法,司法公正。
國家機關及其公職工作人員的執法行為直接影響全社會對法律的認識和信任。他們一旦違法亂紀,比一般人員違法所造成的影響和后果更為嚴重。國家機關及其公職工作人員如不嚴格守法,對全社會法律意識的培養和形成將帶來致命的消極影響,它會直接影響全體公民對法律的信仰,最終會妨礙公民法律意識的形成。
而司法是解決糾紛、保障公民合法權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制度防線。因此,公正司法對于培養和教化公民,使之產生對法律的敬仰作用巨大。每一個案件的公正審判,都能使人們對法律的公正性和權威性形成積極的看法。行政和司法機關的公職工作人員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法律素質,忠實于憲法和法律,嚴格執法,公正司法,自覺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通過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嚴格執法,司法公正的實踐,不斷提高公民對法律信仰和對法治的信心。
2.進一步推進依法治理工作。
各級政府、各行各業的依法治理,既是公民學習依法治國理論的過程,也是公民參與依法治國實踐的過程。在實踐中,不僅能學到法律知識,同時還能受到潛移默化的法治熏陶。
(三)加大對違法犯罪者的懲治力度,增強法律的威懾力
嚴格執法,對違法犯罪行為追究責任,讓違法者無處遁形,以樹立法律的威嚴。對違法犯罪責任的追究和制裁客觀上會加大犯罪者的風險和成本,使違法犯罪者得不到任何的“好處”,客觀上也促使他們知法和守法,維護法律的秩序,加強法律意識。
(四)營造法治氛圍
報刊、雜志、網絡等媒體和文學藝術作品,對提高公民法律素質有著特殊的號召力、凝聚力、說服力,所有的思想文化陣地和精神文化產品,都要宣傳法律知識、傳播法律意識、提示用法途徑、倡導法治精神、弘揚誠信正氣、鞭策違法現象,從而激勵人們培養法律觀念,使公民既能依法規范自身的行為,又能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責任編輯:上官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