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以新型城鎮化與產業結構優化的影響作為研究對象,首先通過以前學者們的文獻介紹相關城鎮化與產業結構優化的研究,繼而說明一些相關理論,然后再根據湖南省自身的發展特色,用統計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湖南省新型城鎮化與產業結構的演變特點,再通過單位根檢驗、協整檢驗、格蘭杰因果檢驗對城鎮化與產業結構優化存在何種因果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最后提出一些合理的政策建議,以加快產業結構優化的轉變。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產業結構;產業結構優化
城鎮化建設和產業結構優化問題一向都是我國經濟學者關注的重中之重。湖南省作為我國中部的一個經濟大省,對中國城鎮化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湖南省在產業結構優化上又面臨著新的挑戰。
相較于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的“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新的城鎮化對城市規模的擴大,空間擴展的片面追求轉為同時要提升城市文化建設的內涵;由傳統原始的粗放型模式(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轉為新型化的集約型模式(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由依賴中心城市帶動地區經濟,轉為促進大中小城鎮同時發展;由犧牲農業、農村、農民轉為以人為本,著重加強對農民的自身發展建設。總之,新型城鎮化是一種更加注重人文發展的城鎮化,是一種以人為本、為民服務的城鎮化。
產業結構優化是為了縮小各地區因產業結構差異造成的經濟差異而存在的。對于產業結構優化的概念,蘇東水概括得最為全面,他將產業結構優化概括為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和合理化。
一、文獻回顧
1.關于城鎮化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錢納里于1975年利用各種數據對城市化過程中的動力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認為長期的經濟發展對城市化發展的貢獻非常大。貝諾克在1979年剖析了超過一百個國家的歷史數據,探討了每一個國家的城鎮化與收入之間的關系,他得出隨著國民收入的提高一個地區的城鎮化會加快。Moomaw和Shtter于1996年利用模型進行了檢驗,結果證實,城市化水平與人均GDP,工業發展,出口貿易以及國內外轉移支付均成正相關,同時城鎮化水平隨農業發展水平的增長而提高。周小剛主要針對江西省的城鎮化率和人均GDP進行了實證研究,他從量化的角度得出城鎮化與人均GDP之間存在著某種數量因素,他們之間有互為影響的關系。張鳳科和郭遠杰則對生產總值排名前20位國家的城鎮化率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研究發現,除印度尼西亞以外,中國的城鎮化率與經濟增長的促進關系顯著低于其他國家,且它們之間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
2.關于城鎮化與產業結構升級的關系。鄭月明量化了城市化和產業結構優化問題,討論了它們之間的關系,并得出結論,第一產業在總結構中的比重較大,意味著城市化水平較低,而第二、三產業對城鎮化的水平影響呈正向關系。王林經過剖析關中地區的具體信息,并利用實證得出在產業結構的優化過程當中,城鎮化的加快對于減少第一產業產值,增加第二、三產業產值是有重要作用的。張恒則在他的研究中表示產業結構優化與城鎮化之間是存在互相的因果關系的,產業結構調整能影響城鎮化的發展,促進城鎮化率的提高;反過來,城鎮化發展也是產業結構優化的原因,能拉動其升級。對于區域經濟的發展,任宏,羅麗資,王英杰等在他們的分析中表示城鎮化吸收能力不強,第三產業的發展不及時,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嚴重都是傳統城鎮化發展的弊端,要發展新型城鎮化就必須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二、新型城鎮化對產業結構優化影響的機理分析
關于新型城鎮化對產業結構優化的機理分析,蘇東水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了幾個方面,現根據他的一些觀點再加筆者的理解,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1.從需求結構上來說。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隨著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會促使居民的消費結構從基本的物質層面上升至精神層面。這就是所謂的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推動了需求結構的改變。根據湖南2014年統計年鑒,湖南省城鎮化水平在近8年的時間,增加了近十個百分點。從另一角度來說,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在這一期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足以說明隨著新型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居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從供給結構上來說。供給結構的變化是廠商為了適應多變的需求結構而存在的。根據湖南省2014年統計年鑒,將城鎮化水平和各產業GDP比值聯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出,從改革開放到現在,城市化水平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而且伴隨著城時化水平的發展,第二、三產業增長的速度也完全超過了第一產業的增長速度,并且約從1992年開始有一個轉折點,繼而發展到2005年后又有一個新的轉折點,這個轉折點也正是湖南省實施新型城鎮化的時候。
