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仲選
【關鍵詞】 數學教學;高效課堂;構建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5—0108—01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實驗是學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規律的基礎,是學生在特定的場景中學習物理知識的基本手段,也是全面發展學生智力、培養能力、進行技能訓練的重要途徑。因此,加強物理實驗教學是提高物理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一、演示實驗
演示實驗是教師在講授新課時,為配合新課內容而給學生演示的實驗,它起著演示物理現象和教師操作示范兩大作用。一個成功的演示實驗,能增強物理教學的直觀性,展示物理的趣味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例如,在進行“電流與電壓和電阻的關系”一節內容的教學時,教師不能只是將課本中的兩個實驗直接按電路圖連接后,演示給學生,然后讀數得出結論,這樣會顯得很生硬,學生不容易接受。如果教師按以下幾步完成演示實驗,教學效果會完全不同。1.演示實驗的設計。通過電流產生的原因及滑動變阻器在電路中對電流的影響可知,電路中電流的變化受電壓、電阻兩個因素的影響。但是若電壓和電阻兩個量同時變化,就無法判斷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這是用控制變量來研究物理規律的問題,我們可以用已有知識中“影響金屬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的實驗方法設計本實驗。2.演示實驗操作結合課本內容,連接電路,讓學生清楚固定量和變量。在固定電阻值,使兩端電壓成倍變化,記錄下相應電流值;在固定電壓時將不同電阻分別依次接入電路,記錄下相應的電流值。3.演示實驗結論分析。對所測量結果,引導學生從數據上分析各量變化情況,得出實驗結論。這樣正確而又巧妙地引導學生對演示物理現象進行觀察與分析,將知識與現象二者有機結合在一起,把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演示現象和講授內容上,真正起到“以物說理”的作用,達到“見物明理”的目的。
二、分組實驗
學生分組實驗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相對獨立地、積極主動地學習物理知識與方法的教學形式。分組實驗一般有三個階段:準備階段:教師在組織教學、準備試驗的基礎上提出實驗預習題,讓學生帶著實際問題做預習。操作階段:學生動手操作的同時,教師巡視,幫助學生糾正錯誤,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實驗中的問題。總結階段:引導并幫助學生及時總結經驗,圍繞實驗技能,實驗方法總結每次實驗中的新思路,并要求學生寫出實驗報告,以提高實驗能力。
例如,研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不能僅就課本上的實驗進行教學,這樣對學生的驅動力并不大。這就要求教師做進一步的設計,引導學生思考撬石頭的兩種實際方法:一種是手向下壓棒,另一種是手向上抬棒。可以提出一系列問題,為什么有這兩種撬法?是省力的需要還是方便的需要?在撬石頭的過程中,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各起什么作用?要滿足什么樣的關系才能將石頭撬起來?學生就會帶著問題去實驗中找答案。實驗結束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對實驗中研究杠桿的情況與使用撬棒的兩種情況進行比較,把實驗返回實際問題中,學生就會覺得豁然開朗。
三、邊講邊實驗
邊講邊實驗是根據授課內容的需要,教師一邊講解一邊指導學生做有關實驗。通過師生的雙邊活動進行教學,現今的教學方式多以該方法為主。這種方法把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的優點集于一體,改善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課堂環境,增加了學生手腦并用的機會,使師生間的教與學能同步協調進行。邊講邊實驗的教學一般在實驗室進行,并且要根據教材的特點來決定哪些內容可用此法教學。
例如,“托盤天平”的使用教學。授課過程中,讓學生邊操作實物,邊講解放置、調整平衡,實物擺放及讀數時,就比較直觀,學生易于接受,同時可以訓練學生邊聽邊看邊思考的能力。“凸透鏡成像”的教學亦可用此教學方法。在教師講解的同時,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尋找焦點、焦距,并在操作過程中實際觀察、體會所成像的情況,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實物、虛像的具體領會,提起學習的興趣。
總之,物理實驗教學是整個物理教學的中心環節,如何開展物理實驗課以及實驗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著學生學習物理的效果。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加強物理實驗教學,進行實驗教學研究,不斷尋找改進實驗的方法和措施。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物理實驗的質量。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