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迪
摘要: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單簧管藝術于中國得以較為迅速發展,但與其它樂器相比較仍是遠遠不夠的。而其取得一定成績的同時,也在發展中顯現出一定的問題,不僅在單簧管演奏、作品等方面未建立屬于自己的藝術學派,更在教學中出現了教學質量不相匹配、后繼乏人的情況。筆者認為,對于單簧管藝術的發展而言,加強其教育教學的研究是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因此,筆者在本文中將結合教學中學習者易于出現的問題進行闡述與分析,幫助理解問題的本質。
關鍵詞:單簧管 教學 基礎 訓練
單簧管,也就是俗稱的黑管、克拉管,據了解其最初出現于十七世紀的德國紐倫堡,歷經幾百年的風雨歷程、形制變化及制作工藝的日漸精良,再加之莫扎特、貝多芬、德彪西、拉威爾等等眾多音樂大師都曾為單簧管藝術的發展、表現力的發掘做出了積極性的探索與創造,最終形成了現如今的可裝拆管體的木管樂器。其高音明亮清朗,中音純凈優美,低音深沉渾厚,贏得了管弦樂隊“演說家”、“全能歌唱家”的美譽,并被廣泛運用于現代交響樂隊之中。
隨著時代發展進程的不斷推進及中國音樂文化市場的繁榮,中國單簧管演奏與教學也迎來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且取得了一定實質性的進展,這離不開單簧管藝術工作者們的藝術熱情與辛勤付出。與此同時,在興旺發展的背后,我們也應當看到單簧管藝術發展中的若干不足之處。在筆者看來,其更多的體現在教育教學體系之中,缺乏足夠扎實、堅固的教育教學體系基礎,缺乏足夠的基礎訓練體系,如演奏姿勢、手指靈活性訓練、氣息、音樂思維、音樂表現等等方面也缺乏一定的主觀意識,偏離了單簧管教學本質的目的。這些問題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單簧管教學的成果,并阻礙了教學體系發展的進程,因為這些問題并不是一個短期的過程就能夠徹底解決的問題,而是需要長期地不斷堅持、提升與完善進而產生質變改進單簧管教學方法,令單簧管教學水平穩步的前進。
眾所周知,單簧管屬于管樂器,其首當其沖的問題便是演奏者、學習者對于氣息的控制。而在闡述氣息控制之前還有幾項非常基礎性的訓練尤為重要,即是演奏姿勢、口型、運指、運舌,這也往往是演奏者、學習者最為容易忽視之處,認為學過了就表示掌握了。實際上,在單簧管演奏與訓練中,演奏姿勢、口型、運指、運舌是非常關鍵的基礎要素且決定了氣息運用的效果。如果我們將氣息的流轉想象成氣體的輸送,那么這些要素就代表了氣體輸送管道的各項控制要素,其保證了氣體輸送的通暢、速度、風力等。換言之,準確地掌控與掌握這些基礎行的要素是單簧管演奏與訓練的基礎所在,其熟悉、熟練程度直接關系到演奏音色的變化。同時,針對不同的要求如靈敏運舌、靈活運指,作為教師要在實際教學中有針對性的采取不同的訓練方法,根據不同的演奏者、學習者的差異性進行差異性的教學。例如在運指訓練方面,不同的演奏者、學習者手型、手指長短、柔韌程度都不相同,且演奏手指運用習慣也各不相同,那么如何才能算是正確的教授方法、訓練方式。在筆者看來,所謂的正確運指方式其實就是由演奏者、學習者在演奏與訓練時能夠確保手指按鍵舒適程度與合理程度來決定,只有保持合理、自然的手型、運指姿勢才能夠利于演奏者、學習者對于力度的自如控制。不同的演奏者、學習者因為手指的機能其獨立性與靈活性自然不同,自然需要不同的方式方法來練習與保持。
基礎要素掌控之后,若想要輕松自如地控制氣息,在筆者看來首先要明確氣息的原理。因為無論是單簧管,亦或是其他與氣息相關的音樂藝術,氣息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的。首先,氣息的掌控是單簧管演奏的前提條件;其次,氣息的平穩性決定了單簧管演奏的穩定性;第三,氣息的持續性決定了單簧管演奏的完整性;最后氣息的靈活掌控決定了單簧管演奏的音樂表現能力。由此不難看出,氣息對于單簧管演奏的重要性,其可謂是單簧管演奏的基石。在西洋管樂器的訓練中對于氣息的要求一般是采用胸腹式聯合呼吸,其有著自身獨特的氣息控制方式。就目前而言,氣息控制u或者說呼吸的方式有三種,分為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
