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尚文
【關鍵詞】 思想品德教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5—0059—01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僅是課堂教學的應有之義,也是學生終身學習的客觀要求。思想品德課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應從五個方面進行實施。只要持之以恒,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將會得到有效提高。
一、教學設計圍繞學生自主性
一堂成功的課,來源于成功的教學設計。在新課改和大力實施素質教育的背景下,課堂教學目標的制定要在學生課前自主預習的前提下師生共同研究來確定,這樣確定的目標才能得到學生心理和情感上的認同,并能促使學生全力以赴地為實現目標而奮斗。難點的確定必須建立在學生課前自主預習的基礎上,應該是學生在預習過程中遇到的真正難以理解、解決的問題,而不是教師想當然脫離學生實際照搬教參確定的難點。難點的突破也必須針對學生的疑難之處設計情境、問題、角度、難度、方法等,問題設置力求體現學生在認知、情感、道德等方面的沖突,并盡可能地吸納更多學生參與該過程的設計。題目的設計既要突出重點、難點和知識點,又要充分考慮學生自主預習過程中暴露出的易混、易錯點,使設計的題目保持一定的梯度和區分度。由此可見,教學設計首先要圍繞自主預習這個環節,教師要編制好預習案,指導學生自主預習,緊緊圍繞學生自主預習中發現的問題來設計教學案。
二、教學實施過程體現學生自主性
1. 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教學實踐證明:當學生對某一學科學習產生濃厚興趣時,他就會積極主動、心情愉快地學習,努力提高學習成績。因此,教師必須根據思想品德課自身的特點,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藝術,以豐富多彩、生動形象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的學習具有持久的動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還要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變“痛苦地學”為“愉悅地學”。更要培養學生的成就感,使學生在一次次自主學習的成功體驗中,鞏固自主學習的動機和興趣,變“短暫有興趣地學”為“有持久動力地學”。
2. 營造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要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就必須創設讓學生充分發展的機會和空間,營造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我的做法是充分地、有選擇地、有改進地利用教材,創設突出學生主體、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氛圍:一是通過“讀一讀”,把閱讀的機會讓給學生;二是通過“議一議”,把議論的時間交給學生;三是通過“說一說”,把說話的權利還給學生;四是通過“想一想”,把思考的空間留給學生;五是通過“做一做”,把練習的實踐交給學生;六是通過“問一問”,把質疑的環節補充留給學生。這“六點”充分運用了學生的“手、眼、耳、腦、口”等各種感官,兼顧了各種類型的學生,無論哪個方法,都能使學生由“靜”變“動”,調動了學生的“思”,激發了學生的“欲”,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三、對知識進行復習鞏固時展現學生自主性
在對知識進行復習鞏固的訓練中,可由學生自己作答、評判、糾錯、歸因;在布置課外作業時,注意作業要具有開放性和創造性,促使學生嘗試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使學生成為學科知識的實踐者;同時分層次布置作業,注意作業的選擇性,盡可能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多樣化需求;還要要求學生多閱讀適合自己的課外讀物,提倡學生建立自主學習摘抄本,摘抄自己所學的重點課外知識;并鼓勵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這些做法都能展現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風貌和能力。
四、教學反思突出學生自主性
首先,指導學生學會課后反思。教師要指導學生每節課后要反思當堂課的主要知識點、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易錯易混點;其次,指導學生學會練后反思。具體做法是讓學生準備錯題本,將典型的錯題歸納整理好,明確正確答案,準確分析錯因,適時溫習鞏固;最后,指導學生學會考后反思。每次考試結束后,要要求學生找出差距、找準原因、找到改進措施,指導學生交流學習方法和經驗。
五、教學延伸關注學生自主性
要教育并教會學生把自己所學的書本知識運用到觀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中,做到學以致用,并在運用中加深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通過引申學習和研究,拓寬學生學習的知識面,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分析研究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