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萍
【關鍵詞】 思想政治;課堂;語言慣性;簡約性;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4—0077—01
著名教育學家夸美紐斯說: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發出知識的溪流。這句話,隱含了課堂語言的重要性。成功的教學無不得益于教學語言的功力,教師的語言修養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果。規范教師的教學語言,還課堂語言準確規范、生動形象、感情充沛的風格,是增強政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我們要努力用準確精煉的語言傳授知識,打造魅力課堂。
一、努力走出語言“慣性”
在我們課堂教學中,口頭禪總會在不經意間脫口而出,把語言的整體感破壞殆盡。表揚與批評也是翻來覆去那幾句,作業的要求也總顯得老生常談,這一切,皆因慣性使然。教學語言中的這些慣性使我們的教學變得那么的枯燥那么的無趣。教師要走出語言“慣性”,真正提高自身的課堂語言水平,需要學習和實踐。學習一些名師的語言藝術,名師在課堂語言的多與少,廣與精,深與淺,靜和動關系的把握上歷經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是我們學習的最好素材。向學生學習,學生的思維和語言具備活潑性和創造性,在語言風格上能夠貼近時代。向廣播,電視,電影學習語言,學習轉折、停頓、懸念、包袱等等。更為關鍵的是實踐,實踐比理論更豐富、更復雜、更微妙。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有計劃地設計不同的語言形式,從語句、詞匯、修辭、音量、語調等方面都做出精心的準備,而后在課堂教學中予以落實,再根據落實的課堂反饋予以及時的調整和豐富。只要我們足夠重視我們的語言藝術,真正去做,我們的課堂也必將充滿生機與活力。
二、力求課堂語言的簡約性
簡約性是指教師要用言簡意賅的語言來表達豐富的內容。真正科學化的課堂語言不害怕說得少,卻害怕說得太多。從認識學和心理學上講,很多情況下,如果用10句話就能把某概念完全解釋清楚,而若用更多的話加以闡釋,非但不能加深學生的認知印象,反而會干擾已經形成的清晰印象,使大腦中的認知圖象模糊、混亂。教師的本意是強化印象,結果反而起到了淡化作用,這不能不引起教師的警惕。
在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做得最不夠的就是語言的“簡約性”。語言表述過于隨意,提問的次數過于頻繁。如頻繁地使用“為什么”、“怎么辦”類提問,或者過多地使用“對不對”、“是不是”等選擇問句。還有教師在課堂中總是不放心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對于學生的回答總是要重復一遍甚至兩遍,似乎只有老師說出的話才是對的,老師說出的話才是學生應該注意的。大量的課堂時間被浪費,課堂容量和課堂效率大打折扣。如此長久以往,學生必然厭煩,反感。更可怕的是學生會潛移默化地受到這種語言的感染,使其認知和語言表達能力受到影響。
為了提高語言的簡約性,避免課堂語言的隨意性,教師應該嚴格落實備課的要求。力戒東拉西扯,不著邊際;拖泥帶水,雜亂無章。同時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結合學生教材實際,言簡意賅,針對性強。精致的問題提出來之后,要讓學生安靜地思考而不是反復地問,反復地提醒。應做到“該放手時就放手,該放心時就放心”。如果教師嚴格約束自己的語言,我們的語言可能會更加生動,更加具有生機和活力,我們的教學任務也會順利地完成,教學效率也會相應地提高。
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一個真正的課堂,是不需要我們教師去刻意表演一個自以為高明的自我,需要的是我們還學生一個真切的課堂。我們在備課時,總想著備得盡可能全,于是就將與本課有關的知識一股腦兒備進課中。在課堂上,教師知識講解面面俱到,滔滔不絕,口若懸河,上天入地,暢所欲言,學生探究過程被壓縮甚至省略,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教師在備課時,將材料備全無可厚非,但必須要抓住重點,突破難點,避免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隨意性。很多教師在突破重點和難點時,通常采用的方式是重點講,反復講,結果教師講得越多學生聽得越不明白,甚至起到負面作用。為了防止教師話語過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們可以通過創設生動、典型的教學情境,設計針對性強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學生在思考、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安靜地對待,盡可能避免反復的提醒、反復的追問、反復的催促。思考討論結束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和疑問再給予及時的點撥、啟發、追問,使重點難點迎刃而解,最后針對關鍵問題進行拓展,幫助學生掌握方法總結規律。這樣既突破了教學重點難點,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又防止了教師話語的過度,起到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提升了教育教學效果。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