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禮泉等
摘 要:閱讀實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目前,學者們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閱讀實踐的研究主要包括基本內涵、主要特點、重要作用、現實困境、實現路徑等五個方面。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和總結,有助于充分發揮閱讀實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
關鍵詞:閱讀; 實踐教學; 高校; 思想政治理論課; 研究述評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2.010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5)02-0039-04
閱讀是個體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個體進行自育自學的主要方法,閱讀的育人功能歷來為人類所重視。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開展全民閱讀活動”、“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倡導和支持全民閱讀、營造終身學習的文化氛圍也是建設學習型城市的要求。[1]尤其是在信息獲取多元化時代,閱讀實踐尤為必要。閱讀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中,我們通過文獻檢索的方式,以“閱讀”并含“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為主題,并依據相關性從中選取了36篇文獻作為本研究的主要資料來源,對相關研究成果的梳理和述評,旨在為高校思政課閱讀實踐的進步研究和實踐提供理論參考。
一、關于閱讀實踐的基本內涵研究
一是從教育資源的角度來理解閱讀實踐。朱飛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一切可以用來為教育目的服務的因素,其中,文學作品中蘊含的思想、政治、道德等內容屬于思想政治教育資源。[2]童媛媛認為紙質書本、電子讀物等閱讀對象也屬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3],即作為物質性實體的書籍中蘊含著豐富的精神文化內容,其中也包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所指向的對象和內容。
二是從教育載體的角度來理解閱讀實踐。所謂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承載者、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發生互動的連接者。在相關研究中李強天認為:“閱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盵4]張傳恩、錢紅軍認為經典閱讀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之一。[5]即閱讀承載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滿足了其“承載者”的條件,但筆者認為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更突出的是其“連接者”的作用,即教育者和教育對象可以通過閱讀實踐活動發生互動,通過交流、互動與討論等方式使閱讀的載體作用得以體現。
三是從教學方法的角度來理解閱讀實踐。即將閱讀實踐看作是思政課教學的一種教學方法。周智年認為研究性閱讀是思政課教學創新的一種有效模式,在定義闡釋中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自主性作用的發揮。[6]此外,也有學者專門從必要性、存在的問題以及路徑等方面,對閱讀文獻在“原理”、“綱要”、“概論”等思政課中的運用進行了研究,但未對其內涵作具體闡釋。綜合學者們的研究,柳禮泉認為閱讀實踐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一種有效形式,閱讀實踐指的是依據“采用讀書、講課、研討和運用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的教育理念和教改精神,通過引導學生讀書進而實現幫助學生理解和深化理論知識的過程,是一種理解與思考性的實踐教學環節。[7]
綜合上述學者的觀點,筆者認為根據閱讀實踐的運用方式及發揮功能的不同,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也可以是其載體。同時,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創新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閱讀實踐作為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一種有效形式,符合實踐教學“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因而對其內涵的闡釋既要體現以學生為本,也要突出其實踐性的特點。
二、關于閱讀實踐的主要特點研究
第一,實踐性。閱讀實踐作為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一種有效形式,實踐性的特點貫穿于閱讀活動的始終。鄭國民認為要結合各種自學、小組研討、讀書論壇等形式做好“讀書”實踐環節的開展[8]。即閱讀實踐是一種以實踐為基礎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活動,學生通過參加課堂內外的各種實踐活動,取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并有助于主體的思維訓練、人格塑造和能力培養。
第二,自覺性。閱讀的過程是主體圍繞閱讀目的而進行的知識自我建構的過程,具有自覺、主動的特點,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從中得到充分發揮。蔣德均認為閱讀的過程就是主體對客體的認知、理解和感悟的過程,是建立在二者良性互動的基礎之上,其中閱讀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和二度創造具有重要作用。[9]因而,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發揮主觀能動性關系到閱讀實踐效果的取得。
第三,思考性。思考性是指閱讀過程中所體現的思維活動的特點。柳禮泉認為閱讀實踐是一種理解與思考性的實踐教學環節,并提倡教師在課堂上不必把所有知識的重點都“灌輸”給學生,而是鼓勵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10]丁名海也認為閱讀實踐教學更具有深刻性和思考性。[11]思考性的特點突出了閱讀是主體圍繞閱讀目標而進行知識自我構建的過程,離不開對思維的調動,主體的思考和分析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開放性。開放性體現在閱讀實踐的內容、方式、評價等方面的開放性。周智年認為開放性體現在閱讀活動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為學生的自由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能夠綜合評價學生的閱讀成果及表現,因而也決定了活動過程與結果的開放性。[12]同時,隨著網絡等新媒體的發展,數字化閱讀的流行,進一步拓展了閱讀實踐的內容和方式方法,呈現出更為廣闊的開放性。
通過對所收集文獻的整理分析,筆者認為目前對思政課閱讀實踐的特點進行專門闡述的研究還較少,能夠結合閱讀實踐在思政課教學中運用的情況來進行特點歸納的研究更為不足,因此相關方面的研究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
三、關于閱讀實踐的重要作用研究
第一,有利于促進智能發展。閱讀是個體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其對主體智能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朱永新認為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只有通過書籍閱讀,個體的思想發展才能完成從信息到知識再到智慧的逐步升級發展過程。[13]此外,曾祥芹、韓雪屏認為:“閱讀價值的根本所在就在于閱讀在獲取和擴展人類知識上的作用?!盵14]盧鋒也指出閱讀的過程就是對原有知識結構進行調整、補充、豐富和修正的過程。[15]總之,對知識的重新建構和豐富拓展都離不開主體的獨立思考和探索,從而激發了主體的創造力也促進了智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