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龍
【關鍵詞】 中職學校;心理健康;輔導系
統;校園文化;學校環境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3—0026—01
心理健康是中等職業學校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一門新課程,其在培養與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過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發揮著其他德育課程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對職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有益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建立心理輔導系統
首先,要定期舉辦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廣泛普及心理健康保健知識。針對職中學生的特點,有選擇地系統講授學生比較關注和感興趣的有關學習、生活方面的心理學知識。其次,根據學生不同年齡階段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職業發展的需要,分階段、有針對性地設置團體心理輔導項目。有目的性地開展個體心理咨詢,利用心理信箱、網絡交流等多種形式,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溝通,給他們提供一個傾訴煩惱的空間。心理輔導老師應保證做到“嚴守秘密”、“有信必復”、“有問必答”,充分理解和尊重學生,取得學生的信任,和學生做朋友,及時幫助學生解除心理困擾,消除心理障礙。
二、全面滲透
全員參與建立適應學生需要的心理素質教育模式。為了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一定要改變舊的觀念,遵循“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育人原則,面向全體學生,全面關心學生,包括增強其信心和使其獲得精神的自我滿足等。教師要積極地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通過開展各種活動激勵學生,讓學生樹立信心,產生希望,看到美好的未來。對學生出現的錯誤,不能簡單責罵、體罰,而要在分析中予以引導,批評時把握分寸,不能打擊學生的自尊心。根據多元智能評價理論和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肯定和賞識,喚起他們積極向上的欲望。
三、加強家庭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家庭的教育,每一個心理不健康,患有心理疾病的事例同樣有著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觀念、教養方式,家庭的教育環境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其健全人格的形成。由于職高學生成績較差,行為約束力較差,但父母卻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使得孩子與家長之間缺少溝通,甚至出現隔閡。因此,教師應利用家訪、電話聯系等形式努力融洽家長與學生的關系,讓家長樹立對孩子的信心。我們有責任告訴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的要求要合理,及時與孩子溝通,創造自由、平等、和睦相處的氣氛。
四、豐富校園文化生活
開展各種社團活動,團委應該積極組建學生社團,發揮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體作用和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自助、互助作用。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組建諸如書畫協會、舞蹈協會、音樂協會、足球、籃球協會、家電維修協會、電腦協會等學生社團組織,這樣既可以豐富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又可以讓學生在社團中交往。人際關系是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環節,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使學生擺脫孤獨感。還可以培養一些心理教育骨干學生,進行骨干力量引導。把學校對學生心理素質的要求轉化為學生們的內在需求和自覺行動。學生自發組織開展演講比賽、歌詠比賽、技能大賽和運動會等,展示自己的才藝。這些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不僅陶冶了學生的情趣,而且調節了問題學生的心境。
五、營造寬松、積極、健康的學校環境
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學校的環境氣氛潛移默化地塑造著學生的心理素質。學校的校容校貌是創設符合心理健康教育學校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是美化校園,讓學生在優美的自然環境中得到美的享受,從而愉悅心靈。其次是校園文化的建設,利用板報、專刊、廣播和校刊等做各種心理健康知識宣傳。再次是設立文化墻,例如在不同的墻面下陳列世界名人的大幅照片與業績或名言,陳列學生的作品,張貼各種公益標語等,營造積極向上的氛圍。一個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校園環境,能為學生心理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和條件。
總之,心理健康課是當前職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和載體。其主要任務是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學習、生活、成長和求職就業中遇到的心理行為問題,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因此,我們應該調動各個方面的力量,全面滲透、多渠道、全方位推進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充分發揮心理健康在中職學生課程中的主陣地作用,努力培養中職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構建一個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教育網絡,使各個途徑協同合作,真正還給學生一片健康的天空。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