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彬
(重慶市綦江區永新中學)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在現實的教育教學中,各地區、各學校都在研究課堂教學模式,改變教學方法,再到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建立學習小組,目的是提高教學質量,然而影響教學質量的高低關鍵在于學困生的發展,每一所學校都存在一定數量的學困生,基礎教育中的“學困生”問題開始受到廣泛的關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教科研界多處出現了有關“學困生”問題研究的課題。這類課題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希望學困生能向其他學生看齊,且一定要他們適應現行的考試,都是企圖“轉化”學困生。但這些課題無論搞得怎樣轟轟烈烈,或獲得了怎樣的獎項,總是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究其原因是,這些努力都忽視了學生的差異性,因此在基礎教育界中的學困生問題,并沒有因為這些課題獲獎而有所緩解!因此,研究適合學困生的教學方法對提高質量、實現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要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是指在數學學習中的全體學生,尤其重點是“學困生”,其中學困生是指智力與感官正常,但數學學習效果低下,達不到國家規定的數學課程標準要求的學生;智力正常但學習狀況異常;完成學習任務有困難”的學生;歷次達標測試或調研測試成績大約在學校(或區縣統計成績)后四分之一范圍內,學習成績難以達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具體表現在對數學概念不能正確理解,運算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均較差,不能運用已學的知識解決常見的數學問題,當然更談不上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其中,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數學學習產生厭倦心理、學習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數學意志薄弱、對待難以解決的問題產生畏懼心理、沒有克服困難的斗志、知識點嚴重遺漏等原因導致學習成績差。本次實驗中,通過激發和鼓勵學生利用測試過關和游戲過關,激發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每個學生在學習期間都快樂掌握必要知識,不讓一個孩子掉隊。
通過開展調查研究,結合我校是一所農村學校,學生主要來自農村家庭,這樣的家庭子女多,家長為了生存忙于打工掙錢,留守兒童占較大比例,多數屬于隔代教育,只關注孩子的飲食起居,對學習、心理、個性等方面關注較少,尤其對學困生更少;同時由于家長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認識問題較膚淺;城市與農村教育資源的差異較大;城市與農村的生存條件的差別等因素以及學生基礎差,厭學;教師缺少對學困生學習的情感、態度以及個體差異的關注,忽視學困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學困生在學習活動中應該表現出來的高度的主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長期受到壓抑;初中各年級學困生占較大比重,發放問卷調查近200份,數據統計結果表明:大多數學生對數學科興趣不大,數學基礎知識、數學習慣、數學應用與技能都較弱,教學質量受到“瓶頸”的制約。盡管義務教育已實施許多年了,但仍有許多孩子在學習上陷入了學不下去的境地,不少孩子終于作為學習上的失敗者流向社會,成為社會的消極因素。學生學習上的困難往往是從數學困難開始的,因此,在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要讓學困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人,實現教育的真正公平。這將有利于學困生學習的發展提供平臺,實現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的教學方式的根本變革。切實增強學困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培養數學習慣、數學素養、增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進而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真正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為不同類型的學困生提供合適的學習方法,扎實數學知識,提高數學技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以解決學困生教與學過程中出現的實際問題為出發點,整合教研資源,形成教研合力,提高校本教研的實效性。
(1)建構主義強調認知主體的內部心理過程,認為學習者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提倡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因此,加強集體備課,研究學困生的教法和學法就成為關鍵,采取主備、集體研討、修改、再研討、定案、備課流程。
(2)建立平等新型的師生關系,營造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使課堂教學中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地位充分發揮,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創新精神。通過激發和鼓勵學生利用測試過關和游戲過關,激發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每個學生在學習期間都快樂掌握必要知識。
新課改理論是小組合作學習互動的重要指導思想。要牢牢把握新課改精神,樹立大課程觀,樹立學習化課程觀;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樹立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全面發展的發展觀;樹立讓學困生主動參與學習,學會學習,學會探究,學會創新的知識觀,將學習內容和教學過程優化,形成小組學生優困合作學習互動策略。利用學校開展學生合作小組的資源優勢,打好學生的數學基礎、數學習慣、數學技能,加強學生的教育引導,將教師的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以優秀學生幫助學困生,建立優困一幫一,并簽訂協議,落實責任,落實考核,進一步調動學生參與課題的積極性。建立學困生個體檔案,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將學困生大致分為智力型學困生、情緒型學困生、基礎型學困生、混合型學困生,統計數據表明:其中智力型學困生占整個學困生的5.6%;情緒型學困生占整個學困生的66.6%;基礎型學困生占整個學困生的16.7%;混合型學困生占整個學困生的11.1%。加強對學困生過程跟蹤調查、反饋信息、增添措施,將每一次的驗收成績記錄、分析,及時調整方向,以對學困生的心理疏導作為重點。
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與交流,爭取家長的支持,召開班級家長會,向家長們闡述目的和作用,與家長簽訂開展期間的教育協議,為活動的有序開展取得了良好的輿論支持。家長對子女在定期取得的進步給予精神上或物質上的激勵,調動學困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家訪和家長會,家長們對課題的開展較為滿意,對子女的表現特別是心理上的變化感觸較大;教師對學生參與情況普遍較好,取得初步的成效。
它重在堅持以生為本,突出“學”的主體,“導”的作用,一方面,為中學生提供學習、生活、交往的幫助與指導,使之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審美、學會合作、學會創造,促進學生全面、和諧、持續發展。
在教育和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步了形成四位一體的模式,即教師心理輔導、優困互學、家長獎勵、導師評價。在探索學困生不掉隊的研究中,仍有許多問題不盡如人意,尚待努力去解決。
吳盛華.學困生轉化策略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