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明齊+陳麗
摘要: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因主客觀原因在評價機制上面臨尷尬,如果采取傳統終結性評估模式勢必影響教學的有效性。對其有效開展形成性評估,從聽說、詞匯和學習態度等方面對學生進行監控和測評,將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學習。
關鍵詞:形成性評估 ? 大學英語 ?視聽說課程
一、引言
傳統評估模式以學生最終考試成績作為掌握判斷學生學習成果的方式,該方式能從一定程度上對學生學習結果進行評價和橫向的比較,但忽略了學生個體學習過程中的努力和進步,從而會極大程度上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使其喪失學習興趣。
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學習面臨著嚴峻考驗。究其原因有四點。(1)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其高中階段英語學習輸入差異迥然,技能欠缺,輸出“啞巴式”英語。(2)學習目標不明確。非英語專業學生往往忽視英語的重要性,以通過期末考試和四六級考試為目標,目光仍停留在“做題”上。(3)學習時間欠缺。一方面體現在英語課時分配上,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周課時一般在6個學時,而且開設英語課程的時間一般是在大一大二這兩年,另一方面,學生課外花在英語學習上的時間非常有限,甚至為零,這都與英語課程需要長期堅持習慣養成的特征相違背。(4)大班授課是普遍現象,雖然英語學習適宜小班模式互動操作,而非英語專業的英語課少則五六十人,多達上百,這嚴重違背了英語語言學習理想模式,當然效果上也無法保證。
因此,大學英語教學中視聽說課程所面臨的尷尬可見一斑。如果采取單一的傳統評估模式,即終結性評估,所記錄的結果反映的也許僅僅是學生的英語基礎,而學生在大學期間所進行的調整、努力的過程卻被掩藏,這將很大程度上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形成惡性循環。學習在外在條件上需要氛圍的刺激,而忽略學習過程的評估方式將對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二、形成性評估概述
斯克里文最先提出形成性評估與終結性評估的概念。Boston(2002)在其所著的A Concept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中說:“評價包含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對平日觀察、學生課堂參與情況、課后作業完成情況等。如果這種評價得出的結果能夠用來調控教與學,那么這種評價就變成了形成性評估。國際上著名的研究形成性評估的專家Black &William(1998)認為:“評價是指教師和學生共同或分別進行的搜集所有學習信息的活動,如果搜集到的所有信息確實被用以調控教與學時就稱為形成性評估?!毙纬尚栽u估可以及時根據教學活動過程中掌握的中間成果來調整教學計劃和方法,對于學生克服學習活動中存在的障礙及時梳理引導,其不僅從評價者的需要出發,還注重從被評價者的需要出發,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體驗,它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學生在評估中思考、總結、理解、提高。因此,形成性評估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語言學習動機和興趣,并促進教師監控學生自主學習過程、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張慶宗(2011)指出,形成性評估與終結性評估在評估的目的、時間、評估者、評估工具以及評估影響方面均存在極大差別。傳統終結性評估是對學習結果的評價,而不是學習過程的評價,單一的成績記錄無法對學生的學習過程、方法和情感態度等作出評價;其次,終結性評價的主體只有教學者而沒有學習者,如此不可避免會抑制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再者,終結性評價對評價結果缺乏反饋,教師在測試后往往只對結果作簡單分析,而在內容上很少給予學生及時和必要的講解、點評和反饋,這樣學生對自己學習中的不足就無從知曉;最后,對于教學者而言,終結性評估也無法提供學生在學習中的問題、障礙等信息,因此很難利用結果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和目標。
三、視聽說課程形成性評估
基于自身教學體會,筆者將從聽說、詞匯和學習態度三個層面談談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形成性評估的具體做法。
(一)聽說
目前基于形成性評估理論框架的課堂教學模式包括課堂互動性評估模型(Buck G A & Trauth-Nare A E,2009)和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反饋—教師追問的非正式形成性評估模式(文秋芳,2011),而這些模式在基礎教育階段比較典型。大外學生視聽說課程中,聽為輸入,說為輸出。大外課堂班級規模大且一般合班上課,學生如果僅靠課堂上有限的時間來練習聽說能力,聽力和口語的提高都很困難。因此教師課堂內外活動的安排測評和學生的參與尤為重要,要真正做到過程可控、目標推動和師生共同完成。課外活動的安排、學習證據的收集是比較可行且可控的推動學習方法。
課外活動的安排,可以借助網絡教材(如《新視野大學英語視聽說》)以及教師挑選的普特聽力、聽力特快等網絡資源資料,以及安排學生小組討論活動等。學習證據的收集方法相對多樣化,如抽查學生課外聽力情況、通過建立QQ群或微信群等交流平臺隨時了解學生課外活躍情況、收集網絡自主學習結果等方式。
(二)詞匯
詞匯在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的形成性評價中單獨提出,原因在于大外學生的英語學習缺乏一個點滴積累持之以恒的過程,而詞匯的欠缺對其聽力、口語、寫作等方方面面都產生了負面影響,成為了學習的瓶頸。筆者認為詞匯形成性評價可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1.運用“百詞斬”等學習軟件。學生幾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機,讓“低頭族”用時尚的方法記憶單詞,不失為枯燥的學習增添樂趣?!鞍僭~斬”等單詞記憶軟件,其趣味的配圖和例句及復習,可以很好地刺激學生,幫助學生記憶單詞。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微信方式,了解學生每天的學習情況,還可以根據指定的學習軟件策劃一些診斷試題,不定期對學生進行考查記錄。
2.指定詞匯書。教師可以指定一本詞匯書,定期劃定范圍并定期通過聽寫、考試等測試方式,考查搭配、造句等詞語運用情況。
3.要求學生準備詞匯本。教師強調學生在閱讀中積累單詞,由此把有趣的單詞表達摘抄在詞匯本上并進行相關搭配和例句的查閱。閱讀后的摘抄本身就是一個凸顯的過程,這樣記憶的單詞表達更容易為學生牢牢掌握。教師定期對學生的詞匯本進行檢查并標記,由此也可以監督學生是否養成英語學習的良好習慣,量的積累必定會達到質的突破。
(三)學習態度
如果教師忽略學生學習過程,僅僅注重結果,將極大地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形成性評估的發展性原則體現在學生的認知、人格和自我意識發展三個基本領域,而學生的發展則包括了現有水平和即將到達水平兩種狀態,其間的差異稱之為最近發展區,教師和學生所做的努力就是填補中間的區域。這個區域的填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學習態度。因此,教師應通過課堂表現(如回答問題、聽課狀態、選擇座位情況等綜合因素)、作業完成情況和訪談的形式,了解學生學習態度是否端正,學習是否努力,從而作出一個客觀評價和記錄。
四、結語
盡管視聽說課程形成性評估方法策略無數,但落到實處則要根據每個學校和教師的具體情況。班級規模過大、教師教學科研任務過重等因素,都將極大地阻礙形成性評估的有效開展。因此,評估方式的轉變,實則是牽一發而動全局,需要師生共同努力以及教務部門等從上到下的相關配合協作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Black, P. & William, D. Inside the Black Box [J, OL]. Assessment in Education, 1998(3):2.
[2]Boston, C. The Concept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M]. ERIC Clearinghouse on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College Park, USA. 2002.
[3]Buck G A & Trauth-Nare A E. Preparing teachers to make the formative assessment process integral to scien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J].The Journal of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2009(20):475-494.
[4]文秋芳.《文獻閱讀與評價》課程的形成性評估: 理論與實踐[J].外語測試與教學,2011( 3) : 39-45.
[5]張慶宗.外語學與教的心理學原理[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