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巧玲
摘 要:鑒于當前高中生在閱讀過程中語篇體裁解讀,語篇結構解讀,語篇語境解讀方面存在較大不足,將立足于思維導圖在英語閱讀中的應用,旨在將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從而全面提高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效率。
關鍵詞:思維導圖;高中英語;閱讀教學
高中階段英語閱讀技能目標要求是:培養學生的綜合閱讀能力,包括理解文章結構、理解圖標信,掌握略讀、查讀、理解大意、分清文章中的事實與觀點等閱讀策略;能夠識別不同文體的特點;提高語篇領悟和解碼能力;能夠利用參考資料、工具書和網絡媒體等解決問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廣泛的閱讀興趣;著重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由此可見,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了解和掌握篇章體裁的結構,讓學生形成一定體裁意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然而,教師受傳統語法翻譯法教學理論的影響,把大量時間用在講解單詞、詞組搭配和分析句子成分等語法知識上面,教學重點就是單詞和語法,把閱讀課變成單詞課、語法課。在學生層面,他們能看懂英語文章的大意,但是不會概括文章主旨或段落大意,不知道文章的體裁,不會分析文章的整體結構,作者的寫作目的等。
思維導圖又叫心智圖(mind mapping),是英國記憶之父東尼博贊(Tony Buzan)在20世紀發明的一種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工具,是一種有效的認知工具和思維技術,它對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思維進行引導和發散,還能幫助讀者把思維過程記錄下來,變成一種清晰的可視化圖形或網絡,從而有利于讀者建構自我知識網絡,也有利于讀者和作者之間傳播與交流信息、知識。在閱讀教學的三種模式中,最全面高效的模式就是互動模式,而思維導圖的互動過程正好符合互動模式的理念,這就表明運用思維導圖促進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研究的可操作性。因此,本文試圖將思維導圖運用到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在互動模式和思維導圖的雙重指導作用下,以語篇分析為主,語言分析為輔的方式進行閱讀教學,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渴望,激活他們頭腦中的背景知識,并加以利用,從而更加有效地對新材料、新信息進行理解和整合,然后把自身對新材料的理解通過思維導圖的手段進行可視化表達,完成對新知識的從輸入內化到輸出外化的過程,最終促使學生提高閱讀的綜合能力,促進教師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立足于挖掘教材內涵,引導學生繪制一幅關于主題的“思維導圖”。然后把學生分成小組進行brainstorm,討論過程中記錄重要信息。教師歸納總結重要信息,要求學生完成根據思維導圖設計的閱讀。在思維導圖的設計過程中,主要圍繞以下內容:關鍵詞,文章的中心(主題)是什么;關鍵知識點;關鍵知識點的連接線;完整的關鍵詞結構圖。以下以北師大版高一年級Literature Spot1 A Christmas Carol的思維導圖為例。
文本結構思維導圖:
A Christmas Carol
Part One(para1-9) -The beginning of the story:What Scrooge did on Christmas Eve,his character, and the Marleys ghost.
Part Two(para10-20) - The Climax of the story:Scrooges time journey led by the three ghosts on Christmas Eve.
Part Three(para21-28) - The ending of the story:The big changes of Scrooge.
總之,利用思維導圖,學生可以更好地利用主題,進行更好的聯想,發散思維,將與主題相關的知識進行分層管理,使思維導圖成為真正的學習地圖。教師在高中英語閱讀課堂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這個工具,能提高學生閱讀興趣和閱讀主動性;能提高學生使用閱讀策略對文章進行語篇分析的能力;能夠提高學生復述和記憶知識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喬春雨.高中生英語閱讀“思維導圖”學習策略研究[D].蘇州大學,2011.
[2]張淳.英語閱讀教學的思維導圖分析[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5.
[3][英]東尼·博贊(Tony Buzan).思維導圖:大腦使用說明書[M].張鼎昆,徐克茹,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19-20.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