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作為新課標體系下高中的一門必修課已經實施多年,作為一線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上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教學的有效性,即教師教得很辛苦、學生學得少玩得多、課堂教學資源嚴重浪費等。如何解決課堂形式化、低效化問題,提升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與學的有效性,是信息技術教師研究的重點。以課堂教學為實踐基點,從以“學以致用”為原則,使學生好學;巧設“導入”,激發學習興趣;鼓勵“創新”,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嘗試創新等幾個方面進行了闡述,希望能給廣大的教育工作者一定的啟發。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有效教學;學以致用
一、問題的提出
作為一名高中的信息技術教師,其在教學過程中不得不面對這樣的難題:教材中理論知識偏多,缺乏趣味性,學生進入課堂更多的是想到娛樂而并非學習。學生內心希望在課堂中可以通過上網、聊天等放松一下,而這與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目標背道而馳。《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很明確地指出:信息技術教育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部分,其目標是為了逐步提高中小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通過信息技術教學要使學生掌握基本信息技術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通過學習培養信息獲取、傳輸、處理和應用等方面的能力。通過學習達到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并將信息技術作為支撐其他學科學習的有利工具。此外,由于信息技術需要會考,為了使新課改順利實施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筆者對此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二、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指的是通過訓練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引導,通過教學使學生學習效率提高并有實際收獲的教學過程。通過上述定義可以看出:只要是能夠對學生發展有利、能夠達到預期的教學活動均可稱之為“有效教學”。現在不少的教師存在諸多錯誤觀念,如“灌得越多越有效”“秀得越多越有效”,將學生當成了儲存知識的容器,什么東西都往里面灌,學生“灌”得越多,越不愿意動腦筋,效果常常適得其反。還有就是常常盲目追求課堂氣氛,用“牧羊式”教學取代“填鴨式”教學,把學生當成了演戲的道具和觀眾,其教學效果不言而喻。這些都與新課改要求背道而馳。
可以看出,有效教學主要是指學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學習,這需要我們著重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思維品質并挖掘學生的潛能。新課標對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具有綜合信息處理能力,包括實踐技能和理論知識。目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是學生對枯燥的理論知識不太感興趣,而對操作性的內容比較熱衷。因此,如何解決學生重操作輕理論的難題、緩解學生期望和教學之間的矛盾,從而提高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師研究的重點內容。
三、解決策略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的過程即為一種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過程,只有讓學生真正對其產生興趣,才會激發其自主探索能力。古今中外許多教育家對興趣的作用非常重視,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通過體驗式教學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我在講“元件的概念”時,這一概念對Flash應用非常重要,但是單純的理論講解對學生不會有很大的吸引力。考慮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便先制作了很多簡單的運動漸變動畫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學生看了這些動畫之后都很喜歡,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我便根據他們的學習狀態布置了實踐任務,以分組合作的形式來制作運動漸變動畫。學生各個小組都感覺非常有趣,積極通過已學知識進行積極探索。然而沒有一個小組制作成功。這時候學生就產生了疑問,為什么老師能做出來我們就不能呢?這時,我適時提出了元件的概念并告訴他們元件在Flash動畫制作過程中的重要性。通過這一過程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增,通過剛學到的知識均做出了精美的作品。
2.教學跟實際應用相結合
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是為了應用的,理論的知識只有和實際聯系起來學生才能真正掌握理論的內涵。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也是如此,將理論的知識與設計實踐結合起來,在設計實踐過程中要注重其實用性。
比如,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有一節課程是“自選圖形”,這只包括一些基本的鼠標操作,學生掌握得非常快。在書本的課程實踐中,學生的學習熱情并不高,大多數只是在那沒有目的地畫畫,并不能讓學生真正了解“自選圖形”的作用。在此堂課的教學中,我便下達了任務。例如,通過于應用自選圖形繪制數學幾何中的圖形、物理力學題目的附圖、組織結構圖等。這些比較有難度的任務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欲,通過完成這些任務真正學習到了自選圖形的應用方法。與此同時,通過練習還學習了其他學科的知識,加強了教學的針對性。學生知道了信息技術在其他課程中的應用,其學習就有了動力。
3.培養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
孔子曰:“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習的過程不僅僅是為了得到一種結果,它首先是一種思考的過程。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者通過收集資源利用自己的思維對這些資源進行加工并重新構建的過程。根據這一理論,教師的職責不再是簡單地傳授知識,而是去引導學生自己發現、思考并解決問題。布魯納曾經指出:“人唯有憑借解決問題和發現問題的努力才能學到真正的發現方法。”學生經過這種實踐的積累過程可以形成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通過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中遇到的問題,找到問題最有效的解決方式。
協作學習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團隊學習策略,小組成員通過分工協作來實現班級的整體目標。各個小組中的學生可以將自身學習和問題探索過程中的資源、材料甚至問題和班級其他成員分享。這與我們提倡的有效教學的觀念非常吻合,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式的學習,在小組中通過對話、協商和討論的形式將問題發現并解決,這樣學生的學習效率能夠得到有效的提高。
4.課外擴展
有效教學的過程并不是僅僅局限在課堂上,課堂外也需要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教育即生活”,其實課堂上的許多知識都是現實中實踐過程的經驗和積累。伴隨著國家信息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國家對人才的信息素養愈發重視。在平常教學過程中,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更應該強調去“用”。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課外,通過自身親自實踐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也是一個知識遷移的過程。
例如,教學課程中有一節是“配置臺式機”,這節課我就要求學生親自到電子城進行咨詢并找到最佳配置。這種實踐活動單純的講解不會給學生留下多少印象,而通過這種實踐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利用業余或周末的時間去電腦城查看電腦配件的品牌和價格,搜集資料為本小組的配機方案提供詳細的參考資料。這種課外自主探究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獲取資源的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這對未來課堂教學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我們需在課堂教學有效性方面進行各種各樣有意義的嘗試和探索,為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顧建軍,李藝,黨好政.高中技術新課程理念與教學實踐.商務印書館出版社,2013.
[2]陳厚德.有效教學.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3]教育部基教司、師范司.技術課程標準研修(信息技術).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鐘啟泉,崔允漷,吳剛平.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導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王華軍,男,漢族,1981年9月10日出生,就職于江蘇省東臺中學,中教二級。
編輯 謝尾合