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治元
【關鍵詞】 數學教學;教學方法;改進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4—0102—01
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新課改的理念及新課標的要求為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指明了方向。改革數學課堂教學方法,形成一套有效的、開放的、對學生的終身發展有用的教學策略,培養高素質的數學人才是我們教師面臨的重大課題。下面,筆者就此談些自己的做法。
一、鼓勵探究合作,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獲得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比如,在“菱形”一節教學時,課前讓學生準備紙片、小剪刀、大頭針等。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一起動手操作,其間引導學生觀察,鼓勵學生與同伴交流:你發現了什么?該四邊形的邊、角、對角線有什么特點?讓學生思考、分析、猜測,說出自己的發現,然后全班學生一起合作交流,看判斷的正確與否。課后評議認為,教師運用了啟迪學生思維、合作交流的教學方式,適時創設情境,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生生、師生互動良好,體現了新課改理念。學生能主動地進行探究,積極地思考和提出問題。而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境,也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刻意求新,尋找正確的施教路徑
教師要深挖教材內容,巧設疑問,為學生提供主動學習、積極參與的空間,并積極保護學生的好奇心理。
比如,教學“有理數加減法”一節,就按上述思路施教。先講小白兔去姥姥家在森林中迷路的故事,設置懸念,引入新課。新課內容教授完后,告訴學生,今天我們要進行一次奇妙的智力闖關,共分“七嘴八舌”、“各抒己見”、“你爭我奪”、“一錘定音”四個環節。每個環節獲勝小組將被畫上紅花,并對最后優勝小組進行獎勵。學生學習熱情高漲,競爭激烈,紛紛進人討論探究的思考中,繼而踴躍發言,氣氛活躍,在集思廣益、交流探討中,取得了一致的結論,教學效果顯著。
三、開展數學活動,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興奮點
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興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這種態度就會帶來疲倦。”數學本來就是絢麗多彩、奇妙無窮的科學,并非是學生所理解的枯燥的概念、單調的公式和刻板的法則的教學。要使枯燥、抽象的數字和呆板的公式原理變為形象生動的畫面,就需要在教學中采取形象、直觀的手段,使學生在大腦中形成興奮點。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中穿插學生喜愛的游戲或活動,活躍學習氣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從而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例如,學生對“(a+b)(c+d)=ac+ad+bc+bd”型的乘法,初學時很容易漏乘或多乘,如何避免這種情形的發生?講解時可采用如下“形象”解析:教師提問生活中最常見的禮儀:大家在觀看電視時,若A方代表團成員a與b要接待B方代表團成員c與d時,以中國習俗,首先要做什么?學生很自然地想到握手,問好。然后教師請上來四位學生示范。(學生作完后)在握手時,先由a與c、d一一握手,再由b與c、d一一握手。引導學生發現構成了四個組合。隨之討論兩點:1.A代表團成員a、b也相互握手嗎?2.a 不與c握手行嗎?通過討論后避免了漏乘或多乘現象。這樣,學生在笑聲中輕松地掌握了本節課的內容。
當然,由于容易停留在表面階段,許多教師常常未深諳教學內容的精髓,不善于引導學生歸納、區別和發現,致使學生思路不清晰,才會發生錯誤。總之,不管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式,追求有效課堂、實現有效教學,進而提升教學水平,是每個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也是推進數學教學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