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嫚
摘 要:根據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并且隨著社會存在的變遷而變遷。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也是隨著我國的經濟而不斷變化的。大學生是國家的生力軍,研究大學生的價值觀的變遷有著重大意義。對話教學是現代教學的新形勢,新形勢下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有效途徑,對話師生關系既是知識的流動和生成也是價值觀的碰撞與構建。特別是在經濟新常態的當下,要保持經濟的平穩發展,文化教育的健康發展也是應有之義。
關鍵詞:價值觀變遷 對話 師生關系 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7-197-02
一、高校大學生價值觀變遷概覽
1.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價值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郭維平認為,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轉型和經濟結構的變化、文化的影響以及高校改革和學生心理等方面的影響,大學生價值觀變遷的總體趨勢是從價值核心社會本位轉向個人本位、價值取向從單一轉向多元、價值目標由理想轉向現實、價值形態從被動向主動轉變(郭維平,2000)。在廖小平看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價值觀逐漸發生了從一元價值現向多元價值現、從整體價值現向個體價值現、從理想價值觀向世俗價值觀、從精神價值現向物質價值觀的變遷。當然這種價值觀的變遷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的深刻反思之后,90年代正式形成。形成后的價值觀具有多元化、個人化、物質化和世俗化的特征(廖小平,2013)。在關于價值觀變遷的原因方面,蘭久富認為,價值觀念變遷的內在根源是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結構性變化,外部動力則是外來價值觀念的影響和滲透(蘭久富,1999)。
2.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貫穿國民教育全過程的要求。黨的十七大進一步全面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貫穿國民教育全過程提出了更高要求。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從國家層面上進行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從社會層面上進行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則是從公民個人層面上進行的。國家、社會、個人這三個層面是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反映現階段全國人民最大公約數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述。
大學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研究如何在課堂中構建價值有著重要意義。特別是在經濟新常態的當下,要保持經濟的平穩發展,文化教育的健康發展也是應有之義。
二、對話師生關系的概述
林遠輝采取了兩種他認為最符合的師生關系的定義。第一種是指老師和學生在教學、介于活動中形成的關系,這種相互行的關系包含了雙方所處的地位、作用以及相互之間的態度。第二種是認為師生關系是學校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也是在教學中以“教”和“學”的方式形成的特殊關系(林遠輝,2008)。蔡志良等人則認為師生對話在立場上是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通過言語和輕傾聽、雙向溝通、一起學習的方式,從而達到“視界融合”的關系與方式(蔡志良,2008)。張增田則認為,“教師是對話的引導者、傾聽者、和合作者”“學生是主動的學習者和建構者”(張增田,2005)。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對話師生關系是指不同于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教師與學生二元對立關系,而是一種“我——你”的對話關系。在這種對話關系下,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被重新定義了,師生對話實質的“我——你”關系是一種雙向的、平等的、和諧的和富有成效的關系。
朱觀明認為,師生關系是教師和學生在一系列交流活動中形成的關系,他認為傳統的師生關系忽視了學生的尊嚴與權利,重視師道尊嚴,對我們當今的教育仍然有很深的影響。他認為師生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合作的關系,即“共在”、“共生”(朱觀明,2002)。這與對話師生關系的理念是不謀而合的。
在談到師生對話的條件方面,王向華認為,師生對話的客觀條件是師生對立兩極,而主觀條件則是反向作用力。師生對話平衡需要師生關系的平等,要做到平等、愛、尊重和信任(王向華,2003)。
李森、吉標則認為師生對話具有與教學不可分離的相依性、平等身份交流的民主性、以語言為媒介的民主性、對話的主體、內容、形式上的開放性、以及對話結果的創生性的特點(李森、吉森,2004)。張建筑在分析高中師生對話關系的建構中則提出,要堅持以人為本、相對平等、開放型互動、從實際出發、主體間交往的原則(張建筑,2014)。這為我們在實踐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對話師生關系提供了借鑒和方法。
綜合以上的文獻綜述我們可以得出,在建立和諧良好的師生對話關系方面,很多學者都從教育的本質、人的本質方面對對話教學提出了自己的有力見解,堅持民主、平等、以人為本、科學的方法。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三、變遷價值觀下師生關系的建立
綜合文獻我們不難看出,改革開放后大學生在價值觀上呈現出多元化、個人化、現實化、主動性特征。而當代這種多元的價值觀會通過教師、學生、教材等投射到課堂上來,在價值觀碰撞的場所,作為師生關系中具有主導性的教師如何在當下價值變遷的情況下,結合接著多元等特點跟學生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呢?
1.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文化方面的應有之義。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價值觀的多元與變遷是趨勢,但是對于一個民族來說,必須有廣泛的共識和共同的價值追求,因此核心價值觀是精神支柱,是導向。高校老師在課堂上須言傳身教,將精神傳達給一代又一代。
2.建立平等對話的師生交往觀。在傳統的師生角色上,一直是師生二元對立的情況,教師在教學中又有絕對的權威,學生處于服從的地位。歷經多次教育改革,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所上升,在對教育負責的前提下我們還是應該改進一步樹立人本主義教育觀。老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老師不再是外在的專制者,而是內在與情景的領導者(劉煜,2003)。只有平等,才能有對話上真正的自由,才能得到真正的創生。
3.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學生的已有知識。在對話教學的進行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著學生思想朝著一個擴散的方式進行,在這里可能就會遇到一個問題,即學生在新的知識或者是理念生發出來之后,如何對就有的知識進行評判何為對,何為錯,可能會在學生的心里留下疑慮。如果按照傳統的價值觀來看,教師將焦點對準學生的問題和不足,對其進行打擊和質疑,長此以往,學生與教師的交流勢必減少。在現今多元視角的指引下,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疑惑與不解,引導學生肯定已有知識,并且相信學生有能力創生出新的知識和理念。
4.多角度肯定學生。在傳統的教學關系中,師生是對立的、有著嚴格界限的,而在對話師生關系中,教師將對學生的尊重和自尊心的關注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這里是對學生本身價值觀的一個肯定。這種價值觀的對話師生關系,教師應從各個角度對學生進行肯定。一方面,在對話過程中,關注學生本身的主觀氣質,如學生的耐心、幽默感、創造力、反應能力等,另一方面關注學生在對話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個人技能,并且予以肯定。最重要的是,在對話的過程中,教師應能從外顯的對話中敏銳的捕捉到學生的內在需求,并且引導學生慢慢形成滿足自己需求的能力。錯誤的給予糾正,正確的給予肯定。
參考文獻:
[1] 郭維平.30年來大學生價值觀變遷與分析與啟示[J].中國高校研究,2000(72-74)
[2] 廖小平.基于價值觀變遷的大學生價值觀教育試探[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5)
[3] 蘭久富.社會轉型期間的價值觀念[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4] 許高厚.現代教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5] 林遠輝.現代師生對話關系的發展及趨向[J].當代教育論壇,2008(3)
[6] 蔡志良等.道德能力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7] 張增田.對話教學研究[D].2005
[8] 朱觀明.新型師生關系的創建理念與策略思考[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2(4)
[9] 王向華.師生對話新解[J].高等教育研究,2003(5)
[10] 李森,吉標.師生對話的特點及意義[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3)
[11] 張建筑.平等對話型高中師生關系的構建研究[D].2014
[12] 劉煜.關于師生關系研究的幾點思考[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 北京 100089)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