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珠英
(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區東新小學三明市365000)
一篇優美的文章,其豐富的人文色彩,情感態度就是通過一個字,一個詞體現出來的。學生通過“品詞析句”去學會一個詞的寫法,領悟了詞的內涵、情感,理解文章內容和思想,這就是積累知識、掌握能力,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一節語文閱讀課的教學亮點,語文味的體現,關鍵也在于品詞析句。那么,在閱讀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進行品詞析句呢?
在閱讀教學時,只有詞句不離文,才能準確品析語言。《課標》對不同年級關于詞句的教學目標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低年級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句。”到了中高年級,學生在閱讀中學習聯系上下文解詞析句。閱讀教學中的品詞析句,一定要從課文的整體入手,品析重點詞句、優美詞句,做到“既見樹木,更見森林”,緊緊抓住語言,讓學生“明其義,品其味,悟其情,學其法”。如《將相和》一課,學生初讀“負荊請罪”一詞,不太理解。我并不著急,讓學生結合文中的句子“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進行理解,學生自然就明白。再結合課文的故事,學生更是體會到“負荊請罪”一詞彰顯廉頗知錯就改、熱愛祖國、顧全大局等偉大的人格魅力。
聯系上下文,品析詞句,往往能克服學生對“品詞析句”的害怕心理,自然地將品詞析句與課文內容、感情融合在一起,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領會作者用詞的精當、煉句的精妙。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關于抓住文中的關鍵詞,放大細微處,引導學生細細推敲、揣摩、體會,讓學生領會到詞語豐富的內涵和表情達意的作用,感受到作者用詞的精妙。在教學中,我經常會采用“換詞對比”“刪詞比較”“細細推敲”等形式,引導學生用心去發現詞語的閃光點。例如在《山中訪友》一文中,在這樣一句話:“走出門,就與微風撞了個滿懷,風中含著露水和梔子花的氣息,早晨,好清爽!”教學時先讓學生找出最有韻味的一個字,學生找出“撞”字。再讓學生多讀、細想,推敲、揣摩,從一個“撞”字,讀懂什么?學生們經過思考后,有的品出了“清晨涼風習習”;有的讀出“作者迫不及待地去山中,心情很興奮”;有的悟到“作者與微風就像是一對老朋友,相互擁抱,作者親近自然”……簡單的一個“撞”字,被放大了,學生走進了作者的內心世界。
只有引導學生善于對那些關鍵的詞進行品析、揣摩、感悟,才能不斷提高學生語感的精確性和敏銳性,使學生的語感能力不斷提高,才能與作者產生共鳴,才能體會到語言文字的無限美妙。
學生學習語文,如果能產生身如其境,情同身受的感覺,那么理解語言也就事倍功半了。因此,在閱讀教學中進行品詞析句中,教師要讓語言文字符號在學生腦海中化成一個個生動的、充滿靈氣的、活生生的情景。
抓住關鍵字詞,品詞析句,再現文本的情境,學生在情境中,在想象中,賞析語言,引起了心靈的活動,激起強烈的感情,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
每一篇入選的教材都是有其教學的價值。文中的好詞佳句,是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悟作者情感的“橋梁”,也是學生積累語言、感悟表達方法的主要途徑。在引導學生品詞析句時,適當地拓展資料,穿插、引用一些文中尚未提及的,但卻有關的事情,填補文本的“空白”之處,以此充實教材內容,往往能觸動學生的心靈,既能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加深學生對語言表達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體會,更有利于學生語感的培養和語文素養的形成。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懷念母親》一課中,描寫到季羨林老先生因母親棄養,而“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在教學中,學生通過品讀這些詞句,知道作者因失去母親而很痛苦,但是由于文本生活背景離學生的現實生活比較遠,學生無法真正體會那份悲痛。為了讓學生能切身體會到作者的“終天之恨”,我適量補充,拓展閱讀了季羨林先生的《賦得永久的悔》,讓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食不下咽,寢不安席?為什么數十年如一日地想到母親淚流不止?為什么這是終天之恨?”結合補充的背景資料,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積累、情感積累、知識積累,與文本、作者動情地對話,走進作者的心靈,感受到那份失去母親時的悲傷,心肝俱裂的痛。并在對話中不斷地豐富文本,引領學生與文本、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還將學生閱讀的視角引向課外。
扎實地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首當其沖的任務。教師通過品詞析句,提高學生“感受語言、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真正把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融于課堂,讓學生能夠駕馭語言文字。在品詞析句中,點亮閱讀教學,讓語文課堂更具“語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