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教育的生命在于其理論教育與實踐訓練的高度結合,而課程作為實踐項目的承載單元,就要更真實地接近生產實際。因此,產教融合的課程改革勢在必行。本文根據四川省教改課題的研究實踐,結合課程改革實踐體會,探討了產教融合課程改革的可行性和關鍵環節。
關鍵詞:產教融合 ? 改革 ? 實踐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作為高職教育的重要形式,已受到國內外高職院校的普遍重視。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通過校內生產平臺和校企合作的實訓平臺,不斷加強學生的實踐技能培養。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由于起步較晚,社會認識度不高,尤其是學生和家長對實踐環節的理解和認同度不夠,產教融合還處在淺表層次。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全國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工作會議上的講話進一步強調了要將產教融合發展成為普遍共識,推進產教融合納入頂層設計,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成為自覺行動,最終實現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由此看來,高職專業課程產教融合已成為必然趨勢。
一、產教融合課程開發的環境分析
(一)項目化教學為產教融合提供了基礎
人才培養關鍵在教學,教學的載體是專業和課程。項目化教學作為以應用為特征的教學模式,是行動導向的具體體現。高職專業課程中部份實踐性較強的專業課程是進行項目化教學很好的載體,學生通過一個完整項目的設計、實施、檢查、總結,可得到技能的鍛煉和提升。產教融合將企業真實項目提供于教學,是項目化教學的進一步提升和運用,對于通過實戰提升學生實踐技能有著重要作用。
(二)網絡平臺為項目化教學提供了技術保障
長期以來,真實項目教學往往受制于企業項目和學校教學的時間差異,企業不可能投入太多時間和精力到課程教學中,學校不可能隨時打亂教學秩序安排學生進入企業或市場進行項目實戰。網絡平臺的完善有效緩解了這種矛盾。尤其是以電子商務為特點的眾多中小型企業,線上交易的實施給予了學生參與實戰項目更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選擇。虛擬化平臺和現代物流技術為項目開展提供了后臺支持,企業項目在課程教學中轉化為成果逐漸成為可能。
(三)創業政策支持為產教融合提供了動力
大學生創業不僅僅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更是國家創新能力的培養渠道。而大學生創業正從畢業生創業向在校項目孵化轉換。學生的創業激情和創意需要試驗場和導師指導。產教融合的項目化課程,正是大學生創業的試驗平臺,課程教師也成為理所當然的創業導師。雖然一門課程的知識結構和技能體系不足以支撐一個創業項目,但從點到面的試水必然給予學生信心和經驗。在這種背景下,國家層面的企業政策和院校層面的創業要求必然催生項目化課程向實戰性的產教融合項目課程升華。
(四)課程評價體系的重構為產教融合課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課程作為學生知識承載和技能傳授的最基本元素,必須與整個職業教育改革的理論發展和人才市場化要求相一致。實踐性作為高職教育的主要特征,崗位能力作為人才培養的最根本評價標準,都需要高職課程教學改革向實踐性、實戰性轉變。與此同時,課程的評價標準和評價體系也不再是傳統課程知識體系的書面化考試,而對操作能力、應變能力的要求以及過程性檢驗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課程考評體系必須以崗位能力為出發點,以過程管控和應變為參照,以項目產出為核心,以教師和企業導師為主體來加以重構。
二、產教融合課程改革的關鍵環節
(一)確定產教融合核心課程
通過項目化課程實施產教融合,首要解決的問題是課程的選取。這當中一個關鍵點在于如何認識項目。一般意義認為項目是一個完整的體系,事實上,從辯證觀點來看,項目其實是可以進行拆分的,課程教學大綱決定了課程教學內容和進度計劃,學校可根據教學內容和進度計劃反推課程項目,并對項目進行切割以適應課程教學時間要求和空間要求。
(二)重構產教融合課程內容
傳統課程是按知識體系或者技能模塊來組織教學內容,但項目化教學是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尤其是產教融合項目課程還要考慮企業的投入和產出,體現結果導向。這就需要校企雙方深入交流,把知識講授和技能實戰結合起來,重構教學內容,以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為原則,形成相互補充和相互配合的雙主體教學模式,來承擔各自擅長的教學環節或模塊。
(三)構建校企雙向考核體系
產教融合項目化課程的考核不能按照傳統的考核模式。在技能考核版塊不能是簡單的模擬測試,而應充分考慮項目特點,根據學生的參與度、貢獻度及產出結果來考核;在考核主體上根據企業參與程度實施校企雙向考核,充分突出結果導向特點,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業績觀。
三、產教融合項目選擇
課程的開發僅僅是形式,其內涵和載體都需要項目來體現。課程項目選擇的關鍵在于能否適應校園教學環境,或者學生能否在課余時間開展實踐,同時還要結合學生的能力、水平。
(一)外包型項目
根據專業特點和課程性質,對外承包企業的子項目。比如營銷類課程可承接新品推廣、產品代理、廣告策劃。這類項目不會給企業增加額外的成本,企業可利用相對低廉的經營成本獲得較高的回報,因此積極性和主動性較高。對學生而言,這類項目易上手、見效快,容易獲得成就感。更重要的是這類項目有企業的品牌支撐和企業實踐專家的指導,在技能鍛煉和生產效果上都能得到有效的保證。
(二)自主策劃項目
產教融合的“產”在于有實質性成果產出。因此,自主策劃項目也可作為產教融合課程載體。這種項目相比于外包型項目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可根據課程大綱要求設計和選擇項目,更能契合課程要求。其關鍵是要建立實質意義的成果考核機制,以市場化的標準來評價項目效果。其不足在于缺乏來自企業的契約性約束和實踐專家的當面指導,學生缺乏考核壓力,容易陷入空對空的理想化實踐。
總的來講,產教融合的課程改革是高職專業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實戰機會,還為學生創新創業埋下了種子,可以說是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渠道。
作者簡介:
侯志春(1975- ?),男,副教授,現為四川城市職業學院公共服務系常務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