最早出現的胸式呼吸是通過肋骨的擴張來吸氣,用肋間肌肉擴大胸廓,以增加呼吸的容量,而隨著藝術的發展胸式呼吸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氣息的流轉,急促的呼吸容易造成氣息的緊張不利于氣息的控制,反而容易造成氣息緊、澀。隨后衍生的是腹式呼吸,通過膈肌的升降和腰、腹肌的擴張、收縮運動來控制呼吸。但腹式呼吸同樣有著自身的問題,腹式呼吸吸氣時難以放松腹部,由于胸腔未能夠充分利用,以及吸氣過深產生僵持,會造成氣息不流動,氣息流轉不夠靈活。因此,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綜合兩種呼吸方式的優勢,胸腹式呼吸應運而生,其采用胸部、腹部共同呼吸來獲得更大的氣息容量的呼吸方法,更大、更多的氣息容量,自然能夠獲得更長、更久的呼氣過程,進而更好地幫助演奏者、學習者在演奏中能夠完整、流暢地完成一段旋律的演奏。因此,在平時的單簧管氣息訓練中,可以通過加強呼吸肌肉、胸、腹、橫膈膜的鍛煉來達到氣息控制的目的。例如,在演奏或是訓練中,演奏者、學習者在準備階段要保持身心的相對緊張與放松,然后通過胸腹、肌肉等與呼吸相關聯的器官自如呼氣、吸氣,然后以自然的狀態多次完成呼吸的過程,且通過不斷地訓練增強與呼吸相關聯器官的持久性與記憶性,進而為演奏中氣息地控制奠定堅實的基礎。
與此同時,筆者認為教師在教學中應當重視音階的日常訓練。因為音階訓練對于單簧管演奏的氣息、運指、運舌等方面都有著非常重要的訓練意義。在氣息方面,音階訓練中的長音、連音聯系,就是用一口氣或是兩口氣來完成,這種訓練不僅能夠增強演奏者、學習者對于音階的熟悉與熟練程度,更對氣息有著極高的要求,長音、連音的平穩性、完整性、穩定性都是由氣息來決定。此外,音階的練習更需要運指、運舌的配合訓練,增強演奏者、學習者對于手指、舌等靈活性的訓練。所以,在教學中增加與重視音階的訓練能夠幫助演奏者、學習者在運指、運舌靈活性的同時,還能夠達到指、舌的協調統一。
除此之外,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大部分教師仍過多地重視演奏者、學習者對于單簧管演奏技巧與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對于如何讓其深刻地認知與理解所演奏音樂作品的思想、情感并提升自身音樂表現力方面還是存在著欠缺與不足。當然,演奏技巧是音樂表現的前提,筆者如此說并不是刻意強調音樂表現的重要性,因為單簧管藝術并非是單一的藝術形式,而是全方位展現演奏者、學習者對于單簧管藝術功能掌握地呈現,只有全面掌握才能夠在實現單簧管藝術功能的基礎上,才能發揮自身藝術體現與在交響樂隊中發揮重要作用。其次,音樂教育的本質核心其實是在于演奏者、學習者自身個性的體現,而當下的教育教學更多地是共性的體現,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當為學生提供更多多層次、多元化地演奏與表現理念,讓演奏者、學習者在演奏與訓練中不斷豐富自身對于音樂的欣賞、理解、表現能力,進而形成自身的演奏風格。因此,教師不能僅僅拘泥于將音樂作品中的音符與標記簡單地灌輸給演奏者、學習者,這對演奏者、學習者掌握與感悟與駕馭音樂是有害而無一利的。
總而言之,單簧管藝術并不是簡單地教授演奏技能,而是通過音樂幫助演奏者、學習者學會如何用音樂表達自身豐富的情感,以及為聆聽者更好地塑造音樂美的形象,讓其感受到音樂的藝術魅力。若是從此點出發的話,僅是技術訓練、音樂表現培養都是遠遠不足的。因此,在筆者看來,中國單簧管教學的目的還在于如何讓演奏者、學習者能夠立足于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基礎上,實現對于中國單簧管藝術的發展,進而呈現具備中國單簧管藝術感染力與生命力的演奏與音樂作品。
參考文獻:
[1]崔華,張溯.淺談單簧管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演奏能力[J].電影評介,2010,(15).
[2]馬妮.淺談單簧管訓練與教學[J].音樂天地,2008,(04).
[3]晏斐.淺談初學單簧管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音樂天地,2007,(03).
[4]李重光.音樂理論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