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寧


摘要:我國古代音樂文獻中有“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記載,足以見得,人聲的魅力是其他樂器所無法比擬的。因其最能真切直接的表達人們的心聲,與人產生共鳴,學習不需要很高的門檻,所以備受人們的喜愛。但為什么有的人能學好聲樂,走上專業的道路,而大部分的人卻只能作為平時自娛自樂的手段。究其原因,除了歌者自身生理條件以外,還存在著諸多的外部因素。筆者經過多年對于聲樂知識的學習及研究,發現一個很重要的現象,很多歌者認為,自己演唱時自我感受到或聽到的音響效果與觀眾、聽眾聽到的音響效果存在較大不相同。
關鍵詞:生理構造 內聽覺 外聽覺 心理審美 聲樂教學
以上現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對演唱者來說意義何在?筆者認為這恰恰源于聲樂具有的特殊性上!其特殊性有三:一是人聲的“樂器”是軟腔體,他是由發聲器官、呼吸肌肉群及橫隔膜等組成,所以具有不穩定性;二是,聲樂不像其它的器樂學科,看得見摸得著,因此還具有抽象性;三是,聲樂與器樂的最大不同,是聲樂具有語言,而語言恰恰又是人類表達交流的工具,吐字、咬字的狀態,勢必會對聲音的傳播效果產生一定的作用。
說到聲音,人們往往會第一時間與聽覺聯系起來,為什么筆者會以“視覺”二字作為標題,是因為聲音一定要以空氣傳播的外在形式詮釋出來,介于聲音的抽象性,我們可以理為,學習聲樂要把看不見摸不到的,變為“看得見摸得到的”,也就是可視的聲音的外在表現。
一、生理構造
在聲樂教學的過程中,筆者察覺,國內部分師生對于聲音的概念是模糊的,就像瞎子摸象。學科的研究不夠宏觀、系統,老師盲目教,學生盲目學,不了解發聲的原理及生理構造,從而使教學很被動。相對而言,筆者看過一個國外訓練聲音的視頻,他們首先是把生理的解剖圖給學生分析透徹,其次還要借助大量的儀器圖表,通過聲波頻率的直觀體現,來告訴歌者,在正確發聲時,聲波在儀器上體現出的規律,從而幫助其了解和鞏固發聲狀態。
從以上兩幅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發聲器官以及喉部以上的共鳴腔體。它們是由很多的軟骨、劈裂肌肉群以及腔室構成,聲帶在喉室內部。尤其應注意下巴一塊的肌肉群,專業稱之為“下頜舌骨肌”,在演唱的過程中,如果此肌肉群沒有放松,就會產生平時我們大家所說的“舌根音”,這種聲音位置低,且緊張,有一種被扯住的感受。吸氣時,喉頭自然下降,并保持自然的低位置,聲帶位于喉結部位,歌唱中發低音時聲帶松弛,整體震動;發中音時,聲帶張力加大而位移減少;發高音時,聲帶張力進一步加大從而產生邊緣震動,從而得出總結:由低音向高音過渡時,聲帶由整體震動逐漸變為邊緣震動,由厚變薄,張力逐漸提升。發假聲時,聲帶縮短、變薄、也是邊緣震動,在發超高音的假聲時聲帶不靠攏,不接觸,稱為“嘯音”。
二、聲音與內聽覺
聲樂演唱是運用內心聽覺進行有意識,有策劃的創造性活動。
記得在北京國際聲樂大師班上,薩爾茨堡莫扎特藝術大學的加闊莫老師說了一句話:“演唱時不要聽自己的聲音,要記住對的感覺”。當時作為一名學生,筆者不是很明白,覺得不聽自己的聲音怎么歌唱。后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再次遇到了他,向他細致請教了這個問題。他的回答讓筆者受益匪淺!感覺是看不見真理的真理領悟者,首先,自己聽自己的聲音,往往會被自己的內聽覺“欺騙”,自己聽見的所謂音量很大的聲音,其實是沒有傳播出去的聲音,這樣的聲音離耳蝸很近!歌者拼了命的“自我陶醉”,最后觀眾卻聽不到聲音。其次,在不同的演唱環境,反饋到耳朵里的音響效果是不同的,比如:在吸音效果強的琴房,和混響效果好的音樂廳,反饋到耳朵里面的聲音效果截然不同。平時在混響效果好的地方學習的歌者,一換環境,到了吸音效果的好的場所,就會感覺跟平時不一樣,聽不到自己的聲音,在演唱過程中會加很多額外的力量,從而限制了呼吸的運用,導致惡性循環。越聽不見越使勁,越使勁觀眾越聽不見。
針對以上情況,首先是要建立科學的聲音概念,概念的建立來自于大量的傾聽;其次聲樂演唱是一種創造性的想象心理活動,想象力是具有推動力和支配力的無窮力量源泉。
三、聲音與外聽覺
“外聽覺”指在發聲之前,對聲音的音調、音量、音高、音色等的感知和控制。我們經常說,“要讓意識走在聲音的前面”,指的就是在發聲前,大腦神經系統就要先感知到聲音的狀態,也就是先“聽”到想要發出的聲音,以更好地協調好各個發聲器官來發出預期的聲音。
