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回族是我們中華民族一個極具特色的民族。在唐宋時他們的祖先(阿拉伯人)來到中原定居,以后不斷與中原文化結合交融在一起。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富強作出了貢獻。回族自古善經商。沈陽回族分別依托城市和農村的不同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而進行不同的經營方式。在“振興東北經濟,沈陽要先行”的大背景下,沈陽的經濟、社會進入到了快速發展的時期。自然而然,沈陽回族必然在沈陽振興的環境中順勢而為,成為建設沈陽進程中重要的社會成員。對少數民族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關鍵詞:沈陽回族;經商;傳承
注:本文是2014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散居回族社區文化變遷中的 “三力”優勢研究-以沈陽為例 ”,編號L14BMZ004研究成果之一。
1 回族形成與經商的傳統
回族在其民族形成和發展的歷程中與中華民族緊緊交融在一起,同甘苦共命運。在中國屢遭侵略他們與各民族共赴國難,殊死奮戰;新中國成立后,有投入到火熱的社會主義建設歷程中。
早在大唐盛世的時候,長安是萬邦來朝、世人皆仰的國際化大都會。少數波斯人、阿拉伯人來此經商而遷入內地定居,由于能夠隨行的穆斯林女子是微乎其微的,而且選擇穆斯林女子為妻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在中國定居的穆斯林男子擇偶只能是選擇身邊的漢女子。此后,“由于成吉思汗西征而被迫東遷,以及東西交通打開而來的中亞細亞各族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通過駐軍屯牧、工商活動、仕官、掌教等途徑,與漢、蒙古、畏兀爾等民族雜居通婚,并且信奉伊斯蘭教而逐漸融合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1]
回族是穆斯林文化與中華文化結合的產物,并且在他發展歷程中,兩種文化不斷交融,逐漸形成了回族在血濃于水的血緣關系基礎上的心系整個中華民族的向心力。
在回族的形成和成長史中曾跟中華民族共同經歷了唐宋元明清盛世,與此同時,與各族人民一道,為華夏文明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作出了貢獻。
南宋時期經濟在世界范圍內處于老大的地位。當時的泉州是世界經濟貿易的中心、是最大最繁忙的對外貿易的港口。長期有回回擔任泉州市舶司。他們善理財、經商有道,源源不斷把中華的瓷器、茶葉、中藥材、絲綢、珠寶、玉器銷往國外,又把國外的西洋參、西藥材、藍寶石、燕窩銷往國內。把泉州的對外貿易搞得蒸蒸日上,為國家的財政收入的增加作出了貢獻。
回族自古善經商。回族依托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而進行他們的經營方式。在唐宋元明清時,西北寧夏、甘肅、新疆、陜西是著名的“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西安、蘭州、西寧、烏魯木齊、銀川則成為中外貿易的活躍的集中地。回族商業的繁榮不僅豐富了當地人的生活,而且也溝通了中國內地、西北和國外的經濟聯系。
比如明朝回族著名的航海家和外交家的鄭和七次下西洋,帶著幾萬人的、幾百艘大商船揚帆遠航,歷經千難萬險,先后途徑太平洋及東南亞各國、印度洋及沿海各國、波斯灣及西亞、東非沿海,最遠至索馬里、肯尼亞。傳播了中華文化、揚我中華之國威。在航海史上、外交史上、文化史上、貿易史上鑄就了輝煌的篇章。
2 與時俱進、因地制宜發展經濟
在唐宋時他們的祖先(阿拉伯人)來到中原定居,以后不斷與中原文化結合交融在一起。在保持伊斯蘭教信仰的同時,也不斷適應社會變化的時代背景,融合吸納反映時代特點的新鮮的事物和觀念,具有鮮明的時代適應力和包容力。
回族是遼寧省會沈陽市的主要少數民族之一。在當前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大好時機下、在經濟大變革的環境下,沈陽回族在沈陽的發展中發揮了他們的獨特優勢,在保持自己民族個性的同時,能夠順應時代、積極進取、不斷吸納,為和諧沈陽作出了貢獻。
沈陽回族主要集聚在沈陽市沈河區、新城子區、蘇家屯區、新民縣、遼中縣等。沈河區是市內回族主要聚居的地方,就是人人皆知的"回回營"。全區回族人口進2萬多人。附近的新城子區、蘇家屯區和遼中、新民兩縣的街鎮,都有回族聚居地。新民農村則多居住于的大紅旗、大民屯;遼中縣的老達房和郊區的白塔堡、平羅堡、沙嶺、老邊、新臺子、劉后地等地。這些地方或在城市、或離城市比較近,交通便利,經濟比較發達。
沈陽回族分別依托城市和農村的不同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而進行不同的經營方式。
在城市回族聚居區,設有專供回民的大型市場,市場內人們絡繹不絕。商品琳瑯滿目,具有民族風味的牛羊肉、馬家燒麥、林家燒餅、開口餡餅、餃子、燉肉吸人慕名而來,甚至外地人員。漢族群眾為了能買到放心正宗的牛羊肉食品,常常專門到此購物。
新民縣的大紅旗、大民屯;遼中縣的老達房和郊區的白塔堡、平羅堡、沙嶺、老邊、新臺子、劉后地幾個村莊產業包括農業(糧食蔬菜)、工業企業、商業、建筑業等。從事副業的農戶占很大比例,純粹從事農業的戶數很少。回族人的視野不只限于小本經營的農商結合生產方式,而是向著非農產業發展。即使有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戶,他們也不是只靠種糧食來養家糊口。
交通便利的回族社區能夠利用地緣的優勢擴大產業規模或者開拓新的產業,比如大紅旗、大民屯回族傳統的牲畜販賣在擴大規模,同時有人開拓了新的產業:運輸業、蔬菜種植等。交通不太便利的地區,例如白塔堡、平羅堡,那里的回族照樣能夠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相對豐富的條件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以前,回族受生活習慣及經營萬式影響,其副業局限于牲畜飼養、加工以及小規模的生活用品販賣等幾個傳統領域。如今隨著他們生產規模的擴大和對外交流的增加,其經營理念發生了很大變化。現在也有不少年輕的回族企業家,逐漸進入更廣闊的國內市場、甚至國際市場。
例如大紅旗的一些企業主,從小本買賣做起,將積累的資金慢慢投入到社會需求較高的產品(建材、某些機械零件等)生產上來,引進新技術新設備,建立起了相當規模的加工制造企業,給其他回族人樹立了生產經營的楷模。
參考文獻
[1]楊候第:《散雜居民族工作概論》[M],第61-62頁,民族出版社,2001年。
作者簡介
王秀英(1964-),女,遼寧金縣人。沈陽工程學院思政部教師,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