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佳佳
人的學習興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過程中不斷培養形成的。能使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學習,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數學是一門思考性很強的學科,教學中要利用數學知識的魅力激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以實現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下面談談本人在教學中的幾點具體做法。
一、重視直觀性教學,激發學生積極思考
直觀性教學讓學生動手操作,調動起手、眼、口、腦等多種器官共同參與,容易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動腦筋積極思考,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理解問題的能力。如圓錐體的體積公式是從圓柱體的體積公式推導出來的。教學時教師提供了沙子、米、水、圓柱體及與圓柱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圓錐體各一個,以小組為單位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組織地進行實驗。首先要求學生用與圓柱等底等高的圓錐往柱體內倒沙子,看看幾次能倒滿,并想一想:圓錐的體積與圓柱體的體積有什么關系?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實驗,經過獨立思考和集體討論,進一步發現只有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圓錐體體積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這一規律。
二、巧設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已不再是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的模式,應使之成為學生自主探索問題的指導者,應致力于引導學生“自求得之”。讓探索過程充滿師生的創新激情和靈感,開放這一創新精神培養的主陣地。教師要結合教學目標,發揚以趣激學的因素。
1.創設充滿趣味性、聯系現實生活或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
趣味性的問題容易引發學生產生共鳴。可把教材中的問題編成小故事,或以小動物為主人翁的擬人化情境,或設計一些智力游戲等。
2.角色的轉換
學習興趣的培養關鍵在于教師的激發。教師要使自己變成學生的“參謀”:為學生突破難點提供參考信息;要成為一個詢問者:故作不知,問原因,找漏洞。
3.精心設計,引進競爭機制
有競爭就有好勝心。通過爭議,把外在的學習轉化為內在需求,提高學習效率。
三、創設教學藝術情境,注意探索教學教法
根據小學生愛新奇、好勝的心理特征,結合教學內容,不失時機地誘發學生學習效果。例如,教“求一個數比另一個少幾”的應用題時,如果把新概念細細講解,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巧妙設計把前面練習的“求多幾”的問題改為“求少幾”的問題作為嘗試題,通過啟發學生比較,就能激發學生的情趣。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許多的方法,只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善于積極探索、開拓創新,長期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培養,定能喚起學生的興趣。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