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
摘 要:德育是人類的統帥,是靈魂。學校教育的主流應該落實到德育這個基礎上。而在實際教學中,卻沒有很好地落實這一重要內容,使德育工作失去了實效,就此產生了思考。
關鍵詞:初中教育;德育工作;思考探究
林崇德認為:“德育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內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個教育工作的基礎。”作為德育成為教育的核心是大家所公認的。而我們對于當前存在的各方面弱勢,并沒有使其獲得真正的成功,導致德育工作的困境,為了更好地提升德育,我們要深入地研究和探討它的原因。下面結合自己所從事的工作進行分析一下。
一、學校德育和學生所需不匹配
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文化信息的不斷開放,學生所接觸的信息不斷擴大和更新,這與傳統的德育僅僅圍繞著書本和教師的主體說教是格格不入的了,學生所想的和書本的理論很難相融合,教師的空洞理論說教黯然失色,學生所以問及的話題和要解決的思想問題,教師是避而不談,教師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還是沒有改觀,沒有把學生的思想實際問題進行分析梳理而制訂良好策略。所學的這些理論是學生不能恰到好處地來解決生活中所出現的實際問題。因此,學生自然就產生了懷疑,從而導致學生不喜歡學習思想品德課,缺少了生機和活力,使學生的自我教育嚴重脫節。
二、教學手段和學生自我教育脫離
我們的思想品德課教學比較單一,主要以灌輸式為主,而在生活中表現極為鮮活的德育未免顯得枯燥乏味,從而使德育這個非常高尚的育人手段失去了其功能,形成一種和學生學習無關的知識對象。學生難以有學習的意愿和激情,沒有辦法將德育的自我教育和實踐落實到位,教師也只能是照本宣科地進行著枯燥乏味的說教,只能讓學生去被那些條條框框的理論以便考試之用。這樣的道德教育其實效當然不高。
三、德育的主客顛倒
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和發展,人們感覺到教育就是為了學生的成長,培養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質人才,他們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這就要充分地體現著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而教學的實踐則證明了教師所占據的則是德育的主體,學生的地位則是次要地位。而忽視了作為德育主體的學生的參與,忽視了學生的情感和意志。表現在德育過程中,常以批評、禁止、訓斥、說服、榜樣、獎勵與懲罰等方法,剝奪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學校、社會和家庭教育的分離
初中生的生活環境主要是在家庭學校和社會。對待一個學生的成長要靠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只有共管齊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在家庭嬌生慣養下成長,家長的寵愛導致這些小皇帝不能很好地接受學校的正常教育,給德育工作帶來麻煩,給學校德育工作的正常開展增添了一定的難度。
總之,學校德育工作所面臨的很多問題,并不是以上這么幾點簡單的問題,它需要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認真的思考,要改進我們的德育策略,只有我們深入分析,找出問題的關節,才能對癥下藥,制訂出科學而合理的德育策略,為社會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