3.從就業結構上來說。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除了能帶動需求結構和供給結構變化外,還有對就業結構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根據湖南2014年統計年鑒,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高,第一產業年末從業人數占比逐年降低,第二、三產業占比逐年上升。尤其2005年后,第二、三產業就業人數迅猛發展。這說明了新型城鎮化的加強帶動了就業結構的轉變,使得原來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者加速向著第二、三產業的轉變,這不僅符合經濟發展規律,也符合我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所引起的就業結構轉變的規律。
4.從技術創新的角度來說。技術創新是產業發展過程中的靈魂所在,在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知識經濟會得到迅速發展,從而技術創新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近些年,湖南省新型城鎮化的發展促進了科技的健康快速發展,對產業結構優化提供了可靠的保證。不管是在科技經費投入還是在重大科研成果方面都取得了不錯的進展。
三、新型城鎮化對湖南省產業結構優化影響的實證研究
通過對上兩章新型城鎮化與產業結構演變的研究我們發現,新型城鎮化的進程與產業結構之間可能存在著某種關系,這章我們將從定量的角度實證性分析他們之間的關系。
1.有關變量和數據的選取。為了簡化模型和數據選取的方便,本文將影響作用最大的城鎮化率作為解釋變量。用CZH表示。CZH=城鎮人口/總人口。關于產業結構優化的指標,我們選用湖南省第二、三產業產值之和占GDP的比重來衡量。CYYH=二、三產業增加值之和/地區生產總值。本文選取1978年—2012年湖南省城鎮化率(CZH)與湖南省第二、三產業產值之和占地區GDP的比重(CYYH)作為樣本數據。
2.有關方法的選取。為了驗證新型城鎮化和產業結構優化的因果關系,我們選取格蘭杰因果檢驗。而格蘭杰檢驗有其一定的前提,所以本文的檢驗過程為時間序列的單位根檢驗、協整檢驗以及格蘭杰因果檢驗。
3.單位根檢驗。利用Eviews6.0做ADF檢驗我們得出,城鎮化率指標(lnCZH)與產業結構優化指標(lnCYYH)的ADF檢驗值是非平穩的,而△lnCZH、△lnCYYH都是平穩的,換句話說,△lnCZH、△lnCYYH為一階單整的序列,可以對其進行協整分析。
4.協整檢驗。對上述序列的殘差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其結果如下:
表 lnCZH、lnCYYH協整檢驗結果
由上述結果顯示,在1%、5%臨界值的條件下,均拒絕殘差為單位根的原假設,殘差項是平穩的,也就是說lnCZH和lnCYYH之間存在協整關系,亦即城鎮化與產業結構之間存在長期的穩定關系。
5.格蘭杰檢驗。由上述結論可知,lnCZH和lnCYYH只有進行一階差分后才能平穩,所以首先需要對其進行一階差分處理,分別記為:dlnCZH1和dlnCYYH1,然后對這兩數據進行格蘭杰檢驗,根據結果我們可以發現在滯后長度分別為2,3時,產業結構優化是城鎮化率的原因,而只有當滯后長度為2時,城鎮化率才是產業結構優化的原因。所以根據實證結果,城鎮化與產業結構優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相互促進的作用的,雖然有時候這種促進作用表現得不夠明顯,但我們仍然不能忽略他們之間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的作用。
四、實證分析結果與政策建議
通過本文的研究學習我們知道,湖南省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跟產業結構優化有一定的影響,且具體表現在:(1)新型城鎮化在某些條件下能促進產業結構優化;(2)產業結構優化在一定前提下也能加快新型城鎮化的發展。(3)達到某一端點后,城鎮化與產業結構之間的作用不再顯著。
因此,為了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提出以下幾條建議:
1.加速新型城鎮化演變,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新型城鎮化的發展不能盲目追求速度,要在快速的發展過程中保持穩健的步伐,因此首先得解決農村居民在城市的居住和就業問題。這主要關系到戶籍改革制度,事實上,這一問題的矛盾本身不在于戶籍制度,而是其身后的一整套財政、社會管理體制、法律權力體系。
2.促進產業結構自身的轉變。首先要積極大力發展現代化農業,湖南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偏低,精深加工不夠,要以縣域城鎮為中心,引進和培育農產品加工企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3.要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已經成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不管如何調整產業結構的優化,我們決不能忽略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參考文獻:
[1]蘇東水.產業經濟學(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P205-P206,2012年11月.
[2](美)錢納里、賽爾昆.發展的模式(1950-1970)中譯本[D].北京:經濟科學出本社,1988:61-69.
[3]保羅.貝洛克.城市與發展[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4]Moomaw, Ronald L, Shatter, Ali M .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 Bias toward Large Cities?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6, vol. 40(l),page 13-37.
[5]周小剛,陳東有.江西城鎮化與經濟增長協整關系的實證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08.8.
[6]張鳳科,郭遠杰.城鎮化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基于國內外年度數據[J].區域金融研究,2014年第二期.
[7]鄭月明.城鎮化與產業結構的聯動分析[J].廣東財經職業學院學報,2006年4月.
[8]王林.城鎮化與產業結構的互動關聯機制研究—以關中地區為例[D].2008年.
[9]張恒.基于VAR模型的安徽省產業結構優化與城鎮化關系研究[J].科技和產業,2013年2月.
[10]任宏,羅麗資,王英杰.我國新型城鎮化及第三產業在其中的作用研究[J].城鎮化研究,2013年.
作者簡介:劉小萍(1991- ),女,土家族,湖南省張家界人,碩士,單位:云南財經大學,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