好的聲音是共鳴腔體產生泛音的外在體現,我們要把共鳴腔體運用理解為敲擊編鐘時的整體共鳴,而不是局部共鳴。有的人形容感覺自身是聽不到自己聲音的,有的人形容感覺聲音在身體外面,也有人形容聲音就像身體外面集中射擊的一個點或者你可以想象在你遠處有一個很高的塔,你要把聲音送到塔上去……不論如何表達,都是強調聲音的傳達與外化,這種聲音離自己內聽覺的耳蝸很遠。
四、高位置(高頻泛音)與外視覺
聲音的高位置除了和氣息控制有關,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唱之前,腦子里應有設計的音響概念,也就是有的老師平時說的“意識走在聲音的前面”。不論是中低聲區還是高省區嗎,原則上都應是屬于高頻泛音的范疇,這樣的聲音才不會偏低,從而無法正常的傳播。
記得老師曾提到過,在演唱的過程中,想象聲音是從舌高面以上發出來的;聲音封死在眉心處,感覺你的眼睛可以看到眉心斜上方的一個點,對著那個位置去唱,這樣聲音就會有一定的方向性;或者說,要從大牙后面繞一個圈再出來,筆者認為都是一樣的道理。
五、吐字與外視覺
談到吐字與聲音的關系,必須要講的是:在歌唱中自然的說著唱。很多時候,大家說話的狀態要比唱歌時吐字的狀態自然得多。由于很多人審美的原因,認為在歌唱過程中必須要做出一種狀態,但是這樣恰恰使得聲音受到了限制,變得不自然了。只有吐字正了,腔體才能圓,聲音才能變得更圓潤。對于字正腔圓,戲曲教學里也有一定的要求。筆者認為,為了聲音不倒,不包,吐字應感覺咬在門牙的外面。這種聲音是貼面罩的,色彩集中、明亮且穿透。
總之,歌唱中字與聲音的關系是既要有準確的、清晰的吐字咬字技巧,又要與通暢、圓潤的聲音相結合,要達到這種境界,就要求歌者在不斷的練習中認識到字與聲音的相互聯系,既要咬字,又不能把字咬的太死,否則會影響聲音的外視覺效果。
六、審美與外視覺
要想讓演唱的聲音發生變化,首先要從自身的審美開始改變。審美意識的培養是聲樂教學與審美之間的紐帶,對于歌者的聲樂藝術實踐具有重要的知道作用。通過審美意識的培養,使學生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樹立起正確的聲音概念和審美觀。平時要做到多聽多總結,當然,一位具有良好審美的理念聲樂老師,對于學生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在歌唱要素中,心理審美要素是處于主動的、主導的首要位置,其它有關歌唱發聲的生理要素都處在被動的從屬地位,它們的運動受著心理活動的支配”,故“內聽覺”和“外視覺”便是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感覺調控聲音的有效途徑。
綜上所述,聲樂藝術具有極高的實踐性和審美性,正確的審美特質貫穿了聲樂藝術活動的始終,我們日常的聲樂教學過程中卻常常忽略了其重要性,從而背離了藝術的本質。在聲樂教學中,重視并實施正確審美意識的培養,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各個,各個方面貫徹正確的審美意識及理念,不但能夠使得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拓展學生的藝術想象力與創造力,也能使學生通過對于聲音概念的正確領悟,演唱出具有美感的、藝術靈魂的美妙歌聲。
21世紀是經濟文化告訴發展的時代,我國的聲樂教育事業也在不斷的蓬勃發展,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該不斷的學習、充電,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的反思總結,這樣才能使我國的聲樂水平更上一層樓,為祖國的聲樂事業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奧]愛德華·漢斯力克.論音樂的美——音樂美學的修改芻議[M].楊業治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
[2][美]保羅·羅賓遜.《歌劇與觀念》——從莫扎特到施特勞斯[M].周彬彬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鄒本初.歌唱學——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4]石惟正.聲樂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5][美]威廉·文納.歌唱——機理與技巧[M].李維渤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00.
[6][意]PM·馬臘費奧迪.卡魯索的發聲方法[M].郎毓秀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